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篇

有關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79W 次

有關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篇

有關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本學期,我帶高一年級,開始新課程的教學,為了更好的適應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我在暑假期間參加了西安市教育局組織的新課程培訓,從思想觀念和認識上首先走進新課程。新教材融進了近、現代數學內容,精簡整合了傳統高中數學內容,變傳統的“章節教學”模式為“模塊教學”,與以往教材相比,教學內容增多,教材明顯變厚,但教材內容的難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課程的課時數減少,但高考選拔人才的水準不可能降低。與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課程相比,其教學容量和教學難度大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結構,設計出指導學生高效率學習的有效方法,以使學生適應新教材,順利完成初高中數學銜接學習,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和創新能力,體現《標準》的原則和精神,已十分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年的教學體會,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認真研究新教材,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思想

新教材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教材特別注重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為學生今後的生存和發展準備數學工具,教材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擺在顯著的地位,更加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教材內容安排採用螺旋編寫體系,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吻合,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繫,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了每章前面的章前語,插圖等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為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做好各方面的鋪墊。

二、研究教法,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數學教師我認為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我都努力從日常生活的實際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我還特別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我認為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

三、搞好知識銜接,加強知識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新教材的理念是:課堂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學生通過發現、探究性的數學活動,提高了興趣,調動了潛能,經受了鍛鍊,培養了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懷的數學結果。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學材”,是在教師指導下必不可少的進行數學學習和活動的主要材料,根據這一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都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情況及時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來,力求使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教法上,力求體現學生是主體,是數學學習和活動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師牽着走的學習機器。教師是主導,其作用在於組織、引導、指導、評價,這與過去在教學中搞滿堂灌式的個人表演大相徑庭。

數學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發展過程,我們數學教師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對象意識、情景意識、目的意識及評判意識,轉變教育觀念、提高素質修養,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恰當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既然我們已經開始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探索,我們就應該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會獲得數學教育的成功。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小學作為教育的起步階段,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將創新與教學相結合,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

  一、教師樹立生活化教學意識

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要有生活化教學的意識。教師只有改變觀念才能在教學中利用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關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不能把意識強加於學生。因為學生是教學裏的參與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變為啟發、探討、研究等生活化的放鬆式教學。如學習了“元、角、分的認識”後,可以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角色,進行模擬購物。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後,可以安排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校園花壇、水池等設施的面積。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悦,滿足心裏上的需求。

  二、營造數學生活化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鍊創新能力的舞台。如學“混合運算”一課時,先提問“現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買你自己最喜歡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錢?”這樣一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的説:“我買5包麪包,一包1元,共花5元。” “我要買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這時讓學生計算要花多少錢,讓學生彙報結果和想法。再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就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讓學生體會到,簡單的數學算式也變得有非常有趣,同時也賦予了數學算式生命的價值。因為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通過説唱、遊戲,使學生主動、大膽、愉快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言語、表情、態度等方面都應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關懷,欣賞,肯定和鼓勵,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減少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讓他們有成就感,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建立一種平等、和諧、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

  三、將生活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離開了生活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教育不能脱離生活,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就是學習,學習和生活沒有什麼關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鼓勵學生多多的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並對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利用數學方法解答出來,如給學生布置感受數學的任務:讓學生陪父母去市場、去超市買東西,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影子。上課時,很多學生爭相説生活中遇到的數學,有的學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同學們出了一道題:在市場買菜花了16元,付20找回4元,買肉花了23元,付50找回27元,請同學們一起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帶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學生們面對同學提出的問題,紛紛展開討論計算。用這樣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又可以讓學生髮現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四、利用情境教學,將數學探究生活化

在數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更多地在於點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先利用身邊的實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樂中的飲料等等,給學生講清體積的概念。接着要推導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這時,取出一排4個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要求學生觀察並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體積,學生很快就説出了長是4釐米,寬是1釐米,高是1釐米,體積是4立方,然後取出三排同樣的長方體擺三排一層,得出長是4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

通過教學生活化的過程,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被塑造者,而是積極主動地開拓者,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以此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品質、勇於創新的精神及探索實踐的能力。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對很多知識都很陌生,習慣上存在老師講推一步走一步。初中數學很了很多新觀點,比如情景創設,認識圖形等等的.知識點都需要學生髮揮想象學會總結。“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一語道出提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幣導學生觀察插圖發現並提出問題

利用教材插圖形象豐富的優勢,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這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先看着圖上畫了些什麼?你看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考慮到開始提問學生有一些困難,這些問題由老師提出,過了一段時間,試着讓學生看圖提出問題,教師驚奇發現,不僅大部分同學能模仿老師的問題,而且還提出了一些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比如在講“比較”這一內容時,同學提出:圖中畫了哪些小運動,他們都有幾隻?小鹿姑娘説了什麼話?”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名同學提出:“我們學習‘比較’,書上為什麼要畫這幅圖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説明學生觀察仔細,而且能透過表面的東西發現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2痺誶閭老師和同學的發言中發現並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專心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學生提出好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原因,使他們積極動腦。課堂上同學的提問有針對性,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同學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常出現: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有更好的辦法;我想問問他;我給你提一個好建議,這都是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效果。課堂上呈現了敢想、敢説、敢問、敢爭論的現象,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3痺諡傅佳生閲讀數學課本中,進一步提高質疑問難水平

如:教師為學生每人制定了表格,將每天預習提出問題記載下來。在指導閲讀方法上,首先讓學生通過看圖瞭解要學的什麼知識?解決這個知識的方法是什麼?為什麼能這樣解決?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有什麼發現?在培養質疑過程中,學生自學是有層次的,針對這些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是層次清楚的,質疑的水平也有所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給了教師更大的發揮其主體性,創造性;使學生拓展思維的空間,真正達到用中學,學中用,輕負優質,提高學生的素質,使教師不只是在進行數學教學,而且在進行數學教育。

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篇4

一、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注重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藴藏着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傳統教學相對比較注重結果教學。教學中如果只注意結果,學生在應用知識時總顯得比較吃力。進行這些知識生成過程的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學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正是為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的做法,應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等邊對等角,而是可以先讓學生將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對摺,讓學生髮現它們相等這個特性,從而進一步提出結論的數學理論推導過程。並且學生可通過摺痕得到添加輔助線的方法——作底邊上的高或頂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中線去構造兩個全等的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導出結論;同時,通過學生親手操作,學生還會發現等腰三角形軸對稱等特性。這樣,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講究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來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剛的奶奶家裏的三角形鏡弄碎了,想重新配一個,該拿哪一塊?請你給她拿個主意。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紛紛議論,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

1、數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是數學的靈魂。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獲得積極心理滿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這一點,可以用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求知慾。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製造一種“不和諧”,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小而具體、新穎而有趣、具有啟發性,同時又有適當的難度,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不要運用不恰當的比喻,這樣不利於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準確使用數學語言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善於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於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例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創設出如下誘人的問題情境:而這正是要學的課題。於是教師便抓住引出課題,再引導學生分析畫法的實質,並用幾何語言概括出這個實質,即這樣,就由學生自己從問題出發獲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實際問題的啟示思方法。除創設問題情境外,還可以創設新穎、驚愕、幽默、議論等各種教學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並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這正象贊可夫所説的:“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師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如何在數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學中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法國著名數學家包羅朗之萬曾説:“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歷史具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我國是數學的故鄉之一,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如果將數學科學史滲透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學生素質,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風氣有着重要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適應地選擇數學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比如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於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捨,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為了讓同學們瞭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後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根據這一段教材的特點,適當選配數學史料,採用讀後小結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人類對圓周率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受感染,興趣盎然,這對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有着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