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2W 次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我們看到了對孩子愛的力量是多麼強大,這才是不斷創造奇蹟的根源。下面歡迎閲讀參考本站網整理的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篇一: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雷夫,這位美國最有趣、最有影響力、最優秀的老師感動着全球無數的人。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温暖的家。

這幾天,手捧着這本書,細細研讀,感動着、慚愧着、欣喜着。感動的是雷夫在一間會漏水的小教室裏,用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創造了一間充滿愛與奇蹟的第五十六號教室。慚愧的是自己也已從教十幾年,可是教學上還是進步甚微。欣喜的是看了這本書,學到了很多,明白了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

在這本書裏,要學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但給我感觸最深,最讓我受用的還是以下幾點:

一、營造像家一樣温暖的教室。

第五十六號教室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在這裏沒有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依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們的榜樣。正如他所説的:“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所以無論是走出去的還是呆在裏面的孩子,都認為這裏是最温暖的地方。

二、尋找第六階段。

雷夫老師把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的觀點導入任教的班級,使“六階段”成為凝聚全班的粘着劑,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的成長。這“道德發展六階段”仔細研究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多數的孩子就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思考訓練,一切行為幾乎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安靜,老師來了!”孩子們緊張地彼此告誡。他們做作業是為了不惹麻煩,他們排好隊是為了讓老師高興,在課堂上安靜地聽講是為了贏得老師的寵愛。而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的我們,總是威脅説“不乖就要你們好看”,或是“等你爸回來,你就倒大黴了。”這種思維不斷地被強化着。但是,這樣教小孩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去做。

雷夫老師在上課的第一天就開始和孩子們建立夥伴關係。他會先請孩子們信任他,同時承諾對他們的信任,讓孩子們把第一階段的思維拋在腦後。雷夫老師強調的是首要動機的正確引導,對孩子們的一生將有很大影響。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雷夫老師認為,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是很危險的,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他的話是有依據的,可是縱觀我們的課堂,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是初中,有多少不是在獎與罰中進行的,獎勵成了孩子們最愛的一種方式,“賄賂行為”常見於全國各地的教室。

第三階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們慢慢長大以後,開始學會做些事情來取悦人。他們取悦老師,取悦父母,表現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他們的做法往往會使我們感覺很舒心,但他們這麼做的理由全都是錯的。為父母或老師努力的念頭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大的壓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備感沮喪、厭惡工作的人,他們無法瞭解為什麼自己對生活如此不滿。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讓孩子們懂規矩是必要的,好一點的老師會花時間解釋制定某些規則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創意的老師會帶着學生一起參與班級規範的設計。老師們依據的理論是,參與制定班規的孩子比較願意遵守規定。事實確實如此。但雷夫老師通過許多例子發現完全遵守規則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們缺乏真誠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創造性等等。所以雷夫老師認為能達到第四階段是件好事,但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更上一層樓。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不論是兒童或是成人,第五階段都是很難企及的,能幫助孩子們對周圍的人產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第六階段不但是最難達到的,也是最難教的,因為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內。這種組合使得仿效成為不可能:就定義而言,第六階段的行為無法教,也無法講述,“看看我現在在做的事情,這就是你們應有的表現。”一旦你做出示範,就等於違背了第六階段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條自相矛盾的行為準則,讓教學者陷入兩難的困窘。

讀到這裏,我在想,如果在以後的班級管理中,我也把這六階段發展教給我的孩子們,那我們的班級也一定會更上一個台階。

  篇二: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初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書中主人公雷夫決心用“像頭髮着了火似的”態度來教學,用他那一顆熾熱的愛心,創造了“重品格、講勤勉、推崇謙遜,而且無條件地扶持”的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捧起時是倉促匆忙的,閲讀時是親切新奇的,合上時是耐人尋味的。

雷夫老師説:有的學生為了準備考試而忙得不可開交,有的學生對數字往往沒有切實的理解。因為標準化測驗對於各校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所以學生就反覆練習着乘法表和只以計算為基礎的解題方法。老師們還教學生解題“技巧”,導致學生雖然會算正確答案,卻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這樣,惟一的成果就是:他們的測驗成績很好,大家都很高興。但這不應該是我們教數學的終極目標。我們應該要孩子瞭解數字的威力,明白數學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趣味無窮。只訓練學生通過考試,就像依照巴甫洛夫學説訓練狗一樣將人的理念和精神、一切智力行為以及隨意運動,都視為對信號的反應,只會讓升上中學就開始討厭數學的故事一再重演。

“各位同學,請打開課本,翻到第142頁,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以後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也就是第543頁,上面還有500道乘法。請大家安靜做題目。”

如果你是這麼做的老師,你一定愛死這些孩子了,因為他們都會乖乖照做,一句抱怨都沒有。但是我有個問題:如果小孩會算10個乘法題,為什麼要他做500題?如果他連10題都不會算,那麼要他做500題的意義在哪裏?這種反覆練到興致索然的惟一真實目的,是讓老師落得輕鬆。我就發現數學課其實有更有效的教法。無論我教的是什麼技巧,我都以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出較少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因為我沒把整堂課的時間拿來做基礎運算,所以有時間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着喜歡數學。

數學方面的優異表現來自於學習的過程,而非上完每一章時要進行的考試。

孩子如果想未來持續在數學這一科有好的表現,就必須真正愛上數字。就像閲讀一樣,優秀的孩子在任何時間都找得到數學的樂趣。數學不是週一到週五早上9點半發生的事情,它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

測驗就像温度計,它是一項測量工具,就這麼簡單。只是它測的不是温度,而是對某項技巧的理解。我會提出一個問題:要是他們某次數學沒考好,會有什麼實際結果?他們的未來是不是完蛋了?第二天太陽是不是照樣升起?孩子們需要了解,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是世界末日。爸媽還是愛他們的,我也是。如果學生在某次乘法測驗中表現不佳,只代表着一件事情:他還不瞭解這個技巧,而我很願意再為他講解一次。從“信任”的主題上看,我説到做到。我前後一致的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我不會放棄他們,也不會因為某一次測驗的分數生他們的氣。身為大人的我們,必須努力幫助孩子們安全渡過分數的陷阱。

父母和老師必須牢記在心: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測驗分數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來衡量他現在的進步。世界上總是有更會閲讀、數學更強,或棒球打得更好的人。我們的目標是開發每一位學生的特質,儘可能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

  篇三: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心得體會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美國一本關於教育的書.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從教二十五年來,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學擔任五年級老師。這所學校位於美國的洛杉磯,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並且大部分來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班裏小學生的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而且孩子們謙虛有禮誠實善良。長大後,他們紛紛進入哈弗、普林斯頓等名校就讀取得不凡成就。

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雷夫先生為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付出了努力與艱辛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成功無捷徑的真諦。雷夫先生每天為了自己的學生早上三點多從家裏出發,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晚上六點離校。節假日還帶着學生到學校去上課,這些都是免費的。他那所謂的“魔鬼式訓練”、學習“8法則”——解釋、示範、模仿、重複、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都是建立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出於對學生的那份愛的基礎之上的。愛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愛那些調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們老師的愛心了。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學生,對他們的態度,雷夫先生都是不放棄,不拋棄。其次就是教會孩子善待他人。“三劍客”的確深深地刺痛了雷夫先生,並使雷夫先生陷入艱難的境遇。但雷夫先生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並沒有因此離開他所中愛的教育事業,而是領悟到要想教育孩子的前提是首先了解自我。所以雷夫先生想讓孩子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首先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他為孩子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實踐教育中,不斷總結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我們的期望決定孩子們的表現”、“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師”、“為孩子將來過上一流的生活做準備”、“不要把信仰強加於孩子”、“孩子也是教師和家長的老師”、“教孩子終身受用的技能”、“永遠不要失去對孩子的關注”等等觀念和認識。雷夫老師就是這樣以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向我們闡釋了:教育是沒有捷徑的。

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封面的醒目處寫着“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我想這幾個字其實是概括了雷夫老師的教育理想,或者説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師教育追求。“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説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雷夫老師點點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裏,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着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這樣一種最樸素的意識和想法。雷夫老師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最生動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認同的效益?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用國家督學,原省教科所成尚榮所長的話説就是“教育,從兒童立場出發”。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在書中隨處可找。應該這樣説,愛孩子,是他獲得成功的關鍵。

“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這一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沒有了“愛”,就不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樂趣。覺得教書枯燥是因為不曾用心,不曾將愛付諸於行動中;不懂將學習與生活接軌,太計較於“得與失”之間的平衡,卻忘了教師是一個講究奉獻的職業,忘了要“夢想成真”首先必須要對夢進行投資。

正如所説:唯有出自內心的關懷與真愛,才能創造出人間的“奇蹟”。“第56號教室的奇蹟”其實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

1.2017年教師寒假讀書心得體會

2.2017《學哲學用哲學》讀書心得體會

3.2017《形勢與政策》課學習心得體會

4.2017正己化人心得體會

5.2017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

6.2017研究性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