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大唐玄奘觀後感(通用13篇)

關於大唐玄奘觀後感(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6W 次

中國人最熟悉的唐朝年間的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經的故事,終於被霍建起導演拍成了一部完整的電影《大唐玄奘》,高僧玄奘歷時19年,不畏艱難險阻,終於到天竺取回了真經。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大唐玄奘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關於大唐玄奘觀後感(通用13篇)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1

五四青年節那天,我趕上末班車,邀友人到電影院看大唐玄奘。走進電影院,空曠的大廳,除了我們一行4人,其他觀影人寥寥無幾。我想一部與宗教有關的電影,在缺乏信仰的社會裏,問津者少是不足為奇的。但作為一個對佛學越來越感興趣的人,我卻是帶着無比景仰的心態走進電影院的,期待一代偉大僧人的生平事蹟,去頂禮他的光輝人格,並增進對佛學的領悟力。

影片用平鋪直敍的方式,講述了玄奘法師,西出長安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天竺國,取回真經,並帶回長安翻譯傳播的故事。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我沒有激情澎湃,更沒有被點燃智慧思緒紛飛的情況,連準備好的紙巾也未派上用場。走出電影院,我有一種落寞的感覺。為什麼如此好的題材卻拍不出我心目中的味道?

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沒有資格對電影製作提出專業意見。但作為普通觀眾,我應該有資格問問導演這部電影到底想要表現什麼?突出什麼?既然是一部人物傳記類型的電影,刻畫人物的個性品質就應該是這部電影重中之重。歷史上的玄奘法師,不畏艱難險阻,跨越千山萬水求取真經。毫無疑問,他除了是一個意志堅強、堅韌不拔之人,更應該是一個有堅定信仰,心懷天下大慈大悲之人。

在創作的時候,我想導演必定也應思考諸如以下的問題:法師他獨自一路西行,都遭遇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化解?內心又有什麼樣的情感變化?他遇見了哪些人,他們各自的命運是否因為這樣的交集而產生過影響?他可曾遇到過意志動搖之時?又是什麼支撐着他繼續前行?這樣的經歷對他關於佛學、人生的理解又有什麼樣的幫助?一個好的導演,電影就是他內心世界在幕布上的投射。他一定會精心挑選素材,努力向觀眾傳達他對一些問題的思考與見地。

可縱觀全片,説實在的,《大唐玄奘》的導演讓我十分懷疑它的立意和取材能力。導演花了很多時長交代法師經過的路線,並用許多筆墨描繪法師在途中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們。透過這些表層的故事線索,我理解到取經確實不易,不易來自於人為的阻撓。而法師如何感化這些阻撓的人們放他西行,影片處理得有些含糊不清,前後對照變化有些更是生硬突兀。對於人物設定方面,除了一個戌衞將軍以及小國國王,我看不出其它人物對突顯主角的個性有什麼助益。

再比如穿越沙漠這一幕,本應該是全片的亮點,而導演的處理卻令人大失所望。乾裂的嘴脣——抱着拋灑的水袋無聲哭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恍惚中見到母親,昏迷——被馬兒叫醒——馱到飲馬泉。導演這樣的取材,真是讓我啼笑皆非。儘管演員極力表現,但我也只讀到 了人類在對大自然時的無助與悲傷,沒有其它。似乎這場穿越生死的考驗與信仰的力量無關,無夢想無關,只是一場僥倖。

終於到達了天竺,玄奘法師在這裏渡過了人生最重要的十幾年光陰——在那爛陀寺的佛教經論學習,成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遊歷印度各國,訪師參學,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曲女城的佛學辯論中,任人問難,無人能詰難,從而名震五印;無遮大會成為歸國前的謝幕演出。可以説,玄奘法師在天竺的學習與遊歷,不僅將他推向了人生的巔峯,也深遠地影響了之後中國佛學的發展。

可是再回頭來看看電影的處理,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導演處理起來有些輕描淡寫。如果表現法師努力鑽研用了幾組與僧人討論的畫面還算差強人意的話,對於訪師參學這一部分,只想通過解釋一個名詞“剎那”就來闡述深邃的佛學,製作人也太小兒科了。另外,對於巔峯對決的曲女城佛式辯論,它之於法師與印度的深遠影響,基於影片的基礎,我想一個對佛學不瞭解的人大約也是沒有多大感觸的吧!

也許我的觀點對於電影人而言會覺得有些委屈。但是影片的好壞也是不以我的個人意見所左右的,票房從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人們對一部電影的認可程度。對於擁有龐大數量的佛教徒而言,這部電影定是他們無論如何都會抽空去看的一部。除去這一部分人羣,還有多少人真得會為這部電影點贊呢?我只期待我們中國電影人有一天也能生產出一部有真正文化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2

這部電影不僅在故事上還原了歷史,霍建起導演還不惜重工,不怕車馬勞頓,進行了實景拍攝,茫茫大漠和印度的異域風光令人耳目一新。並且在角色塑造和人物造型上,為貼合史實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高僧玄奘由黃曉明飾演,黃曉明本就是小麥膚色,搭配上僧袍,儼然一副真的高僧形象。在片中他是一個一心去西天取經,並無二心的“死心眼”僧人,在旅途中歷經磨難,重重阻礙,可他絲毫沒有畏懼,把每一個情節應有的情緒都表達得準確到位,富有感染力,也讓觀者容易與之共情。可以説這一次黃曉明的表演是值得點讚的。

全片最為感動之處是高僧玄奘在最後一次磨難的時候,生命危在旦夕,識途的老馬就仿若通人性一樣,它可能記得這個主人在自己瀕臨死亡的時候還餵它水喝,老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時候,老馬迅速趴下,引導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馬背,載着他找到了那個湖。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開心的跳入水中。可以説黃曉明的演技確實不賴,把一個人物從絕境到久旱逢甘霖的過程中應該有的表現演活了。

都説天時、地利、人和,玄奘是幸運的,雖然一路上經歷各種磨難並且數次命懸一線,但每一次在將死之時,都會遇到幸運,先是遇到木叉法師,但木叉法師最後敗給了玄奘的修行;之後又遇到駐守西域邊陲烽火台的孤獨大將王祥,玄奘幫其解了心結,於是他將玄奘放走;後來又遇到了瓜州太守李昌,從相信玄奘再到敬佩玄奘,最後冒死講玄奘放走。這都是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貴人。更令人感慨的是,在沒水喝、人馬都將死的時候,茫茫大漠居然下起了一場陣雨,這一場及時雨再次救了玄奘的命。所有的這些命中註定的事件,都説明了僧人玄奘確實得到了天時和地利。最後的人和,全因玄奘這個僧人內心中始終不變的信念,無論遭遇了什麼,他都從未想過要放棄,哪怕是去死,他也沒有想過要回頭。就是因為這樣堅不可摧並且常人不可及的信念,助力玄奘完成了這一段不可能的旅程。

片中很多有關佛學的知識都很有道理,有關人生,也有關人心。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參悟不到的道理,但玄奘在取經的漫長19年中都已經參悟了。比如人們經常説起的“念念不忘”,念是念頃,佛學中表示是很短的時間,在片中高僧詳細的解釋了什麼叫做所謂的“一念之間”。在這樣種種的道理中玄奘最後參悟了自己的一生。

而他所認為的他的一生,就是為取經而生。歷經19年,取回真經,並且不顧晝夜的把經書翻譯成漢文,最後編纂成冊,為後人學習和參悟,整個過程都是他所喜歡的,嚮往的,想要做的事情,這就是高僧玄奘人生的意義。他的人生真諦或者説他嚮往的極樂世界就在於此。

就是這樣一部充滿艱難險阻和苦難的電影,看過令人久久不能平靜。最想感慨的就是,每個人存活於世一定要有一個目標,那個目標會讓你想要往前走,讓你敢於與一切邪惡力量作對,戰勝他人,也要戰勝自己,最後才能到達自己的極樂世界。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3

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外爺,一起去濟源看電影!到了電影院,我們決定選擇看《大唐玄奘》這部電影,看完後感到十分震撼!

這部電影講述了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師,遠赴天竺(印度)求取佛法的傳奇史詩。影片中,將玄奘從大唐至天竺艱難歷程演的淋漓盡致!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情節就是玄奘從瓜州到伊吾的莫賀延磧,在這段路上,他幾乎4、5天都沒喝一口水。終於他倒在了沙漠上。可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立下“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誓言。他牽着識途老馬,找到了野馬泉。玄奘在沙漠裏時,自己的誰還不夠喝,但他卻將水餵給識途老馬,看了之後,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我被玄奘善良真摯的心給感動了。我想,天底下應該不會有幾個像玄奘這樣善良的人了!

歷經四年,玄奘終於到了天竺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曲女城佛法講座中,十八天內,無人能辨倒他,名揚全天竺,分別被當地大乘教徒譽為“大乘天”和小乘教徒譽為“解脱天”。我對玄奘的學問而感到敬佩!

現在,電影裏的圖像還在我腦中盤旋着。在生活中,能有玄奘那樣有學問的人很多,但有他那堅強不屈的人屈指可數。作為中學生,我就應該學習他那種堅毅的品質。我們新學道三張名片中就有“堅毅”,所以我更要做到堅毅。大家和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吧!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4

多年前,在百家講壇看了錢文忠老師的《玄奘西遊記》,對玄奘這人物很是崇拜,當時就幻想着能拍一部關於他的電影。結果《大唐玄奘》上映了,我當然是要去看的。

客觀的説,這部電影沒有拍出應有的高度,對於玄奘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對於佛學這樣一個深奧的題材,這部電影的導演、編劇、還有演員都沒有作好充分的準備,以至於整個電影拍得太過表面化,太過膚淺!

首先,導演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拍攝手法來表現這個故事。從影片開始起,導演就一直處於糾結之中,重敍事,還是重意境?側重講一個精彩的故事,還是着重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這個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在一部只有兩個小時的電影裏不可能承載太多東西,但導演兩邊都不捨得,以至於兩邊都處理的很生硬。一會來段充滿商業色彩的打戲,一會又突然切換到兩個人關於生命意義的討論。一會冒出個對玄奘含情脈脈的異族美女,一會又是玄奘與沙漠鬥爭的殘酷……,各部分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導致人物形象很不完整,全篇沒有明確的主題。

其次,編劇方面也不讓人滿意,我認為玄奘西行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對當時西域各國風土人情的介紹,結果這點在電影裏幾乎沒有體現。

而最讓我失望的地方是,整個片子“佛”味太淡了,每每涉及佛學理論的部分,都是淺淺帶過,而史料中幾場精彩的佛學辯論也都沒有。我不得不問編劇一句,玄奘一心向往的“佛"呢?

最後,曉明哥依然還是那個照片男神,表演沒有層次啊,沒有把玄奘這物塑造出來

總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太倉促了,就好像當年的《白鹿原》電影一樣。而這也讓我更擔心另部公認倉促的電影《三體》。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5

《大唐玄奘》有三美,史美、景美、人更美。影片通過對環境的大量描述,真實還原了玄奘取經的故事,再現了玄奘對真理執着追求的精神。《西遊記》是根據玄奘的故事杜撰,圍繞《西遊記》又衍生出豐富多元的文化作品。然而歸根到玄奘的歷史其實並無太多可演義的成分。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記》,詳細記載了玄奘在取經途中親歷和聽説的138個西域國家或城邦的情況,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説、神話故事無所不包。

影片跟隨玄奘的腳步從長安啟程,一路經涼州沿河西走廊到達瓜州,從瓜州往西偷渡到唐朝邊境第一座烽火台,穿過800裏大漠莫賀延磧,抵達伊吾,而後翻越天山冰峯,橫穿中亞的大草原,抵達印度。這一路穿過的驚險之地,遇到的特殊地理,“四顧茫然”“途路艱危”不足與外人道。然而危難之中也有欣慰與感激。徐崢飾演的涼州都督李大亮,口嫌體正直地被玄奘壯舉感動偷偷放行。羅晉飾演的瓜州太守李昌,“身在紅塵心向佛”,對玄奘自是網開一面。蒲巴甲飾演的胡人石磐陀,助其夜渡葫蘆河、闖過玉門關、越五峯入新疆,雖後對玄奘起了殺心,也是緣分使然。

影片突出的所有事件都有章可循,《大唐西域記》均有記載出處不大。導演霍建起、編劇鄒靜之在影片創作中也許因為篇幅原因,也許因為保持情緒的統一性,也許因為其他,將“活國”人倫慘劇、恆河強盜劫持等具有較強故事性的內容進行了刪減。也因為此,看過紀錄片《玄奘大師》《玄奘之路》的觀眾再看《大唐玄奘》在故事性上並不容易得到新的滿足。不過,不同的文法在表現同樣的故事上所傳達出來的情感,與觀眾產生的互動又是嶄新的。如果説這三部作品讓我只選一部看,首選還是《大唐玄奘》。

就因為《大唐玄奘》美得不要不要的。紀錄片在對古代場景復原和視覺特效處理方面與不差錢的《大唐玄奘》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茫茫大漠的蕭索之感、巍峨雪山的壯麗之美以及古印度濃郁的異域風情,在攝像特別是航拍鏡頭表現得頂級出色。人如螻蟻,天地不仁。人如螻蟻,天地不仁。玄奘獨自一人在荒漠的前進唯有前進,雪崩之下世人的逃跑與毀滅,歷經百難之後終於在綠樹成蔭的恆河悠渡,此時的感動不僅是劇情還有視覺上強有力的輔助。當玄奘叩過滿地鮮花伏在戒賢老法師腳上,鏡頭是緩慢的,時間是定格的,“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決絕是值得的。

玄奘的精神、玄奘的偉大,配得上被電影用如此的美來尊重。只是,小小的好奇,佛家是如何看待玄奘的執念,看待值不值得,又是如何看待千百年後依舊被歌頌的成就呢?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6

黃曉明在《大唐玄奘》中飾演的玄奘雖然依舊俊朗儒雅,但並不白淨孱弱。他離開長安孤身上路,一路上,沒有白龍馬代步,沒有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三個徒弟跟隨保護,也沒有想吃他肉的妖魔鬼怪和想跟他成親滾牀單的、羅晉、趙文瑄、譚凱、樓佳悦等諸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去天竺一路西行。不過,雖然沒有九九八十一難的頻繁考驗的影像,烈日狂沙,刀兵隱現的意境有幾分《東邪西毒》的影子,當然,製作之精良已遠勝當年了。影片的視聽衝擊堪稱近版本,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部自己的西遊,充滿了艱險與豪情,充滿了對世界的無限嚮往。《大唐玄奘》的到來,大概是所有西遊文化體驗中最特別的一次,因為這是最真實也是最個人計劃貫徹落實,批評與自我批評?問題及整改措施。四個意識對照檢查材料、來,激動人心的故事配上華麗的場面,讓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就像前面所説的,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部西遊卷。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7

4月29日商都觀影團在《大唐玄奘》上映當天觀看了本部影片,並參加映後的主創見面會。對於《大唐玄奘》這部電影,觀影團的小夥伴們還是給了很高的評價。

火舞黃沙的荒漠、樹影斑駁的丘陵、草色青青的綠洲、滿目瘡痍的舊城……只一眼,就有踏上這絲綢之路的衝動!世界那麼大,誰都想看看,可看過要怎樣?都説人生是一場修行,可什麼又是修行!觀《大唐玄奘》最深的感悟如結尾的字幕:一個人的影子無法鋪滿地面,但是聲音可以傳的很遠很遠……連綿不絕!

這部電影表現出來的意義很有震撼力,從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佛學歷史人物玄奘為主角,描寫一個人為有一種強大意志力的信仰,走出了去天竺國取經的.萬里路,在一路上受到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何況是一個人在面對一切挫折與困難,正是他有常人所沒有的信仰與意志力,才能到達終點站。在納蘭菩提寺學業有成和遊歷了各地的寺廟,在回到大唐故土長安城下時,那一刻,玄奘的心痛了,他一走竟走了十九年,那一剎那,秒殺了我內心深處的懦弱和無知。影片劇情講述了很真實,與西遊記裏面的片段表演的形式很不一樣的,徹底給自己的心靈一次洗禮,值得你我他去觀看。大唐玄奘這個影片拍攝的很真實,演員也很好,人物構造的很深刻,裏邊的風景也很美,文化貫穿的非常好,看的出來為了拍攝這個片子,演員和導演花費了非常巨大的心思和功夫,玄奘始一而終,堅持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心中所需,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一種精神,良心之作。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8

“ 既已西來 誓不東去 ”—— 這是《大唐玄奘》中的一句台詞

沒有大唐皇帝“御弟”的西行通牒,沒有會法術神通的三個徒弟,沒有曖昧纏綿的兒女情長,沒有想吃”唐僧肉”的百變妖精,甚至連一句接地氣的現代台詞都沒有。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看似什麼亮點和噱頭都沒有的電影,看得我和軍師淚眼婆娑,感慨萬千。

我不懂拍攝手法,我只知道從來沒見過那麼美的航拍,茫茫大漠中一位孤獨的行者和一串長長的腳印;我不懂經營,我只知道這樣一部脱胎於史實經過多位佛門大德嚴格把關的電影,從拍攝伊始就註定了沒笑點沒噱頭沒多少人看,今天四個人包場的現實也證明了這點;我不懂演技,我只知道黃曉明真的在用一顆虔誠的心去體會、揣摩、還原玄奘大師傳奇的一生,我不是他的粉絲,但在我看來這是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他演技的巔峯。

1300多年前,一個僧人,隻身行走19年,途徑110個國家,歷經重重磨難,瀕臨次次死亡,只為到達佛教發源地取得真經,將佛陀的教育帶回祖國,廣播智慧,惠澤萬世眾生。這是怎樣一顆至誠至真的慈悲之心?1300多年後,一個團隊,歷時1年,從策劃到投資,從拍攝到發行,不顧得失,不計眾苦,只為給世人呈現出一部有歷史有生命有內涵有意義的高質量影片。這又是怎樣一顆純粹真摯的慈悲之心?

在這個愛情偶像懸疑恐怖片深受歡迎的快速消費時代,我都能看出這種親情友情愛情情情都沒有的片是不會有市場和觀眾的,換言之是不會有利可圖、有錢可賺的,難道出品人和公司看不出來嗎?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去做去拍了,在我眼中,他們都是慈悲度世的佛菩薩。

我知道,在這個慾望膨脹,誘惑繁多的時代,為了幸福的生活,大家平日裏都很累,希望得空能看看輕鬆愉快的電影。但還是忍不住想推薦一下《大唐玄奘》,這部製作精良、用心呈現的優秀電影。山珍海味吃慣了,偶爾換個青菜豆腐,或許也會有不一樣的美味體驗呢!

“把有帶去沒有”這句台詞很簡單,但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不主動進電影院的我,還是在軍師的推薦下知道的這部冷門電影,現在我真心將它推薦給大家,希望你們也能看到這部電影所有工作人員的精心用心真心盡心。

軍師説,她以前看電影出來,心情都是特別“爽”,唯獨這部電影給她的感覺是“平靜和震撼”。希望有緣的朋友抽空也能走進電影院看看這不電影,讓自己的心獲得平靜和喜樂。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9

與家喻户曉的神話故事《西遊記》有云泥之別的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故事相比,真實的故事雖遠不如傳説中那般精彩紛呈,卻同樣令人歎為觀止口耳相傳。《大唐玄奘》與其説是一部潛心打造的歷史大電影,毋寧説是一部傳統歷史電視劇的片段集錦。作為一段不畏艱難險阻、歷經重重磨難、跋山涉水、九死一生、求佛之心堅定如磐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佛教發展都作出過巨大貢獻影響千年的偉大高僧玄奘來説,他的故事更適合拍攝成一部電視劇而非僅兩個小時的倉促的電影,或者可以這樣説,作為電視劇的《大唐玄奘》可能會更加詳實而具象化。但作為電影版的《大唐玄奘》,黃曉明所賣力刻畫的玄奘法師就難以達到如此深入人心的效果了。這樣的遺憾並非是演員本身的技差一籌,而是電影藝術時長客觀的侷限。

作為一部故事片而非紀錄片的電影敍事,導演該如何演繹好玄奘法師前後歷時19年途徑110個國家路遇無數傳奇總旅程達五萬餘里的偉大事蹟?這種題材如果拍成紀錄片一定能盡善盡美,但若拍成故事片,那隻能差強人意了。世界上沒有哪個導演能將此題材拍得面面俱到左右逢源,如果定要拍得獨樹一幟鶴立雞羣的話,只能從某一方面入手,去劍走偏鋒以點破面。所以,霍建起導演正是因為太深知這種“一碗水端平”的難處,才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一枝獨秀、大展宏圖-----色彩、色調與畫面構圖上齊頭並進。

影片的色彩運用非常考究,無論從各位演員的着裝、服畫、道具、動物,還是宏觀的天地、山川、河流、沙漠、陽光、星辰等,都在後期調色的過程中不遺餘力、匠心獨運:初唐時節的繁華與玄奘法師灰衣行囊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一望無垠的茫茫大漠的黃沙與遠方天空中款款落幕的夕陽西下帶來的色彩衝擊;綠洲的蒼翠欲滴生機盎然與沙漠中森森白骨寸草不生的死氣既分庭抗禮又交相輝映;西域民族服裝的色彩各異與眾不同與中原漢服及天竺服飾的強烈落差既碰撞激烈也同樣令人留心和好奇。

色調的把控和色彩的搭配有相輔相承的效果,色調必須通過影片的宏觀調控來達到相得益彰的有機分配。如果色彩美得出其不意可色調的比例分配上卻難以適銷對路相匹敵,那麼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也必將一敗塗地。色調的調控最困難的地方除了要與色彩相互協調之外,還與影片中故事情節具體呈現的環境和周遭人物心理活動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比如影片中表現玄奘法師一人一馬艱難跋涉在沙漠中緩緩前行時的色調時影片的色調是偏暖色調的,暖色調烘托了玄奘法師不畏艱難險阻一心向西的堅強信念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是正能量,鼓舞人心積極向上的,但在中間一段玄奘法師因為流沙的突襲導致水囊掉落水散落在沙裏絕望悲觀地哀嚎時色調轉變成了冷色調,冷色調特定的悲觀、失落、絕望、難過等一系列負能量能指便通過具體的意象輾轉呈現了出來,電影藝術的表達方式也得到了恰如其分水到渠成的呈現。

最後是畫面構圖。畫面構圖又是通過景別的形式一一呈現。因為電影是由一個個鏡頭組合而成的,但一個單個的鏡頭又是由若干幅靜態的圖片組合而成,當這些靜態圖片的翻頁速度達到了每秒25張時,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動態電影。我們之所以感受不到電影是靜止的其實是基於一個1824年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提出的科學理論-----視覺暫留現象。電影作為美學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基礎其實就是源於靜態圖片本身美學講究的不可或缺。言歸正傳,影片中表現玄奘法師在西行路上的艱辛的畫面鏡頭大多采用了大全景和近景與特寫的拍攝手法構成,大全景用以表現人物的艱難和渺小以及環境的險惡,近景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積極向上還是失魂落魄或者五味陳雜,而特寫則是加強和昇華了這幾種情緒的效果,以達到渲染的目的。

影片中,最讓我感動和震撼的地方是玄奘法師在印度待了5年即將歸家時忽然在一走廊上看到了一個印度小孩蹲在地上一動不動好奇觀察踽踽獨行緩緩挪動的小蝸牛,此時天空下起了雨,雨絲如珠簾滴答灑落大地,小孩的眼裏只專注於那隻微不足道的小蝸牛,彷彿那個蝸牛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此時的背景音樂舒緩昂然,應運而起,玄奘法師慈悲的微笑着,望着廟外河渠中纖塵不染的蓮花,剎那間,思鄉的情感噴湧而出,化為一線熱淚,在苦難的娑婆世界中串聯不息……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10

這幾年我對佛學興趣漸濃,關注玄奘自在情理之中。去年我看過央視拍的12集大型紀錄片《玄奘之路》(很震撼的),近期聽完了錢文忠教授講的36集《玄奘西遊記》。我瞭解到,作為一名高僧,玄奘不像大多數高僧那樣平靜,他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值得反覆學習和回味。聽説電影《大唐玄奘》上映,心懷期待,便去看了。

成功之處有二:一是電影的配樂;二是風景畫面壯闊唯美。僅憑這兩點,這部電影值得收藏。

一部關於玄奘的電影僅取得上述成功,當然不算成功,具體説來如下:

一、編劇缺少重點,情節矛盾缺少力度。以我現在對玄奘的瞭解,他一生“拍點”很多,如果表現他的一生,電視連續劇恐更為適合(具體可參照錢文忠教授的講座)。如果拍成電影,需要精心選擇玄奘人生經歷中的動人情節。應該説,這部約兩個小時的電影基本涵蓋了玄奘的幾個重要“節點”,內容足夠全面,但感覺哪一段都沒表現到位。我個人認為拍玄奘可以重點表現三個節點:

一、九死一生西行路(重點表現野馬泉死地而生),克服人與自然關係;第二,感動高昌王,克服人與人之間關係;第三,執意回國。主線是求取真經。比較可惜的是,如此寶貴的電影時間竟然加了個毫無意義的印度圖書館的開頭和那位對玄奘含情脈脈的少女,這兩個情節實在是不可原諒的敗筆。

二、黃帥哥的表演遠未成熟。這部電影的一大看點是黃曉明如何演繹玄奘這位曠世高僧。我的感受是黃僅僅表現了玄奘的“帥氣”,而遠未演繹出玄奘的內涵。黃還沒有學會表達深邃複雜的心理活動。黃在表情、台詞方面均存在嚴重不足。他的台詞風格更適合演現代劇。他的表情浮在臉上,怎麼也不發自內心深處。上天給了黃無可挑剔的帥氣外表,但沒有給他太多表演才華,可惜,也可以理解。他還年輕!

三、配角幾成道具。這部電影更像一部有角色扮演的紀錄片,配角的戲份設計的非常呆板,整個電影感覺就是玄奘一個人。這顯然不符合戲劇的經典要求。沒有好配角的電影也不可有好主角。

最後,我不得不説,這部電影比較失敗,沒有塑造出豐滿的玄奘形象,也沒有從玄奘跌蕩起伏的人生經歷中導示佛理。當然,拍好玄奘很不容易。從表演角度,演員很難了解高僧的內心世界,對一千多年的高僧更是難以琢磨。雖然黃曉明沒有演好,當下誰能演好呢?我期待有人重拍此片。

像玄奘這樣的高僧,能演好他的人也許只有他自己。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11

霍建起導演作品《大唐玄奘》,從內容方面分析,可看作兩部分:篤求佛經和普渡眾生。

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涼州、瓜州、沙州、葫蘆河、五烽、莫賀延磧沙漠、野馬泉、伊吾、火焰山、高昌、龜茲、凌山大雪山、碎葉城等,最終到達天竺曲女城那爛陀寺。“萬水千山求真經度苦厄,唯有故土難離舍”,“一十九載春去秋來幾何,修行苦袈裟薄一念執着”。玄奘一心求取真經,不因難耐的寂寞而生妄念,不為優越的生活條件所誘惑。當高昌國王以強硬的態度要求玄奘留在高昌時,玄奘凜然答道:“施主儘可留下貧僧的白骨,此心不可留。”這種誠篤、執着的精神,正印了《一代宗師》中宮寶森對葉問所説的“念念不忘,必有迴應”。

求取真經後,玄奘將普渡眾生的發願踐行於日常生活中。西天古國,玄奘為奴隸加拉瓦解除了詛咒,使他重新獲得了自由。在恆河中,加拉瓦冒着生命的危險從河水深處打撈起經書、佛像,上天因此為加拉瓦摘掉了面具——詛咒的象徵。無遮辯經大會,玄奘以《破惡見論》精闢地闡明瞭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本質區別:小乘自度,即強調修煉自我,大乘度他,即追求普渡眾生。“苦難化成了傳説,誦聲阿彌陀佛可解脱。”當玄奘回到故土長安,便出現了“傾都罷市、萬人空巷”的壯觀景象。

佛學普渡眾生説與儒學推己及人説相通。孔子“忠恕之道”思想,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之,慎施於人”,也就是推己及人,正好與大乘佛教的本質——“度他”相契合。宗教和哲學都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説,都是對世界本質和人生意義的根本性追問。哲學通過理性思考追問之,宗教則通過意志信仰追問之。宗教最終體悟到了根本所在,而哲學始終走在探求根本的路上。不過,宗教和哲學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都一樣,那就是——善。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把善看作世界的本原,蘇格拉底更是提出了“德性就是知識”的著名論斷。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12

對於唐僧也許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是通過《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印入自己的腦海的,而我們卻不是所有人都讀過原著,更不是所有人都研究過玄奘的生平傳記。所以我們心裏面住着的唐僧也許就是那個曾經會無數次念緊箍咒折磨孫悟空的老和尚。

但是今天我想説的就是玄奘,一個從電影的角度走進我們心裏的追求佛法的僧人,一個把眾生掛在心間的大師,一個把信念當做人生苦苦追尋的執念聖賢。

拋去佛法詮釋,我只想在這裏説説我自己看這部影片之後的感受,畢竟還有曾經的一些經歷可以揉進文字裏,繼續慢慢咀嚼。也許我永遠不會遁入空門,但是我卻已經開始喜歡佛法禪悟。這樣,我也是一個對自己和親朋古舊繼續施愛的俗人。

真實的玄奘取經沒有眾多徒弟的保護,也沒有所謂的大唐皇帝的聖旨,只是玄奘的心中有這樣一個信念,一定要到佛國去,去親吻佛祖的菩提之根。這也許就是一個真正痴迷於佛法,把心交給眾生的僧人的理想。

身臨其境,彷彿見到了佛陀。這是電影裏的一句台詞,又何嘗不是我們生活的一種真諦禪語。佛陀不一定真的就是佛祖,而那身臨其境的“境”也不必要非得是佛法宏音繞耳薰染的清淨。我們所要達到的理想,追求的夢想終點又何嘗不是心中的佛祖。而我們要達到這樣的終點勢必要經歷一番辛苦的努力執着,跨過無數次的跌倒和傷痛,我們才會真的身臨其境,也真的會明白一切生活的經歷原來都是取經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心裏的那個經念歪了,或者隱藏了,或者殺戮了。又有多少人正是因為自己的執着才取得了心中的真經,見到了佛祖,徹底完成了身臨其境。於是,在這些人的心中就綻開了一朵純潔無染的蓮花。

再回到電影中的片段,我們看到了玄奘克服了種種阻撓,終於達到了自己的“境”,見到了自己的“佛祖”,於是他可以笑着面對眾生,名正言順的回國傳法弘佛。我們又是怎麼看待玄奘途中所遇到的那些坎坷?

一個人的寂寞,如果不能走進他的內心,誰會懂?

一個人的執着,如果不是與他一起前行,誰會知?

一個人的拯救,如果不是晝夜的靈魂對話,誰會明?

一個人的誘惑,如果不是心如磐石,念向佛祖,誰會靜?

原來這些許的感悟又怎麼是我們這些肉眼凡胎能輕鬆品味的呢!心中的佛就需要克服那些擾亂身心的妖魔,才可以真正成佛。

再看看玄奘在佛國的辯經展示,我們就明白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説明自己的堅持,自然也説明了自己對於佛學研究的深透。

任何一個用心追求夢想的人都不是肚腹空空,頭腦空空,沒有知識的累積是不可能參與到某一種精英層面的展示的。厚積薄發自然要積跬步壘微塵,這才是正道滄桑。

一個人影子無法鋪滿大地,但有些聲音可以傳得很遠。這依然是電影裏的一句台詞。多麼簡明的道理啊,生命有限,我們誰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或者足跡遍佈所有的空間,但是,我們卻有機會讓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靈魂,傳得更遠。讓世人知道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執着的生命,沒有虛度光陰,沒有浪費曾經的寶貴輪迴。

放眼我們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就是在心裏想着那個美夢,卻不知道用自己的一分一秒去累積自己的萬里長征?有多少人一心只希望得到父母親朋的幫助,卻不知道任何的幫助都不如自己辛苦奮鬥來的實在?有多少人一味地欺瞞詐騙,卻不知道這樣的污濁靈魂遲早會受到生命本真的譴責?也許這僅僅是一種狀態,一種把生命浪費的狀態,為什麼我們不珍惜這樣美好的人生之旅呢?人生本來就是一次無法回頭的經歷,誰也無法讓昨天永遠相伴自己。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讓今天變得充實而有意義,才是對得起生命的此生來過。

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功成名就的輝煌,那樣自然有無數的他人為你喝彩獻花,其實我們很多人有時候卻不明白,這些獻花和讚美都是曾經淚水和疼痛的完美傳化。

如果沒有經歷疼痛,經歷淚水,經歷那種生死絕境一線天的窘況,哪有這後來的幸福歡笑。所以,我們很多人都習慣讓自己置身於幸福中,卻很少想到自己需要經歷一番刻苦的磨鍊。百鍊成鋼又怎麼會是一朝一夕的簡單呢?鮮花掌聲又怎麼會是一言一行的空乏呢?沒有付出,永遠不會有回報。

有時候,我們期盼見到靈魂佛祖的心只是因為缺少思考,缺少經歷,於是就會停留在那一層永遠不會開釋的頓悟包裹之內,備受身心的責罰,不自知,不前進,更不歡樂。

曾經有幸走近西安大慈恩寺,去感受玄奘法師從千年之前帶來的佛光智慧;也曾經有幸走近濟公活佛的靈隱寺,去感受亦癲亦狂的率性為佛之靈異。雖然我不是一位僧人,但是誰又不是一位行走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僧人呢?

經歷千年,佛法也許早就進入了我們的靈魂。只是我們並不是都如那些佛家弟子一樣,潛心禮佛,用心念佛。可是我們自然也會用佛法宗旨來勸化我們的靈魂。那些進到寺廟裏的生命,不都是把心交給了佛來教誨嗎?

相比較其他人而言,我不是不信佛,但是我不跪拜那些佛像。因為我的膝蓋要留着跪自己的父母,我的心卻一定要跪拜精深的佛法的。

借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來結束我的感悟吧:我是在夢中去西天取經,還是在取經的路上,走進了虛幻的世界。

但是,我知道一顆善良執着的心會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取經之路,最終到達人生最幸福的虛幻而真實的世界。

大唐玄奘觀後感 篇13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大概意思就是,不要忘記最初時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進取、寬容、博愛之心。《大唐玄奘》中的玄奘就因為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終的。在高昌古國時他不受國王利祿誘惑,不受殺頭威脅,只因不忘初心——西去取經;當他在天竺王國受眾民擁戴,並得當地威望高僧挽留,但他依舊不貪圖榮華富貴,堅持回國。哪怕迴歸之路還得四年,依舊艱辛,但因他始終不忘初心,故毅然決然取經後返回。

爭霸五一電影檔的《大唐玄奘》與同期上映的電影風格迥異,當《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誰的青春不迷茫》《夢想合夥人》都大打商業牌以攫取更多票房的時候,《大唐玄奘》卻秉承霍建起導演一貫的嚴肅藝術氣息。

影片以大量歷史事實為依據,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卻又完全不一樣的玄奘。在大多數觀眾眼裏,唐玄奘是《西遊記》中的唐僧,一個靠着三個徒弟,一路斬妖除魔,向西取經的高僧。很顯然,這是神話版玄奘,雖然其原型也是唐玄奘,但與歷史事實中的唐玄奘卻大相徑庭。

《大唐玄奘》以唐玄奘西行取經為主線,以其取經過程中遭遇的點點滴滴為主要內容,展示了唐玄奘堅韌、執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取得真經的其生命中的最重要一個片段。雖然影片中沒有魑魅魍魎,沒有妖魔鬼怪,但唐玄奘所遭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惡劣,一點不遜於妖魔鬼怪。在這四年中,他遇到了官府的阻止,經歷了強盜的擄掠,飽經各種人倫災難。也正因為如此,即使在惡劣異常的自然環境下,他依舊要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險,堅持西去。而一路的顛沛流離,風霜雪雨更是萬言難盡。他也因此絕望過,但一想到取經的初心,他就有了前行的動力。

從長安出發,途徑甘肅、哈薩克斯坦等地終於到達天竺國,唐玄奘花費了整整四年時間。取經之後,為了研讀大法,深得精髓,踏遍天竺,他在天竺國又呆了五年。回家的路途再四年。在這前前後後的十多年時間裏,除了在天竺的生活還算平安快樂幸福,唐玄奘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殘酷自然環境鬥爭,與惡劣的人文環境鬥爭,和自己作鬥爭。由於不忘初心,他成了最後贏家——取經回國,傳授佛法。

唐玄奘取經的過程顯然是一部勵志教科書,尤其是在日漸浮躁的社會大氣氛中,如何才能不忘初心,唐玄奘的經歷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當然,作為一部電影,《大唐玄奘》並沒有簡單的説教,生硬的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寫實的鏡頭語言,還原了唐玄奘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

影片在製作上的極具考究的,展示出了霍建起導演一貫的精粹品質。以配樂為例,影片啟用了大量古典樂曲。極盛時期的長安,繁榮時代的龜茲、高昌,乃至歌舞昇平,盛世風華的天竺,都啟用了極具地域風情的古典樂器,極盡悦耳,與影片的主題也相得益彰。

影片的攝影的也值得大書特書。無論是翠色草原,金黃沙海,亦或是碧綠湖水,蔚蔚藍天,再或是裊渺霧氣,繽紛花海,都在極清高清鏡頭的展示下美到魂醉,令人心生神往。每一幅畫面都可以當做風景畫做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