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3W 次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更遠的目標,向教學藝術的殿堂邁進。對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挖掘語文教師成長的源泉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教學時實踐的藝術,教師只有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教學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才能挖掘自身專業成長的源泉,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1、走出去:專家引領,與時俱進。專家是一線教師的航標,教師除了需要大量吸取專家論著中的精神營養外,更需要得到專家的引領。讓教師“走出去”,是教師走近名家、名師、名校的機會,也是教師學習、反思、超越自己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喚起和激發教師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貴州教師教育學校呤聽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關於“有效教學”的講座。聽肖成全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肖老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語言生動,言行整合。課上有講解,課中有互動。激情昂然,鏗鏘有力,舉例實在(如對“愛”(愛)的詮釋:“愛”(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絲綢蓋着(ㄇ),把最好的東西(心),送給朋友。),很具感染,潛移默化,真乃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參與名師名課的實踐活動,可以為教師注入新的生機,有力地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

2、站出來:重構教研組功能,實施校本實踐。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教研組要具備教研、科研、培訓多項職能,藉助於跨學科的、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互助與合作,作用於教師的校本實踐專業成長。即利用教研組活動或大學科教研活動,通過“問題懸掛”、“問題招標”的方式方法,以“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為過程展開自己的教學實踐。日常教學的“問題”並非都能構成研究的“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並“有心設計”了問題解決的思路之後,教師日常教學的“問題”才能轉化為研究“課題”,這也意味着教師的“問題意識”上升成為“課題意識”。如果有解決不了的重大疑難,再邀請有關專家來報告講座、對話商榷。

3、坐下來: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豐盈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在處理教學突發事件時,能超越經驗,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案例研究要涉及學科層面:學生學習層次是否促進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層面:討論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技術和教學技巧問題,其目的是探討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才更好,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涉及理論層面:“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更好”,對實踐中的操作策略進行理論分析,主動建構和豐富教學理論。

優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嫻熟,甚至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着教育理想、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這些意義需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經驗,喚醒沉睡的知識,與教師對話、與活生生的課堂教學實踐對話,感悟如何憑藉教材,將觀念轉化為具體操作,從而實現思想的超越和教學行為的改善。對失敗的案例,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會診”教訓,共商問題。同時也促使“旁觀者”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有所察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規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4、彎下腰:“換一個視角,別樣的景色更精彩;換一個説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換一個表情,輕鬆了自己歡樂了大家!與他人一份情懷,與自己一份方便;給世界一份温暖,給自己一份寬和”---于丹。做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必須學做一個喜歡別人的人!不用着急,因為我們都在路上!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行動,就會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會勝利!師生對話,教學相長。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才是學習的指導者。所以在語文課程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眾,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才能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追求課堂教學之美

反思: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上課堂的現象並不屬“偶然”。目前,語文教師的備課要麼參考或照搬現成的教案,要麼再加以或多或少的個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參説法”則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也正是這個緣故,本來十分精彩的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變得索然無味了。“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説法也就不復存在了,正所謂“你不分析我還興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語文教學現狀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語文老師要能寫好作文

《教育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老師,你能作文嗎》,對現代教師的寫作能力提出強烈質疑和拷問,語言犀利,批判無情。但捫心自問,這的確是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的實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震驚和深思!語文老師會寫,本是理所當然的,可現在似乎存在大問題了。看過一則報道,上海某校舉辦師生同題作文競賽,學生作文雖不盡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師的作文也語言乾癟,結構鬆散,內容牽強,總體水平竟不及學生,着實令評委瞠目結舌,始料未及。一個語文老師要是自己不能寫,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構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導學生琢磨文章的寫法?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當中去,以便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興趣。但由於語文老師對語文的冷漠和不擅長,往往充當了“説文”而不是“作文”“是評論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語文老師反而成了語文的門外漢,致使點評學生作文時往往流於空洞説教,或隔靴搔癢,甚至優劣顛倒,把學生作文中許多精彩之處忽略掉或處理掉,可歎啊!

四、語文老師不但能“教”還要能“研”

有人説“語文老師人人能當”,這是對傳統語文學科的曲解和對“老套”教學的語文教師的不信任,但,要想改變這種看法,恐怕需要我們語文老師揹負着層層壓力去努力了,從我自身開始吧!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讓教師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給學生,但是,我們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達到“青出於藍”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把汲水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學生。然而,什麼樣的方法適合本班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該如何教學?這又啟示着我們千篇一律的統一教學手段是無法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目的的。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教研能力。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還要注意研究我們的學校,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課程。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做到“以校為本”。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2

一、試卷概況

二、試卷特點

1、從試卷資料上看,貼合新課標規定的知識點及潛力層次要求,立足課本,注意考察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重點知識與主幹知識。如秦的統一,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三國鼎立,張騫出使西域,史記,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試題角度新穎,表此刻選取題上,很多題都有一個題引,引導學生走近歷史,感悟歷史,進而考察學生再認歷史,理解歷史的潛力。

3、試題體現了生活化色彩,從生活中的習俗或節日切入,引導學生感知歷史是過去的此刻,此刻是將來的歷史,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這種切入點貼合學生認知水平,易於激起學生的興趣。

4、試題體現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延伸,要求談認識,體會,啟示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潤物無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試題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特點。關注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社會現實,回顧歷史,聯繫這天,史為今用是近幾年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本次試題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6、試題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注重學科內主幹知識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如材料第24題:既以時間為經,考察了中國台灣的歷史與現實,又以地域為緯,考察了四川地區的工程與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為學生勾勒出一個縱橫交錯的歷史網絡,而且還與鄉土歷史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第29題以孔子文化節與奧運會開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貢獻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時還考察了文字與造紙術的知識點,涉及知識點多達數十個,綜合性特點十分突出。

7、試題體現了鄉土特色。注意在鄉土歷史與中國歷史之間尋求結合點,引導學生將愛國與愛家結合起來,這也是近幾年來,各地中考的一個趨勢。

8、試題圖文並茂,涉及文物、圖表、地圖、新聞圖片,且形象直觀,信息量大,可讀性強,注意考察學生的讀圖潛力,有利於引導學生養成圖文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習慣。

三、學生狀況分析

1、我校實行的是開卷考試,從考試結果上看來,整體狀況正常,單選題及格率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識點還是能夠掌握,但由於知識面大且容量多,學生對各課知識點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識點易混淆。

2、材料題失分較為嚴重,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有:

1)閲讀材料不仔細,丟三落四。

2)在審題上還存在務必的問題。

3)歷史基礎知識欠缺,學科基本素養不夠。

4)閲讀面狹窄,相關知識太少。

3、材料題與問答題反映出的'共同問題是:語言運用、組織但是關,書寫潦草,語文素養較差。從卷面上看,東拉西扯、用詞不當、邏輯混亂、字跡潦草、文不對題、前言不搭後語、錯別字連篇等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非歷史素養問題所反映出的是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差,基本素養欠缺。

四、關於應對措施的思考

1、知識與潛力並重。在實施新課程的今日,有一種傾向,即認為只要強調基礎知識就是守舊,就是沒有領會新課程的精神,於是一些課堂過於求新,過於追求學生的所謂活動,為活動而活動,顯得花哨熱鬧,而學生的收穫甚少。其實,教學的依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知識與潛力是一個不能割裂的統一體,潛力的獲得總是伴隨着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到務必程度也必然帶來潛力的飛躍。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其他的培養目標只能是空談。

2、建立知識網絡,給學生整體化的歷史。近來的考試越來越綜合化,專題化。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強調微觀的知識點,而要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3、關注現實熱點,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近年來,各種考試總也免不了用現實問題切入,考察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師要多學習多交流關注現實,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關注國家統一與發展,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思考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需要什麼精神品質。

4、擴大學生閲讀面,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

5、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學生大多數綜合素質相當差,有的孩子的智力還在混沌狀態,由於缺乏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些孩子普遍基礎知識差,還不具備相應的學科潛力。不談生源是不可能的。應對這樣的生源,我們只能放平心態,降低教學難度,重視基礎知識的過手。

6、繼續做好培優輔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試中及格的人數相對其他學科來説還是比較多的,因此這學期要更加重視培優輔差工作,關注學困生,避免兩極分化的加大。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語文教育的現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學思想的革新,教學手段、考試方式的改革,學生語文水平、教師素質的提高等等都成了關注的熱點。改革和創新的呼聲越來越高,那麼,我們的語文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一、教學思想落後

語文教育的問題首先是教學思想落後。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停留在“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種模式上,教學思想已完全過時了。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簡單劃分法最早是從前蘇聯搬過來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蘇聯文學理論和文學教學基本上就是採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文學作品的。它將文學作品看成是一個主題,一個寫作手法或叫寫作特點。具體一點説,就是內容是主導的,形式從屬於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反映到語文教學中就成了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兩大塊。這兩大塊完全是遊離的、沒有聯繫的。

這種教學方法過於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對文學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視不夠。許多同學本來很喜歡語文的,這種喜歡最開始都是喜歡它的文學性,而不是喜歡詞與詞的搭配、主謂賓定狀補、主題思想、段落大意。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就是這樣把生動的課文肢解為一堆知識拼盤,乾巴巴的毫無生氣,弄得學生好不厭煩,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興趣了。

這種教學方法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使學生思維僵化,缺少創造力。比如中學語文教材上把魯迅的小説《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説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説“他教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掌握這種蕪雜無用的知識,還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學生認為小説是借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來批判和譴責舊中國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社會現實,就要被老師“糾正”,甚至考試時被判錯。其實,語文不同於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這種統一的“中心思想”來固化學生的思維,那隻能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缺乏創造性思維,學生是很難成為優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語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這種落後的教學思想,給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間。

二、濫用教參

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門專門編寫了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供教師教學時“參考”,但現在,這種“參考”已經有點變味,有的教師自身缺少鑽研,直接把教參上的東西“販賣”給學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較陳舊,再配上教參,就把陳舊教育思想給凝固化了。另外,本來一個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鑽研提高,但有了教參後,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連一點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沒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給老師提供了四種教參,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這套東西都“販賣”不過來,弄得部分教師越來越懶。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教參是個鴉片煙。”他説老師開頭可能會覺得好,慢慢就會產生依賴思想,自己就不願意鑽研教材了。有關專家稱,今天70的教師離開教參就不能教書。因此,教參的泛濫和不恰當使用,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合格教師的缺乏。

當然,教師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難言的苦衷,如果教學完全脱離教參,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來教,結果考試考的還是教參上的內容,學生難以過關。這樣雖然創新了,學生卻不能從考試中受益,教師難免要背上“誤人子弟”的惡名。這樣就涉及到了語文考試製度改革的問題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試要不要標準化

語文的標準化考試是1985年從香港引進的。一開始,它以客觀、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廣泛歡迎,但時間一長,問題就出來了。

首先是標準化考試給原有的語文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如果只是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來進行教學,遠遠不能適應語文高考標準化考試的要求,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就千方百計地跟高考要求接口,採取各種措施,加強應試教育訓練。據報道,許多學校的語文課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結束了。從高三起,要用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總複習”。在此期間,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170篇“基本課文”通通“過”一遍;要把中學語文中規定的“知識點”和“訓練點”通通“掃”一遍;要把近幾年的全國高考語文標準化考題通通“答”一遍;還要把根據多方預測來年可能考的內容和採用的新題型以模擬考試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忙於猜題,學生忙於做題,負擔都大大加重了。還有各種氾濫的複習資料滿天飛,老師學生都疲於應付。

另外,標準化考試是機器閲卷。機器閲卷有兩個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觀題,必須是客觀題。而客觀題必須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它就沒法閲。但是,有的內容是可以的,比如讀音、字形,但一遇到了“義”就沒有標準,到文藝鑑賞就更沒有標準,它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越高級的能力就越沒有標準答案,結果就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實在不能避開這個內容的就人為地製造標準答案,其結果就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為了適應這一套,就只好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既抹殺了個性,又抹殺了創造力,這一點恰恰與我們新世紀的教育目標相違背。這是標準化考試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語文教學裏另一個倍受關注的焦點。近些年,每年高考閲卷結束後,我們都能從報紙上讀到一些類似的報道,説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現象嚴重。有報

道説,一位哈爾濱的考生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説自己的母親已經去世,自己是多麼懷念母親等等。而該考生的母親恰好參加該年度的閲卷,也正好看到這篇作文,看着兒子熟悉的筆跡,竟當場氣暈在地。這樣的例子讀起來讓人除了覺得荒唐就是悲哀,語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學是該改一改了。

受多種原因的影響,現在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寫記敍文,總是先見物,後抒情,最後昇華出一個主題。見到蠟燭就會想到老師,見到蜜蜂就會想到辛勤的勞動,這樣的聯想往往是低級的、概念化的。還有就是追蹤所謂的“重大題材”,出個題目《一個難忘的人》,一半學生會寫“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為吸毒從好人變成壞人,情節大同小異,結尾處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淚”。議論文裏也常常把話題扯到當前的一些社會熱點上,如“禁毒”、“環保”、“見義勇為”、“反腐敗”等等。毫無個性,虛假且晦澀。

中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改變現狀,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應當是全社會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首先一點就是要從教育思想上進行根本的反思。十幾年的考試已經把我們磨熟了,學生在操練,教師也在操練,操練中考和高考的本領。結果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進行很好的探討,重新認識。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統一起來認識。語言文字並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繫在一起。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只有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才會有一個高的起點,我們的語文教改才會找到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再次,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語文教材的編寫、教學的實施、考試的形式等方面進行調研和科學的評估,給予符合實際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制訂改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4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該教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教師卻不厭其煩:教師條分縷析,講得口乾舌燥,做的是無用功,學生呆若聽書,恍墜五里煙雲,過後只留梗概。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5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説,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筆者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説,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説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説,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閲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説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師,特別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他們的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知道自己在做費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很着急,都想盡快擺脱這種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們缺的不是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他們缺的是符合規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而方法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實踐的積累和刻意的磨鍊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思想觀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行為做法上的走樣,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個問題上,請看看教育專家是怎樣論述的。

葉聖陶先生説:“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止現在通行的逐步講解的方法。這是私塾時代的遺傳……這辦法的最大毛病在於學生太少運用心力的機會。”

呂叔湘先生説:“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解和練習)之間的關係,恐怕只能説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説是練為講服務。”

張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

這幾位教育大家的説法雖然不同,但其基本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張語文教學必須進行語言訓練。他們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符合實際的,因而是科學的。

談到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還必須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即教師的作用和地位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説教師應該是“導演”,有人説教師應該是“教練”……其實,教師就應該是“教”師。近些年,有一種怪現象,就是人們都不願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合時宜了。我們説,教師就是教“學”之師,古時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定如此,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這樣説。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如果學生天生就會學,又何必用教師來教?如果沒有教師有效的教,又哪有學生自主的學?教與學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師就是教“學”之師,教學,就是“教”學生學,這個道理是再簡單不過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用迴避“教”了。

那麼,應該怎樣教呢?這裏,不妨借用湖北武漢六中洪鎮濤老師的一節課來説明這個問題。

今年二月下旬,在瀋陽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洪老師應邀前來執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課。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洪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特點,準確地回答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

在這節課裏,洪老師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洪老師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的朗讀以及對學生朗讀恰當地指導,顯示了他深厚的教學功力,給聽課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課文,強化語言訓練。在教第1節詩時,洪老師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現了”中的“現”字,並將其換成“亮”,引導學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之後,洪老師把這節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串換位置,通過比較、品析,使學生體悟了詩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點。在講第3節詩時,洪老師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淺淺的天河”中的“你看”後面的逗號,通過對逗號去留的比較、品味,使學生對這節詩意有了立體、形象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不僅如此,洪老師還把這節詩逐句進行了改動:“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無限寬廣。那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只能夠隔河相望。”之後,洪老師引導學生用改後的詩同原詩進行比較品讀,辨析體會,使學生領悟到詩人所以把傳説中的牛郎織女每年只能“七夕相會”改寫成每天可以“騎着牛兒來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的主題,明確了材料服從主題需要的寫作要求。這是一節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語文課,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綜觀這節課,我們看出語文課的課文教學,一要深入課文內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這是課文教學的正確途徑;二要抓住表現力強的語言因素,這是課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三要強化語言的訓練,通過刪減、增補、替換、改動、串動,進行比較、辨析、品味,積累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是課文教學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談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二者不是獨立地運用,而是統一在一個教學過程中。

只要我們走出課文內容分析的誤區,擺脱純知識教學的束縛,深入課文內部,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強化語言品味訓練,語文課才能講出語文“味”來,語文教學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5

思考一:統一教學

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在強調: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加強備課組建設,強調要集體備課。有的學校還明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了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及要求,逐漸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學校明確規定: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乍聽之下,頗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集體備課有利於團結協作,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備課可能更能把握好重點與難點,找到更好的教學切入點,教學設計可能更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統一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也便於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及教學常規檢查。而且,近幾年教學規模擴大,年輕教師增多,他們有活力,有朝氣,但教學經驗不足,加強集體備課,可幫助他們更準確更科學地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優化的教學方案,從而減少他們在教學探索中的失誤,讓他們少走彎路,這就加快了年青教師的成長。這樣看來,集體備課是很有好處。

但細細反思,越來越覺得這裏面有問題。集體備課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個度,強調過了頭,就不是好事了。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這就有悖於教學規律了。原因其實很清楚。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每位教師的自身情況不同,教學能力及教學風格各異,即使是統一教案,也不見得就適合不同的教師,有時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不利於教學風格多樣化個性化的形成,甚至還會使得課堂教學呆板機械。尤其對年青教師而言,這種集體備課,更會使他們逐漸養成跟着老教師走的依賴心理,從而逐漸缺乏自己的鑽研與獨特的教學個性,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課堂教學似乎也與老教師一樣像模像樣一板一眼了,但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獨立鑽研能力其實是逐漸降低了。這對年青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來説,有害無益。其次,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並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樣有固定的解題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解讀,教學中也會有適合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求,要從以往的注重統一規格向注重教學的差異性轉變。同一篇課文如《衚衕文化》,普通話出色、感情豐富的教師可採用朗誦法,用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感染學生,並指導學生從朗誦中感受課文的豐富內涵;善於網絡教學的教師則可引領學生走進網絡世界,查找衚衕文化的相關資料,再查找寫其他地方建築的美文進行比較閲讀;善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則可進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變成個性揮灑的廣闊天地,學生才會從中感受到語文教師的魅力以及語文教學的魅力。再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統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學規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如何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與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藝術,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與班級不一樣,學生與學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就應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做法。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詞教學,最好不要整齊劃一,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他們所認為的生字詞也必然不同。基礎過硬的學生,可能已基本沒有生字詞,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詞還很多。教師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個字詞就可以了,其他的應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針對基礎弱一些領悟能力弱一些的學生,教師的講解就要多一些;面對基礎過硬理解接受與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更多地發揮學生自己閲讀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質疑討論。注重教學的差異性,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魏書生老師強調學生自習、自己摘抄讀書筆記,包括生字詞在內,還讓學生自己命題進行考查,這才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詞,由學生來説,並要求學生説説為什麼認為這幾個字詞重要,它們該如何應用。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而錢夢龍老師去外地借班上課,一開始總要問幾個問題,用錢老師的話説,就是那幾個問題讓他大體瞭解了自己所借班級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這才是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的啊!不能不讓人歎服。

因此,我認為:集體備課有其合理的內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求大同而存小異,每位教師應針對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實際,並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特長,展現教師個人魅力與教學的獨特風采。只有這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思考二:雙語教學

眼下,隨着教育國際化進程步伐的逐漸加快,雙語教學正逐漸成為熱門話題。開展雙語教學,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嘗試。廣東、山東等省均已開始試點,上海第二期課改正在穩步推進,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非外語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毋庸置疑,對相當一部分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術等等)來説,進行雙語教學,更有利於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於培養直接與國際要求相接軌的學生,它擴大了學生的英語語境,而不僅僅只限於英語課,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詞彙量,涉及了一些學科特有的專業語言,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用英語交流,從而大大提高聽、説的能力。

但常規的語文教學是否也應採用雙語教學?我以為不妥。語文教學,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這些語文教育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有外語教學在承擔應有的責任,有條件的,可以開設中外比較文學研究課。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以利於與外國人交流,可以開設涉外漢語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學生掌握本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其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字的鑑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説到底,它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母語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親情的聯繫,方塊字中藴涵着中國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規範漢語,讓學生學會應用規範漢語,體會與領悟方塊字中的文化底藴,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神聖的使命。為什麼在國際科學家大會上作報告就一定要用英語?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就因為那是母語。這種言行,不僅讓我們欽佩,也贏得了國外科學家的尊重。這種言行,大大激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語來講授語文,這是對自己母語的不尊重,這是語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後一課》中曾經感歎: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不管什麼時候,只要語言還在,民族就不會滅亡。而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告訴每一位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們考研評職稱等許多事情都非考英語不可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英語放到了極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讓本真的語文教學也進行雙語教學,不要到我們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礎不紮實或者不重視中文的時候再來呼籲:重視語文!救救語文!

思考三:教學目標學生決定論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本應該是好事。但隨後就聽説了這樣的大討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由誰來定?激進者當然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學什麼,我們就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教什麼。學習目標,當然應該由學生來定。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琢磨,我還真是有點擔憂。一堂課兩堂課這樣進行教學可能不要緊,但若所有的課都這樣進行,能行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乎了。要能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得有多少知識與能力才行呢?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就是老教師,每篇課文怎麼上,教學目標怎麼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師若教學經驗不足,教材鑽研不夠,所定教學目標就難免不妥。這種現象不僅平時教學中有,就是有些教師精心準備的評優課彙報課研究課,也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現在,還僅是接受學習的學生,卻反而能把握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反而能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真要有這種情況,那麼,要麼就是學生水平特別高,而所任教師引導能力又特別強;要麼,説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當然,我們的教學是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例如,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哪裏?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哪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希望聽喜歡聽什麼樣的課?一篇課文,學生在哪裏覺得難以理解或難以欣賞?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使之更接近學生的需要與心理,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但這些並不意味着我們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作主來確定教學目標,因為這樣做就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無序性。而我們的教學,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每冊課文的教學任務是什麼,共分幾個單元或模塊,每一單元或模塊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具體到每篇課文,分別應承擔什麼教學任務,達到什麼教學目的。這一安排應是反覆考慮周密計劃的。教師備課時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要做到心裏有數,這裏面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關注與思考。當然,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思維活躍程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起好主導作用,師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節課。但教學的大體方向與教學的主目標,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把握。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6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説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説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説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7

一、解放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

給學生一個舞台,他將還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台,讓課堂真正服務於學生。超前學習時,教師在給出具體學習指導後就應學會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展示資料和展示形式。我們總過度擔心學生不會學,怕他們學習的不充分,總是越俎代庖,預設種種框架反而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能夠做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供給展示機會。“我的課堂我做主”,從學生的展示中我們能夠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原有狀況作為自我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在學生遇到閲讀障礙的時候或者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景下,教師再及時地加以引導,激勵學生去認知、去探究、去思考。我們教師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讓學生自我照亮自我,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放開束縛,為學生創造施展身手的環境。

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教師預設的資料太多,學生生成的東西不多,有時還為了教師的預設,犧牲了學生的生成,這很明顯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為學生供給思維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就像石教師説的,不妨讓學生走上講台,當一回小教師。對於超前學習中學生能夠自我理解掌握的`知識就由學生來講。我覺得師生主角的相互轉換,有利於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值得一試。同時設置“質疑台”,讓學生説疑惑提難點,比一比誰有一雙火眼金睛,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看一看誰是智多星,最能幫同學解惑答疑。還能夠進行“風采展示”背佳作賞美文等等活動,這樣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動力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三、深化方法指導,活潑有序地進行展示活動。

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能是“魚”,而要是“漁”。道理雖然簡單,做好卻不容易。就象我今日的課堂只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來進行,課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師自我,學生在這節課上沒有自我的情感體驗,也沒有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想讓學生課堂展示活潑有序、精彩紛呈,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在於方法的指導和習慣的養成。超前學習中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所學情景,必須保障超前學習的有效,才能為展示奠定基礎。對於大家都會的完全能夠不講,能夠有所側重的進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時一步步培養,先要求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言,會什麼説什麼;再繼續要求簡單的(如字詞解釋、作者介紹等)由每組的3、4號發言,有難度的可由1、2號發言;更進一步要求遇到同一問題如有類似或相反的看法時應主動爭辯,有理有據;再有能夠説自我讀到的類似的文章或書籍,進行佳作推薦。質疑時能夠是有疑而問或是有意質疑(把自我的發現提給大家,共同思考)。這個培養是需要必須過程的,能夠預期其艱難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必須會有陽光燦爛的一天。當然我的思考還很粗淺,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8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我在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及結果的過程中,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細細分析,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難以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太差,在課堂上,部分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不能積極思考問題;還有一些同學,能積極思考問題,對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麼用語言來表達,表達出來的意思往往詞不達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作文,結果寫出的作文有的語句不通,有的不夠生動形象。可見,學生的詞彙量太小,課外閲讀訓練明顯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多指導學生多閲讀美文,多摘錄好詞好句,以提高詞彙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訓練,最終提高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閲讀能力差,閲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時連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閲讀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瞭解,無法對句子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寫的內容,答題自然是一塌糊塗了。

(二)教師方面

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大,學生難以理解,有些問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不了,作為教師要適當講解,問題設計要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便宜學生理解。

二. 改進措施:

1、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 ,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2、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説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讓學生能學有所得。

3、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背離,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閲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教材與老師,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三維目標。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9

一、為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設計和課後再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着實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效率。説到教學中的反思,必須要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元素組成,然而為什麼要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識還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完成了上課的任務就意味着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會進行深入思考課程背後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為什麼會表現成這樣、自身的行為是否需要改進等。其次,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反思的行動缺乏主動性。教學反思並不是機械式地回憶教學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應用到課堂中去。最後,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理解不夠到位。教師應該切實關注教學理念怎樣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怎樣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把握的是否得當、怎樣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否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過程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且這3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學活動需要精心的課堂設計,紮實的備課內容。課前準備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是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之上。我們中學語文備課既要求實實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運用教材、審視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講解文言文中虛詞“之”,用法有很多種,由於我備課不充分,課堂上被一個學生問住了,最後整節課學生都在竊竊私語,注意力不集中,很失敗。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課,備課是關鍵。其次,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態度,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準確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最後,如若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課堂中能解決的,應當及時調整,堅決不帶着問題繼續授課。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下課後應不斷思考並進行記錄,到解決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針對一堂具體的語文課進行反思,開始我是從教學中的語句是否合適,教學態度是否足夠端正,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理等這些方面去進行反思。事實上,這樣在宏觀上的效果不夠明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從整節課過度到這節課的某一部分、某一環節來進行反思。用板書設計來説明問題,近幾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授課方式走進課堂,但是在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板書。究其原因為,板書具有直觀性、長時間性、靈活性及示範性。所以,把每一節課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來反思,其效果異常明顯。

(二)教學反思選擇了某一個對象,待其有所改進後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個問題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處取水,終不得見水。同樣以板書設計來説明問題,在認識到自己在板書的設計環節中存在問題後,我每上一節課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書書寫、設計,一段時間後,板書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三)評別人的課也是對自己課的反思

作為一名站在中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師,日常的聽評課也成為了一種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評課是一種極其具體、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有一句話説:“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雖然日常教學任務特別繁重,但我們仍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聽評課,這既是對其他老師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總結分析其他老師的課時,要與自己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

四、小結

語文教學反思是值得語文教學者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其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做好、做細教學反思這項工作,就會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自己迅速的成長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作者:張雙元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學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閲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閲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閲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説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説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閲讀活動等進行作文教學。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瞭解社會的變化。盡力拓寬學生社會見識,積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為解決“沒話寫”的難題創造條件。此外教師要挖空心思切合學生生活來命題或開設話題,以利於學生有話寫。其二,“不會寫”是存在學生中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敍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説明文怎樣説才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不會寫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學生學會寫。例如初三級學生在複習寫一人數事的記敍文時,學生通常不是惱於沒有素材,而是苦於文章結構思路如何安排,數事如何組織。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指導這類文章審題、立意、組材的同時,示範教給學生用“引聯式”基本寫作思路:睹(聞)物思人——聯想回憶——睹(聞)物議人——總結全篇,揭示主題。結果學生很快地確立主題,按照這個寫作思路,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訓練這一類記敍文時,大多數學生都懂得靈活運用教師教給了寫作思路和方法來作相應的變通來佈局。這個教給是作出示範,並不等於會侷限學生個性發展,扼殺其創造精神。相反,教師更鼓勵學生在學會寫的基礎上大膽變通、創造革新。就像一個人,首先教會其走路,他才會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三,為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閲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把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彙靈活運用於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這樣才有可能寫得好。同時要在學生中確立一種思想,作文不是寫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就是歐陽修七易其稿最後改成的。學生應從作文的修改中達到寫得好的目的。

四、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

素質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弘揚創造精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個性,靈性從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拓寬學生寫作的寬度,寫作的自由性。讓學生用其眼睛,用其心靈去察看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再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有充實的生活,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則更新觀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捕捉他們生活的熱情和興奮點來實施作文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情因境而發,則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可尋。

總而言之,山區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寫作之花一定讓我們擷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1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為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為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信息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為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為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為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啟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啟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悦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為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為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悦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説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2

反思,一般指的是人在遇到問題產生的一種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是直覺性的反應,是對問題的一種探視行為。在教學中運用反思法,則是對學習中或者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觀察,尋求出解決問題辦法的一種策略,從而達到自我改進和完善目標。

一、區分“教學反思”和“反思教學法”的概念

在一般的研究文獻中我們會看到“教學反思”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主要是用於界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反思行為。主要是體現在: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是教育工作的從業者,又是對教育進行研究的研究者,通過實踐和理論的結合,要將教學和科研相互結合;其次是解決教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再次就是結合教學知識內容的升級,教師需要進行大量的選擇和觀察,理性的選擇教學內容。而“反思教學法”則是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深入的思考和觀察,尋找解決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達到自我改進、自我完善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二、結合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突出反思教學法的重要性

在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階段都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都有很大的變化。中學時期的語文教學特點主要是:首先,語文教學活動泛化,體現在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範圍已經超出了課本,它已經擴展到各種書籍、報刊、影視、戲劇、廣告等生動的教材。對於語文能力的駕馭也已經超出了課堂範圍,例如:舉辦演講會、辯論賽、朗誦會、主題班會、文娛玩會等。其次,就是在中學教育中會出現學科學習興趣分化,語文作為“最喜歡的一門課”的第二位和“最不喜歡的一門課”的第八位還是相當受學生喜歡的。再次,就是中學語文教學可以使抽象思維得到強化訓練。這種強化訓練主要體現在對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抽象思維的分量,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發展,文化知識和學習經驗不斷內化。反思教學法的手段是可以讓學生在對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自我接受和更新的一個過程,將情感作為學習的動力,通過對受教育者的言行進行勸導和形象的渲染,使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形成正確的思考方式。重視反思教學法就是要關注人在教育的影響下和情感層面的相互結合而產生的新的思考高點,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思維機制一道發揮作用,結合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可以很好地將反思教學法貫徹到學生學習中,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反思教學法從語文思維、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來對中學的語文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來揭示中學語文教學現狀和規律,從而為有效解決中學生學習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將中學語文教育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不僅豐富了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還拓展了有關中學反思教學法問題的研究,從而提高中學生的思想素質。中學生的學習建設在整個中學生語文思維建設中,必然處在至關重要的環節,應當得到我們各中學在中學生語文思維訓練時的重視和發展,將發展學習建設提升到更高的領域中,並不斷結合校園和中學生本身的情感實際,創新和發展各種建設性思路。

三、反思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把設定的教學目標提前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預習課文中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制定出學習方向,包括作業在內的設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2、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行為是帶動學生學習的初始力量。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會深入理解課文,豐富了課外知識的。

3、突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生的興奮點如果被激活了,那麼他們對課文會進行再創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輕鬆愉悦的上課,那麼學生的靈感和情感會得到激發的。此外還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4、轉變傳統教學思路。主要是説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由原來的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主動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閲讀學的思路。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閲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培養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閲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閲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教師要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閲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於己身”。

6、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

在中學課改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對自身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對於學生也應該在教師的正確的引導下學會使用教學反思的方法來學習。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3

從教二十多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的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語文教學的現狀做過反思。借這次的機會, 我靜下心來,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會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課餘時間,我常常和學生聊學習語文的感受,我發現,語文水平稍高的同學的觀點非常相似。談及高中語文學習的感受,一些學生往往會説只學會了做題。學科教學走到這步境地,我分析有兩種原因:其一,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其二,囿於語文高考的試卷模式。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們把語文學科分成幾大板塊,弄得七零八散,與真正的文學早已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教學中,語文素養真是無從談起。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在閲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習語文興趣,進而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成績的。看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增加閲讀時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閲讀,用這點兒時間閲讀別説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閲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讓學生們讀這樣的通俗的文章,試想他們能寫出什麼樣的大作?增加閲讀時間,擴大閲讀視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但因為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我想今後還要堅持預習和複習的整理本的檢查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複習以及課堂學習這幾個環節上能環環相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真正充當起的主人。當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僅僅是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願意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着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語文教學影響着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着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後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使其具備最起碼的表達能力,進而為學生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為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開啟一扇成功的大門。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瞭解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4

時間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來學校上課的情景猶如在眼前,轉眼間又一個學期又將匆匆而過。回顧以往的工作,我雖不曾有驚天動地的成績,但總是盡着自己的職責,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課堂教學中有了一些收穫,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穫之處:

1、抓後進生,抓課堂常規。

我們的學生年齡小,沒有經過學前班的過渡,學習習慣沒形成。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抓平時"。在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裏需要課後輔導的後進生,充分利用中午時間和放學後的時間進行輔導,在這個學期這幾位後進生的成績都有進步。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又注重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規範學生的作業格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持之以恆,終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觀念,活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別提倡素質教育。而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年級組組長,我更應是首當其衝,激流勇進。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總是堅持多渠道查閲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備課、上課。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課堂氣氛因此而活躍,學生也較喜歡上課。每一節課我都認真去對待,努力把課上好。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閲了多少資料,修改了多少個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夠征服他們,學生習慣了那種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對此也失去了興趣。結合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我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參與,也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學生喜歡的情景,讓自己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知道上課也可以如此輕鬆,上課也可以如此美麗。在和諧的環境下,主動地建構知識。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探討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個學期中,我還試圖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見解和大家交流,既給大家做一個榜樣,也能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我試圖把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得到多元的知識,同時也切身體會到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獲得美的享受。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再是我交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獲得體驗,然後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3、增強科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健康發展的態勢向前推進,光靠"經驗"靠"老本"吃飯已經行不通了。我深知,作為年輕教師,必須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繼續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真正的勝任肩負的使命。平時裏,我經常上閲覽室翻閲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和報刊,上網瞭解教育動態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與困惑:

1、主體作用與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要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做的過程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決問題。因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我就這樣去做的,在學生方面,的確做到了注重學生的個性,但結果呢?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時候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剎車",取消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如何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雖然在學生身上化了許多心思,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好轉,但還有個別同學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徹底養成。有部分同學做題時審題還不夠仔細、嚴密,審題能力還須培養。有個別同學仍字跡潦草,儘管我反覆教育他們,甚至讓他們重寫,作業的字跡沒多大好轉,只有老師坐在他們面旁邊,他寫一個我説一下,他們才會寫得稍端正些。有些學生的作業還不能按時完成,並且有個別學生會不完成作業,時而會不做或少做作業。我想也許他們對學習缺少了興趣才會不完成作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作業能樂此不疲,這是我在下個學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3、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來設計教案,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要想使教學得心應手,只能是有意識地多收集資料,多看報刊雜誌,有意多向領導請教,多與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

總而言之,現在的學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們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耐心,走進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愛心,感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當然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愉悦和輕鬆,能夠再和諧的情景中學到很多的知識,因此教師也亟待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神奇和樂趣,讓我們所有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夠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總之,一句話:提高、提高,再提高。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

現在的中學課本已經和我們上學時有所不同了,如今實行新課標。在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授受式教學尤其是它的極端現象——“滿堂灌”已經沒有多大市場了,取而代之的是問答式的教學方式。

最近我看了倪文錦先生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範式的轉型,由“授受”轉向“對話”。換句話説,必須將這種師生之間的問答式教學提升為對話式教學。語文教學就是以聽説讀寫為依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因此必須按照以下幾個層面來進行提升。

首先是師生觀的轉變。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學不是傳遞已有的知識和信息,教學也不再是指導學生去做這做那,教學是師生合作共同進行的主題探究式和問題解決式學習。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結成了“學習共同體”,形成學習型組織。這樣是學生在對話中則更充分、更自由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表自我見解;在批判、借鑑、吸收教師及同學的見解中推翻或強化、整合或充實、形成或重建自我見解。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教師。互聯身份與互為因果的關係、教學相長的.互惠式關係在對話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其次是問答形式的轉變,提問行為的完善。課堂教學對話是師生或生生圍繞課堂教學的主題所進行的多重互動活動。可以分為五種類別:1。師個互動2。師羣互動3。個個互動4。個羣互動5。羣羣互動。這些問答的形式改教師問學生答的單項輸出模式為師生間、同學間多邊互問互答方式,把學生由被動受問者轉變為主動發問者,使之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成為自主意願和自我發現的積極表達者。

最後是評價體系的改變。在授受式和問答式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從課堂中獲得知識的多少,結論的正確與否。而新課改中的評價則有多種方式,每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侷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學生的發展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要把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方面,把整體性和綜合性作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

應該説,對話式教學不是對問答式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問答式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教學的現代化、合理化。但是否能解決語文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呢?也不盡然。只有將多種教學範式綜合運用,才能真正將新課改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