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茶經》讀後感

《茶經》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97W 次

平淡的水溶入幾片茶葉,就成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顆自覺他的心,就會充滿歡喜,這像宋人杜少山的詩句所寫“寒夜客來茶當酒,竹枋湯沸火正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下面是小編分享《茶經》讀後感,歡迎閲讀!

《茶經》讀後感

  《茶經》讀後感

中國是一個千年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崇尚禮節。中國有句民諺:無茶不成禮,中國茶文明傳達的是純,雅,禮和茶道的精神理念,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藝人士説,喝茶的環境對於喝茶的人來説,並不是最重要的,這就在於喝者的心情。

綠茶可以消暑,冬喝紅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對於真正的品味者來説喝茶自有喝茶的樂趣在。飲茶,既可以養生又可以治病,茶葉中既有營養的樂趣在。飲茶,既可以養生又能治病,茶葉中既有營養成分又有藥理作用。如果能根據自我體質,選用適宜茶療方,對增進健康,增進體質定會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濃”這是一句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語。喝茶人總想説出茶的滋味,卻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過程中,喝茶時,要從中體會“所喝的是什麼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將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裏,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過。

平淡的水溶入幾片茶葉,就成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顆自覺他的心,就會充滿歡喜,這像宋人杜少山的詩句所寫“寒夜客來茶當酒,竹枋湯沸火正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帶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無聲勝有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體味茶意,才能撫平內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進,從容,優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從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長人生,心寧神靜,回味裏,天籟之音,繚繞縷縷,屬於自己的那一簾幽夢,定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纏繞在身邊。

  《茶經》讀後感

偶爾的機會拜讀了茶聖陸羽的《茶經》一書,方知一杯好茶的沖泡需要那麼多的工序,更深刻體會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對茶文化也產生了興趣。以前只知唐宋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國的茶文化還不如日本。

如今一提到茶,大概很多人會想到日本的茶道吧,而茶文化傳播到日本是始於我國宋代。但經過時間的沉澱,日本用茶道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茶文化,併發揚光大了。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現在又有多少人還了解茶文化呢?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精髓,外人在發揚,而我們卻在慢慢遺忘。

就好比歐洲人喜歡的紅茶,我們在17世紀的明朝就開始生產製作了,並遠銷了歐洲,而如今外國人卻認為紅茶是原產於印度的,而事實是18世紀紅茶才開始在印度種植,如今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紅茶產銷地,一提到紅茶人們就會想到印度。造成如今的這個局面應該都是我們不重視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果吧。

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是要大力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讓這個國家民族丟掉自己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傳統文化正是我們走向世界的軟實力。讀了茶經方明白品茶如品人生。

  《茶經》讀後感

茶聖陸羽將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概括為“精行儉德”,一是“精”,即做事專心。無論是茶的製造、還是水的煎煮,飲時的程序等,無不要求精心而作,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品飲茶的真香。二是“行”,即實際去做的品格、行為、舉止。三是“儉”,以勤儉作為茶事的內涵,反對鋪張浪費的茶事行為。四是“德”,具有仁愛、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人。陸羽的《茶經》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是中國茶文化的基礎,古代對“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極為推崇,這種“君子之風”與茶性融為一體,使得人們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過程中,精神與情感得到淨化與昇華。

同時,茶有利於人的身心,它與道教的養生觀相一致,茶只有在寧靜的環境下才能品出真滋味,因此,茶文化在“清靜無為”上與道教達成高度統一。茶與禪宗的結緣源於禪宗的坐、禪、定。茶道本質是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質,參禪也是通過靜思,從簡凡中領悟人生的大道理。

唐代詩人盧仝在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其中的"七碗茶詩"最為膾炙人口: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杯清茶,可以讓詩人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他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