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2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2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

之前應課程要求,瀏覽過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以及黑格爾的《美學》等高大上的哲學書,坦白説,光是哲學這個詞就已經夠我燒腦筋了,對涉及這兩個字的東西總是抱着崇敬的態度敬而遠之的,剛好在《理想國》,《美學》和《判斷力批判》之後坐實了我的這種敬畏感,讀完之後,除了懷疑自己的智商,就沒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可是《蘇菲的世界》很不一樣。

我想説,我喜歡《蘇菲的世界》,儘管它也會有讓我懷疑自我智商的時刻,這種時刻,尤其是和蘇菲比較時,會問怎麼連一個不滿15歲的初中生都不如?大概是因為我喜歡小説,《蘇菲的世界》就算是做為單純的小説,我也會覺得很好看,從一開始,當故事的進行展現着蘇菲的好奇心時,也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和蘇菲一樣會好奇這個哲學導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選中蘇菲而不是喬安或者其他孩子?剛開始是收到信,後來又收到轉寄席德的明信片,我突然有了一種熟悉的感覺,因為我想到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我想這可能也是個發生在時空交錯間的故事,曾經有過一刻的失望,好像看破別人的小把戲“也不過如此”的感覺,可是很快,跟着蘇菲發現原來還真有人,這在否定我之前的推測的同時,又一次引起了我更強的好奇心,我迫切的想快點知道,這是我第一次這樣熱忱於一本涉及哲學的書。

説來什麼條件都有好有壞,《蘇菲的世界》一方面用它小説的形式和構思引起了我強烈的閲讀慾望,但同時也是因為他這樣引人入勝的形式構思,讓我更多的關注故事的發展而忽略了他的內容,這對於小説是成功的,但對一本哲學書籍來説又是失敗的吧。

除此之外,這本書引人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思考的深淺。也許我不會過多糾結世界是否存在?或者各個哲學派別對錯,但我會跟着蘇菲一起懷疑,一起聯想自己的常識,滿懷探險的`驚喜而又充滿知識,這是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當蘇菲開始意識到或者是懷疑自是被虛構出來的故事中人物時,我突然又想起了剛剛更新完的美劇《西部世界》,少校是蘇菲和艾伯特的上帝之手,而在我們眼裏少校和席德也不過是作者這隻上帝之手的傑作罷了,那麼作者又是那隻上帝之手的傑作呢?我們之外難道就不會存在上帝之手嗎?是的,就這樣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存在問題,突然會有一種很輕的感覺。

整本書下來,我不禁又想到了《盜夢空間》,《蘇菲的世界》裏也存在着幾層世界,蘇菲和艾伯特的一層,席德和少校的一層,作者這一層的,作為讀者又是一層,而那一層才是真正真實的,我們真的確定嗎?在這裏,我們還看到一些對比,蘇菲與艾伯特師生間和席德與少校父女之間,以及艾伯特和蘇菲母親,蘇菲和同齡的席德與喬安,還有一個我在想,作者選擇蘇菲和席德的年齡的用意,14未滿15的初中少女。

想想自己差不多15歲時,初中二三年級的時候,剛好是憧憬自己長大而又總是不太喜歡成人為人處世的時候,對於比自己小的又總是容易扮成小大人的樣子,就是出於這樣一個極力標榜自己,將自己獨立於成人和小孩子之外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和作者這樣選擇蘇菲與席德的年齡是否有關,但在我看來是有的,這是一個有成見的年齡,但又不失孩子氣,我這裏所謂的孩子氣是覺得這個年齡依然可愛和充滿好奇心,最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極力渴望獨立,所以也是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更像是天性,它不同於太小時的無意識或者被動的求知,也不同於完全長大後的功利性求知,那可能是最好的求知狀態,我認為正是這樣的年齡成就了這樣的蘇菲和席德。

最後,當我將它作為一本小説一口氣看完之後,我想它值得我們重新打開作為一本西方哲學史再來一遍。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2

《蘇菲的世界》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作者喬斯坦.賈德用故事化的語言,以主人公蘇菲的“哲學之旅”為主線,為像我這樣的哲學初探者循序漸進地掀開了高深哲學的神祕面紗。

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和他們的研究方向、內容,部分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等。它的價值不是我三言兩語能概括準確的,對我個人而言,它是無價的智慧讀本,其中的哲學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內涵在其中的人生道理,更使我受益匪淺。

1.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它是靈感和創造的墳墓。

我們做個假設,假如書中的主人公換做我們自己,故事的過程和結局會是怎樣?其實,就是拿我們自己和蘇菲作個比較,也許換做同齡時候的我們,情節會相似,但如今的我們恐怕是要讓作者失望的。我們的習慣已經逐漸束縛了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無形地捆起來,難以邁出創造性的步伐。

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或她而言,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這是哲學家與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可以説,哲學家終其一生都像個孩子一般敏感。而我們正逐漸喪失這種能力,逐漸麻木。當我們不斷長大,成熟,我們兒時的那種對世界的好奇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弱化,盲目地存活着,未曾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

我們要有一個好奇、充滿求知慾的心靈。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它是靈感和創造的墳墓,它會讓我們對身邊的一切習以為常,理所當然。我們不否認一些良好習慣存在的必要性,但這裏我們所説的習慣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安於現狀的懶惰和麻木。我們該對自己所處的世界和生活多提幾個設問,問下自己:“我是誰?”,“我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等,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已經足夠難倒我們。

2.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諸多哲學家當中,蘇格拉底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蘇格拉底被視為謎一樣的人物,他的哲學造詣毋庸置疑,在他死後很快就被譽為許多哲學學派的始祖。正因為他神祕難解、模稜兩可,才使得一些在學説上大相徑庭的學派都可以宣稱他們是蘇格拉底的傳人。

人類面臨許多難解的問題,對於這些未解之謎。我們不是太過篤定,就是漠不關心。蘇格拉底既不篤定也不漠然,他從不認為自己是“智者”,他説:“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這樣的自我認識並不讓他消極,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棄。在這點上,和中國聖賢的古典哲學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偉人在浩瀚的宇宙和無窮的知識面前尚且如此實在和謙虛,我們更該自我反觀,不驕傲自滿,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績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進步。

3.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創造。

哲學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渾然天成,歷史長河中無數的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澆灌了它。他們專注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持之以恆,不斷進取超越。

人沒有天生就固定下來的本質,一個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步驟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們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逐漸健全完整,我們要有準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人生是可怕的,找尋目標需要過程,我們要學會為自己量體裁衣,不斷適時調整,找準自己的位置;往前走,無論起點在哪,總是要向前的,難走的路就走慢點,遇到困難不退縮,哪怕是向前一小步也是進步,好走的路走穩點;慢走多思,步子跨得大要麼容易走錯,要麼容易摔倒,不能盲目,需要理性思考。

哲學不是萬靈丹,但是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得,那麼註定會陷於心靈封閉與終結。《蘇菲的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盞從困惑到覺悟的燈。它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提示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創造,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3

花了一個星期將《蘇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實這也是屬於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裏沒有將它讀完的書。在買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去仔細瞭解過它,只是曾聞過其名,感覺口碑還不錯,就剛好湊了個單。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它發覺它是一本哲學啟蒙書的時候,我就有點不是特別想看了。這次選擇很認真的繼續閲讀這本書,我想是因為有在適當的要求自己吧。《蘇菲的世界》並不是一本特別容易理解的書,但是它也並不屬於特別難理解的那種。雖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後,我的很多思想還是停在比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後的日子裏,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讀幾遍的著作。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這是怎麼比較的呢?如果哲學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並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她還比較可以同意。蘇菲過去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她所見過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在最開始看《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覺得它是很純粹的一本哲學啟蒙書,因為從某一天蘇菲開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給她寫信的正是一位哲學老師,於是她就這樣很被動的上起了這門哲學課,好在哲學老師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勾起了蘇菲深深的學習興趣。

其實在閲讀的時候,我一直都感覺自己就是蘇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學老師,他雖然隔我如此遙遠,但是我覺得很真實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課程,這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對於哲學是怎樣的一種態度,我從來都沒有研究過哲學,並且瞭解甚少,腦子裏僅有的一些知識也都是在學校老師提及過的那些,顯然我並沒有認真聽過政治課,因為我現在並記不太起來我在學校裏瞭解到的有關哲學知識到底是有多少。

也許我們真的很少會去討論哲學,畢竟顯得離我們的實際生活太遠,去研究世界從哪裏來,我們又是誰,我們終究去向何方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是有時候我又覺得哲學離我們如此之近,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思維感覺無不被哲學所影響,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罷了。可是習以為常是不是很危險的一種態度呢?我們已經慢慢地開始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心,這算不算一件壞事呢?

正如蘇菲的母親一樣,我們開始太過熟悉這個社會,所以對於很多事情見怪不怪,不會再想着去深究。

在《蘇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內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設置懸念,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很奇特的地方。最開始可能覺得一切還比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閲讀一本小説,你知道小説的背景就是這個現實社會中的某處地方發生的事情,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可是突然文中出現了魔鬼,你要注意,這不是做夢,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現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這就是一本現實題材的小説,你能懂這種感覺嗎?我並不明白,我覺得我很需要作者一個十分合理的解釋,我一直都相信,小説中所有出現的內容都不會是無意的,它是會為下文做鋪墊的。可是,你説,這是不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呢?浪漫主義的反諷,你聽説過嗎?

直到席德出現,我才開始明白,原來我之前閲讀的所有有關蘇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説,沒錯,我是在看《蘇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説,可是我沒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説中的小説而已,也正因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變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情有可原。

我覺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開始變得神祕化,小説中的人物可以跑出來的嗎,他們可以自己反抗嗎,他們能有屬於自己的意識嗎,他們的生命難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嗎?

別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説而已。這本小説的神奇我覺得不在於它給讀者灌輸那麼多人物的哲學思想,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將哲學貫穿於整個故事之中。

我現在依然不是很瞭解哲學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已近開始覺得哲學的神奇之處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這確實是一本不應該錯過的哲學啟蒙書。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4

《蘇菲的世界》雖然是關乎哲學的發展歷程,卻不艱深難懂,它神祕而明暢,它清新而自然,這是人間的哲學,接地氣的哲學。他以蘇菲這個對世界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及對周圍事物有敏鋭觀察的少女為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來歷的信件為線索,讓我們與蘇菲一起將世界這團混沌清明化,一起解開自然萬物變化的謎底,一起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我對這本書的目錄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錄不是像《時間簡史》中“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等純粹學術性的`標題,而是“伊甸園”、“魔術師的禮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園宴會”這類趣味盎然的字眼兒。

這些生動的字眼兒彷彿也將我帶到了公元前,帶到了雅典,帶到了“蘇菲的世界”中:我會在“伊甸園”中無所適從,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處溺於安樂而不願再返回細毛頂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飯卡還剩多少錢?”“淘寶有什麼優惠?”、“週末去不去市區?”而憂思難忘的人之一……

蘇菲説她從未如此努力的思考過,我豈非也是如此?以前,從小孩子的好奇心出發,看着身邊走過的每一個行人,我也會冥想半日:我是誰?這世上怎麼會有人?我們為什麼能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最終這些都只是以無答案的問號湮沒在小孩子的心裏罷了。

但是十四歲的蘇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即將進入社會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裏對待問題,卻還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話:“要有初學者的心態”,也正是此理。

先時,身邊便有位好知樂知的朋友推薦了這本書,只是當時一直在備戰高考,無心於此,對這書的印象也僅限於“一部介紹哲學的小説”、“一封封神祕的信”、“困惑於迷茫”,諸如此類。

直至今日開始讀了《蘇菲的世界》後,這種神祕感、困惑感仍舊縈繞着我。

譬如“席德是誰?”“艾伯特是何來歷?”“蘇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嗎?”這些神祕的人物、場景貫穿了全文,讓我們以一種探案式的閲讀方式來品讀此書。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學家們的主張與理論讓我意識到當時課本中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蘇菲的世界》雖説相較於正經八百的哲學史而言更顯生動有趣,但若以一種絕對輕鬆的心態來閲讀,並不是明智的選擇。《蘇菲的世界》給我最大的感觸便是哲學家們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這絕非胡思亂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蘇格拉底、黑格爾、康德等哲學家們所倡導的“理性主義”,正如我也應該讓自己知道:我雖然不至於一無所有,但我確實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這樣的覺悟了,我也並非讀書讀得很專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開學至今,讀了村上春樹的小説,讀了蔣勛的演講錄,讀了《牡丹亭與紅樓夢》。但此時想來,似乎沒有一本被我完全讀透讀懂,自己彷彿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邊緣,退不得也進不來。直至這本《蘇菲的世界》,更不消説,進度與身邊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這像是一個迷局,也像是一個困局,我身在其中,腦子一團漿糊,思路不甚明晰,渾身像被蠶絲纏繞,脱身不得。時常又覺得舌苔上像是永遠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時常想就此將它們擱置一旁就罷了,可我偏偏又離不得它們。

這些書不是電視劇。感興趣的電視劇我可以看了開頭直接跳轉結局,於是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可是書呢,我知道了蘇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我更想知曉那些自己無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東西是那麼多,我怎能不讀下去?正因有了他們這些在旁人看來無聊的探討與發問,我們今日才能生存在一個“可知”的世界裏。

我曾試想過,若非讀書沙龍這個活動,也許會與此書無緣也未可知。我是如此慶幸,自己拿起了這本書。

從此,我將在“雅典城”裏行走,將在一個可知的世界裏行走。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5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讚歎、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拿起小説,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從一開始的僅僅是好奇“來信到底出自誰的筆下“、”席德是誰“這些問題,漸漸過渡到對書中的每一個哲學問題的認真思考以及提出疑問,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心靈逐漸成長,更趨於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區別於植物、動物的高等生物——人,而當中的區別就是人具有理性。

讀過《蘇菲的世界》,不難發現從古到今,哲學家們從沒忽略過對理性的思考。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佈“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何為理性?斯多葛學派認為理性是神的屬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論把理性看做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張把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個永恆正義的理性王國;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對,作為認識的一個階段。柏拉圖認為,理性是永恆不變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説,理性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行為、方式,而是人對所有事物客觀、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會因為人類的不同理解而改變,理性就是對這個概念、形式的正確認識。理性不會“因人而異”,所以説,“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樣的理性”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指的就是我們的理性。我們要知道,智慧不同於知識,它是人類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領悟而來,同時,理性還是人獲得知識的基礎,不經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識,只能算是大腦裏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

符號以及圖像,你不知其從何而來、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斷其是否正確,這時,知識不僅不能使你明智,還會使你困惑。同樣,我們的感官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很多時候都是不準確的,過渡依賴感官,而放棄理性思考,這會導致我們活在一個模糊、不精確的世界裏,走不出那片誤解造成的`“迷霧”,更無法窺視真理的一角。

蘇格拉底有一句讓筆者十分在意的話:知善者必能行善。何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當今社會的善惡是非觀也因此成形。我們知道闖紅燈是不對的,也知道行竊是有違道德且違法的,但為什麼每天還有那麼多人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來?在下認為,所謂“知善”,並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對的,而是通過理性,分析出一種行為之所以是對是錯的原因,及自己採取相應行動會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得出自己應該如何做的結論。以自己的思想為出發點採取正確的做法,而不是隻為了迎合社會,這是關鍵。在這裏,筆者想分享下自認為很有趣的一個經歷,有時候,我會在做了某件事後問一下自己:”我這樣做了好事,上帝應該會認同我是個好人吧。“但轉念一想,這樣只為了得到上帝認同而行善的話怎麼能算得上是好人?這樣一來我豈不是成了心機重的小人了嗎?可是,如果這樣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還是堅持這樣做了的話,就算是個不計回報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嗎?......經過這樣反反覆覆的斟酌與一番煎熬之後,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辨別是非的能力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會。以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為動機所採取的行動未必是對的,我們都應該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驅使的,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快樂。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6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我的第一本哲學入門書。哲學,在像我這般普通人眼中,是極其遙遠,更甚者説,是高大上的詞彙。我們總認為,哲學是哲學家才能弄明白的事。可是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哲學是生活,是自然,是我們生活着的這個世界。就如柏拉圖所言,哲學源於驚疑,的確如此,若是沒有對世界的驚奇和對人生的疑惑,人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和探索。

蘇菲的世界也是我們的世界,就像艾勃特化身艾伯特給化身蘇菲的希德講訴哲學的起源和發展,喬斯坦*賈德何嘗不是化身書中的哲學老師那般給我們這般對哲學一無所知的人講訴哲學到底是什麼。我們理解的哲學都是學生時期書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大師給我們塑造的形象,即滿腹經綸的人在思考一些平常人不會去思考的問題。的確,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又有誰會去思考,我是從哪裏來的、世界又是從哪裏來的這些對生活無關痛癢的問題呢?其實不然,哲學的範疇是很廣的,大到我們未知的宇宙,小到我們夜裏的一個夢。

最近關注的了一位國內的物理學家——李淼,在查閲他簡介時發現,他取得的是哲學博士學位。我當時便好奇,難道是一個理科生最後攻讀了文科的學位嗎?非也,很早開始,西方的物理學家便被稱為哲學家,他們的任務是探索真實的世界。那些發明創造都可以被稱為哲學家探索世界後,利用發現的規律創造出的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事物。當然,我並不認為有利於人類發展,就一定有利於世界的發展,所以,對於科學家的評價,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吧。(我推薦大家可以去關注李淼教授的《給孩子講量子力學》系列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一些高深的理論,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第一處直擊我靈魂的便是白兔子理論,即宇宙是一個白兔子,我們源於兔子頂端的毛髮,大部分人慢慢爬向皮囊深處,並安居於此,僅有少數人儘管小心翼翼,卻仍冒險爬向毛髮頂端,以期能看清整個世界。這句話不難理解,也許這個世界真有想西方所推崇的第一大魔術師——上帝的存在,也許沒有,在這裏不做過多討論,也希望留下一處值得爭論的點。我們大多數人都安於生活在毛皮之中,安於接受已有的一切規律和知識,但是,很少有人願意花費精力去探尋新的發現,更少有人願意冒險對現有理論進行批判或反駁。於是,哲學家產生了,他們努力將自己的視野打開,向更高點冒險,想代替人類去看看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太大了,我們已知的宇宙範圍不過是個以幾百億光年為半徑的球體,何況宇宙一直處於向外膨脹的過程中,可探測範圍之外又有些什麼,沒有人可以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我突然理解,為何牛頓之流的大科學家們最後都紛紛信仰宗教了。

我最佩服的是賈德的構思,艾勃特將自己處在上帝視角,創造並操縱着艾伯特和蘇菲,殊不知,自己也是賈德的精神產物,何其諷刺,又讓人驚歎不已。我不禁懷疑,我們這個世界是否又是某種上帝視角的自大狂所創造的呢?我身體裏的我是否真的是我自己?心理學家會分析人類的精神世界,可是,人類的精神世界的起源又來自哪裏?我們是該相信經驗還是理性呢?看完這本書,原本一張白紙的腦袋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能想明白,很多不能,可是,我卻從未如此高興並慶幸這種存在的感覺。

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只有改變才是永恆的,所以,若是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便不再“存在”了。讀完第一遍《蘇菲的世界》,我還未能完全理清哲學的發展路線,不過,高興的是,我已從一顆熟睡的蝨子覺醒過來,決心冒險往毛髮頂端爬去,不清楚自己能看的有多遠,卻清楚自己離魔法師越來越近。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7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禮貌。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禮貌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但是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以前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明白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透過自己的思考,透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330011.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能夠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説,讓人不自覺地跟隨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資料廣,但並不紊亂,書中資料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資料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資料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着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此刻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理解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説,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鋭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説,這個世界一向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着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明白怎樣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看這本書,我不僅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瞭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啟發,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8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

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説,讓人不自覺地跟隨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着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説,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鋭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説,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着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看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瞭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啟發,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9

哲學,作為人類精神的象徵,從古至今都披着神聖的面紗。人們雖滿懷敬仰之心,卻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實面目,因為它博大精深,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着歲月的積澱愈發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後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百家爭鳴,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於是,千百年來,哲學似滾動的雪球不斷變大,而人類只能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峯一角。

然而有這樣一本書,它並沒有用崇論宏議來解釋哲學的深奧,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位又一位哲學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就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這兩對人物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我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裏”這些問題。

年少的蘇菲跟隨着一封封神祕的來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她的哲學課。我也彷彿如蘇菲一樣沿着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闢論述。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感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魅力,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陽光,欣賞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面對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一連串現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心中的崇敬之情,啟蒙運動的先驅便闖進了歷史的大舞台。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而後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鉅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雖曲折蜿蜒,但源遠流長,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見底。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得不感歎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説般地把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時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和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揭醜,併成為眾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當然就更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你會理解,所謂哲學,並不是某些人“吃飽了撐的玩兒”的把戲,而是人類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永恆的叩問。這本書的最大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禮讚、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它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它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之間的關係。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智慧。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蘇菲那樣有着積極處世心態和樂於思考的精神,我們也能像她那樣在這個精彩的世界裏收穫很多很多。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對於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於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裏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説,那聖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髮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慾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裏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非常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生稟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有一種擔憂,近似乎於兒童天真的擔憂,我的靈魂有一天是不是會離開我去選擇別人,也許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裏到處都飄蕩着需要寄宿的靈魂,他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身體出現。回頭想想,我的靈魂經歷過什麼以後才選擇了我呢?她是不是選擇一個人重複着同樣的輪迴呢?可能我有些誤解了,但我無法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可能是我還想趴在窗台和外面的“靈魂先生”説聲“嗨,你好”。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羣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着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着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羣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脱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説,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説,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總是侷限的,就像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樣,只看到了牆上的影子。

我還是對哲學不感興趣,可我已經開始思考,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識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蹟,在他面前,還有什麼奇蹟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蹟的主角還是我們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1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在宇宙的世界裏,有一個想象力被侷限的星球,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覺得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的,好比我們人類是哪兒來的,對於是某種生物進化來的回答,一點也不吃驚,而我不能確定一定是這樣的,就算是這樣,這種生物又從哪來?創造它的又是誰?創造宇宙的又是誰?創造宇宙的又是從何而來?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我們喪失好奇心的同時,也喪失了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神祕,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裏變出的一隻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年紀越長,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舒適,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就例如:嬰兒有好奇心,這並不令人意外。在孃胎裏短短几個月後,他們便掉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過當他們慢慢成長時,這種好奇心似乎也逐漸減少。我們做一個假設:小孩逐漸學會説話後,看見狗便會説:“汪!汪!”但是我們這些年紀比較大,比較見多識廣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小孩這種興奮之情洋溢的樣子很累人,我們就會無動於衷地説:“對,這是汪汪。”看到狗,我們不會像小孩子那樣子着迷,因為我們早就看過了。小孩子這種行為會一再重複,可能要經過數百次之後,他才會在看到狗時不再興奮異常,在他看到大象或河馬時,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遠在孩童學會如何講話得體,如何從事哲學性的思考前,他早就已經習慣這個世界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許多人,許多事,我卻從未提出一句:為什麼?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

對於孩子們而言,世上的種種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對於大人們則不然,大多數成人都把這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地躺着,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人,不停地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術師的祕密。也許與哲人們相比,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顆好奇心,一個智慧的頭腦罷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只要具有一顆好奇心,一個智慧的頭腦,便可以成為哲學家了嗎?我覺得不僅如此。

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都有一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以及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為人們做了講解。讀這本書,彷彿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了一遍。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大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與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出醜,併成為眾人的笑柄。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人,這就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他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到生命結束也是為了真理。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使我更深切地體會到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這句話的含義。

《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是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12

在我無頭緒的亂撞之時,在我頹廢於大學生活之時,在我迷茫之時,我遇到了她(蘇菲的世界)。我和她牽手,在她的幫助下,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也找到了我的人生方向。

和她相處的這段時間裏,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哲學,什麼是人生的真諦。從那時起我對“哲學”一詞有了新的定義,它不是以前的“枯燥”“乏味”,而是“形象”“生活”與“思想”。

這段時間裏,她問了我很多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每一個問題讓我匪夷所思、無從回答,但這種問題又是十分的有樂趣,這些問題有時會讓我感到十分無聊,但和她在一起,在她的指引下,我總會試着去發現其中的奧妙,領悟它的真理。要知道:每一個問題都是像事物一樣不是憑空捏造的,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會有它的背景而存在。

以前的我,總是對自己毫無信心,甚至感到自己就像廢人一樣,一無所用。感到世間周圍每一個人都比我強。她告訴我:要有自信,不要總拿自己的缺點去戰勝別人的優點,這樣只會讓你的身心一落千丈。要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優點或缺點相比較。説到這裏,我想起了“田忌賽馬”的故事,二者顯然是一個道理。更何況我們的詩仙説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她問我:“世界從何而來?”這個世界到底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這個問題我比較喜歡,因為我就是考慮這個問題長大的。我認為:一切學術源於哲學,而哲學源於人們對於種種事物以及現象的思考,而“人”源於物質,這説明世界起源於物質卻和意識並存。也就是説:哲學源於意識,可以想象,一個世界如果只存在於物質,那我們豈不是“傻子”?就像她説的“無生物”一樣。我們也曾經在形容一個人笨的時候,説他們像石頭、疙瘩等等。

她還向我説過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就是在古代西方討論的火熱的話題:世界是變化的.,還是永恆的?以及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

對於前者,我們古代偉大的文學家東坡居士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他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蓋將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也就是説世界是否是變化的,那要看你從什麼角度來看。而對於後者來説,千奇百怪,什麼説法也有,有説是“水”、有説是“氣”??這很像我們中國的五行之説,當然,科學家們已經驗證出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那麼,科學家以及哲學家們是否考慮過用極限來解釋世界的存在問題呢?可能我這樣問,有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麼説吧,一條在二維座標系內且過原點的直線,當它旋轉經過y軸時,它會有一個“質”的變化。那對於我們世界而言,想想,如果用極限來考慮,會不會是原子中有宇宙,而宇宙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呢?這就是我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裏給所有人提出的問題,可能這是錯誤的、無解的,但我認為一個問題讓人們去努力追求它的解是一件好事,即使它沒有解。就像一位哲學家説的:“我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要一無所求。”

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裏,真的很快樂、幸福。這段時間,我心小得只能裝下她(哲學),她容納了所有的學術,乃“學術之母”,最重要的是,她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思想中、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舉止以及大腦都由她控制、支配。我們不是一直在探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嗎?她(哲學)就是我們的上帝,因為她能讀懂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她的深奧不是我們一時半會能參悟的,發現她和她在一起慢慢了解她,我們將會有更深的收穫。

“聰明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是無知的”寥寥瞭解,可能有點賣弄了,但這卻是我的體會。

試問心意誰能許?跋山涉水、尋求萬里,她(哲學)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