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説課稿 >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9W 次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説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説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範圍,説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閲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瞭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佈、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閲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佈”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佈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説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説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XX》《XX》,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

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通過讀《XX》《XX》,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着要求學生閲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閲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閲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蒐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説學情

三、説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製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並茂,更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能力)。

四、説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3

一、説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説,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説學生

1.知識基礎:學生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説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説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單元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它與後面的大氣熱力狀況、大氣運動以及許多天氣、氣候氣象知識都有直接聯繫,如:臭氧對紫外線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等。考慮到本校學生起點較高和需要開發較多的思維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顧及了知識的整體性,又考慮了知識的層次性,為了讓學生下一步瞭解和學習大氣打下基礎,要在原有課文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延伸知識和聯繫實際,本節課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後面幾節課的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主要層次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讀圖、閲讀和概括能力;運用因果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和平流層、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樹立人類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大氣主要成分對環境生命活動的影響;大氣各層的特點和人類活動與各層大氣的關係

難點:大氣各層的氣温垂直變化原因,大氣運動方向和天氣變化狀況之間存在着內在的因果聯繫。

4、教材處理可分兩部分:一是大氣環境和大氣的組成這一部分可設計表格或簡單的設問讓學生閲讀並小結,教師可以將大氣的作用知識適當的延伸,如與物理化學的聯繫、大氣熱力作用聯繫等。二是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部分是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前後因果關係密切,如大氣成分與大氣温度的垂直變化密切相關、大氣温度的垂直變化與大氣運動的聯繫、大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狀況的關係、天氣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等。學習本部分內容時重點從温度的垂直變化特點入手,由因導果,層層深入,大氣各層的特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對於我校的學生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與第一章和下一節大氣運動適當聯繫,為學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礎。

二、説教法。

1、教學及依據:因果分析方法、讀圖分析法、開放式教學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誌,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是本節教學法的主要目標。雖然本課抽象內容較多,但一方面對於重點中學生對本章有一點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經過本章節學習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圖、色、聲、像”功能,形象生動直觀地層現相關地理事物、現象和提供資料,幫助理解和記憶。

三、説學法指導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具備學習地理的興趣。

本節知識點多且學習知識難度較大,我在講授時通過精心設問來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分折地圖的方法。本節許多知識都內含於大氣的垂直分層圖中,如大氣各層的人類活動、地理現象等,本節可用多媒體和設問幫助理解和記憶。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分折和比較而得出的,學生學會在適應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本節中我通過設計表格和對比分折得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因果關係。

高二年級地理下冊優秀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節是第二單元《XX》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

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温、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

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閲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説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

2、直觀教學法;

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説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

(2)討論式學習法;

(3)師生互動學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