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精選45篇)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精選4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09W 次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精選45篇)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儘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説:“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準,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飢。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裏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於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一切的一切,無限的無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説:“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牀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説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説:“娘,您久病卧牀,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着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説:“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説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髒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淨淨,母親欣慰地笑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蔘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蔘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蔘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蔘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説,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説,“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衞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5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6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7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裏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8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9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説河內温縣(今河南温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0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着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説:“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鬥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着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湧,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裏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着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湧,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説:“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着這麼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説:“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裏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裏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揹着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説:“娘,您這麼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裏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1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

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牀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2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説:“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3

孝感動天

舜,傳説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屢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脱;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説舜十分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能,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尊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4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5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説:“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6

閔子騫(前536年—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子騫從小就死了生母,父親娶了後妻,成為他的繼母。子騫年紀雖小,卻孝順父母。平時吃飯,他總是恭敬地把好飯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飯後,他又搶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之後,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弟弟,子騫的日子從此便不好過了。他像奴僕一樣被使來喚去,白天要帶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覺。繼母稍不順心,就又打又罵。

一個嚴寒的冬日,子騫給父親趕車。大風夾着碎雪打來,把他凍得瑟瑟發抖,手上的韁繩老掉在地上。父親呵斥他做事不專心,子騫一句話也不分辯。可凍僵的雙手還是拉不住韁繩。父親看看兒子身上穿的.棉衣,覺得厚厚的,怎樣會冷成這樣?必須是兒子裝的,沒出息!父親生氣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當即裂開了一個大口子,一團團蘆花露了出來,被風吹走。父親大吃一驚,怎樣後妻竟幹出這種事?他帶着子騫駕車回到家去。再一看兩個小兒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親難過得掉下眼淚。他責備自我讓兒子忍凍幹活,憎恨後妻虐待子騫。他不顧後妻下跪磕頭求饒,執意要將她趕出家門。

子騫淚如雨下,苦苦哀求父親道:“母親在家,就我一個人受寒;母親要是走了,三個孩子都要受凍,望父親大人深思啊!”

父親感到兒子的話在理,便將後妻留下來。繼母見子騫以德報怨,很受感動,從此對三個兒子一樣對待。子騫長大後,孝名聞於天下。

孔於稱讚説:“閔子騫真是個孝子啊,他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讓別人對他的父母兄弟都沒有不好的閒話。”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7

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以往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回到。最終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回到,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8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19

滌親溺器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一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0

扼虎救父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終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離饞口中。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1

春秋時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時候,家裏非常窮,他侍奉父母卻是極盡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隨便吃些粗糧。有一次,家裏沒有糧食吃了,卞州的糧價卻一路飛漲,家裏僅剩的那些錢已無法維持下去。子路聽説百里之外的某地糧價較低,便不分晝夜地親自趕往那裏買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他心裏樂滋茲的。

在兩位老人過世後,子路遊學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隨從的車子都有上百輛,座位上的墊子鋪得特別厚,每次宴飲都是豐盛的佳餚,在當時聲勢極為煊赫。子路卻一點也不高興,面對着自己擁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傷,歎息着對人説:“我現在雖然高貴了,可我的父母在哪裏?雖然我還想吃粗糧,還想像當年一樣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機會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2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必須稟告,回家後必須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尊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3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羣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羣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讚歎不已。有詩讚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4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之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5

從前有個家庭,只有一個老母親和一個兒子過活。母親做飯兒子種田,母親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兒子上,做好飯等兒子來吃,一邊給兒子擦汗一邊給兒子端飯,中午把做好的飯送到地頭,晚上幫兒子洗腳,老母親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兒子,可是兒子並不滿意,老是覺得母親做的不好,時常打罵母親。母親有時候心裏也有氣,可就是捨不得罵兒子。有一次他耕田到地頭休息時,看到地頭一烏鴉窩不只什麼原因落到地上,那老烏鴉和小烏鴉他都認識,可不知為什麼那老烏鴉行動困難,小烏鴉正銜着一隻蟲子送老烏鴉的嘴邊,不知道是為什麼那老烏鴉沒有接住蟲子掉到地上,小烏鴉趕忙的銜起來再送到老烏鴉的嘴邊。這一幕布讓這個兒子心驚了,想起母親的好,再想想自己對母親的不好,真是蟲獸不如。從些番然醒悟,決心做個孝子。當他回到家把熱水瑞到母親前並把母親的雙腳放進水盆的時候,母親淚水流下來了,兒子的淚水也流下來了。

一個老太太92歲了,早年喪夫,自36年前二子三女各自獨立之後,她就輪流着在各子女家過活,原來是每家家都差不多十天左右,各個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對她很好,時間長了,她就過多地在二女家住下了 ,二女婿是個工人後來當個小官,靠工資生活,並不富裕,比其它幾個略有不如。但老太太就是覺得二女婿貼心,心理更安穩,住的時間長了二女婿把老太太的生活習性都掌握,雖然是沒有多好的.,但口味大都是隨着老太太轉的,一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二女婿把父母都送走了,照顧老岳母的生活還是照舊。日復一日,簡單的生活過了36年了。老太太依然是健康的。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6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之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歎説:“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再得呢?”孔子讚揚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7

哭竹生筍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單唯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突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之後他官至司空。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8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牀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29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不要説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着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説:“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0

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一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人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非常氣憤。

他當即以房子為喻,説老師的圍牆高十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過只有肩高的圍牆,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孔子比作太陽和月亮,説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守墓6年。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1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着把鞋穿上。

於是,張良跪着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裏,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説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説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着。一會兒老翁來了,見着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説:"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説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2

北宋時,河南洛陽的程顥、程頤倆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學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長期在洛陽講學傳道,開創了宋代四大學派之一的洛學。中國廣為流傳的典故“程門立雪”的“程門”,就是指程頤的.家門。

傳説中的“程門立雪”的故事是這樣的:楊時、遊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見老師程頤,當時程頤瞑目而坐,二人不敢驚動,在旁侍立等待。程頤醒來,門外積雪已經一尺深了。成語“程門立雪”即由此而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3

京劇大師梅蘭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畫家齊白石為師,執弟子之禮。一次,梅蘭芳應邀到朋友家作客,齊白石先生也來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蘭芳一到,客廳裏的人蜂擁上前,把他團團圍住,握手寒暄。

忽然,梅蘭芳一眼見齊白石先生,便急忙擠出人羣,快步走到齊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然後,坐在老師下首,問寒問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終。齊白石深為感動,不久,他饋贈梅蘭芳一幅《雪中送炭圖》,並題詩曰:“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4

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着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説。之後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裏的蘆花,明白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捨,便跪求父親説:“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閤家歡樂。有詩讚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5

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終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脱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身虎口中。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6

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説:“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羣羊,每一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裏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7

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髮衝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最終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鋭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着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之後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揹回家鄉。後人有詩讚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8

黃香温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着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裏,用身體温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牀睡下。

不像此刻,能夠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

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蓆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之後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39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之後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説:“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0

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嚐。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歡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之後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讚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1

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恆,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裏裏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着母親。

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嚐,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向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為一個人,應當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

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

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2

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期望全體軍民保衞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遊擊將軍,繼續守衞道州府。之後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3

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以前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之後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説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此刻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4

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颳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着告訴道:“兒王裒在那裏陪着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名人孝親敬老的故事 45

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

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之後,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閤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