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1

作者對對於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着十分細緻的描述,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於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一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構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而這樣的人,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歎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統不會,他連砌牆都砌不直!當了一輩子瓦匠,砌牆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幹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着下面一句描述卻説:“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着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實復告。”看看,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絕不浮誇,做事情負職責,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願意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我們看不起的並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當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能夠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説:‘不。幹什麼活,拿什麼錢。再説,我家裏還開着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這我就知足。’”多麼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製造衝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着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並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2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情緒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説是他喜愛這種情緒,這種情緒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着情緒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能夠説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

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脱平庸而奮鬥,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後,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着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裏得以體現的閒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後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可惜此刻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情緒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製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説:“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留意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3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好處,他説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説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麼獨特。但當放到一齊那種行雲流水的灑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就應描述太多,而就應從環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述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説他是先在頭腦裏應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後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説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就應讓我們這些後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此刻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資料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彆扭,不真實。由於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十分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就應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就應持續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4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資料。

《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説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説確切地説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並不是個性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能夠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十分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能夠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汪之後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於故鄉的.那些描述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土文學,但是他卻並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裏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徵。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於我的父母來説,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之後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必須的重複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能夠四處漂泊,並不覺得有什麼難過,或者説是一種自然的選取。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向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麼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務必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願意離開,是出於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麼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寶貴的地方和好處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裏體會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諦。

所以,故鄉的人就應感謝離鄉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並不明白他們的故鄉是多麼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於我來説,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