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五篇大綱

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五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6W 次

  篇一:讀黃昏裏的男孩有感

那天去大三班值班,順手在書櫃力抽取了一本餘華著的《黃昏裏的男孩》,原以為是一篇小説,打開細看才知道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裏面細細闡述這每一個故事,每個故事好像都離我們的生活不遠,或許説都可以從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對號入座。呵呵指示我們聽説了這個故事之後,往往會説給很多人聽,卻從來都不會整理成一個個的小故事,並把它出版成書。

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五篇

我有個小小的想法,不知道能否實現,每次聽同事,聽小姐妹,聽任何人講述意見有意義或者可笑、亦或是荒唐的事情,都做個有心人把它記錄下來,説不定等我老了,或者説等我有寫作熱情的時候,我把它整理成一個個的小故事,説不定等我老了老了,卻成了作家了呵呵。

看了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對待有些事情不能認死理,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別讓自己活得很累,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要真心對人!

  篇二: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原本是給家裏買套電視連續劇《武林外傳》的vcd,之後又想買本書看看,網頁上列着很多本餘華的書可以選擇,比如《許三觀記》,《活着》等,我選了《黃昏裏的男孩》,大概因為題目吧,只簡單看了書摘,就點擊確認了。

收到網站兩封訂單確認的電子郵件後,第二天書和vcd就送到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vcd的塑料外盒摸起來很涼很涼,書也是涼的,於是先放進抽屜裏。過了一會兒,覺得可能變暖和了就拿出書來看,不是讀,只是看看封皮,看看序,看看目錄。

封皮是土黃色的,左邊中下方有些許凸起,我死活也看不出來那些許凸起構成了什麼圖案,只得聯想起了畢加索的作品,比如《薩比諾的女人》。

《黃昏裏的男孩》是餘華的短篇小説集,講述故事的語言風格讓我想起《許三觀買血記》和《活着》。《許三觀買血記》是上學的時候從學校圖書館裏借來看的,讀的毛骨悚然,尤其是關於的那些講述;《活着》是我站在三聯書店裏看完的,讓我想起《悲慘世界》,裏面講冉·阿讓的話“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

《黃昏裏的男孩》裏的故事的題目很奇怪,我總是讀了幾段或一頁後就忘記了故事的題目,於是往前翻,看了之後就想,為什麼會叫這個題目呢,等看了七八成,卻又覺得那題目再恰當不過,也有的時候讀到了結尾便恍然大悟,題目就自己跳出來了。

故事的內容我看在了眼裏,可還需要我猜猜究竟故事是什麼意思,擺在眼前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其他的只能靠猜測了——幸好《黃昏裏的男孩》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細節,諸多暗示;另外,還需要多讀幾遍,到時其意自現。

  篇三: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

讀餘華的這篇小説,並不是特意去看的,而只是在看書寫作業累了之後看的。看小説的開頭的`時候,寫孫福花白的頭髮以及他在塵土之中時隱時現,感覺這位半百老人的孤獨與滄桑,無親無故的。看着看着,出現了小男孩,一個又髒又餓的男孩。他強烈的渴望着能有個蘋果,在向孫福乞求時竟然遭到他的強烈喝斥,小男孩在無奈的時候趁孫福分心的時候抓了一個蘋果就跑,可被孫福及時發現,由於體力缺乏,很快就被逮到。由於肚子實在是餓的不行了,在被抓到以後還咬了蘋果一口,使勁地咀嚼,可孫福依然不放過他,還卡着他的脖子讓他把吃的蘋果給吐出來。小男孩萬般無奈的將來不及吞下去的蘋果給吐乾淨了。還被不肯罷休的孫福狠心地扭斷了中指。讀到這的時候,我的心也揪了一下,可憐的男孩,到了這地步還遭到如此的對待,我也開始對孫福產生了極強的憎惡心理都是一個飽經風霜的人了,為何還如此狠心,連一個男孩都不放過,還生生地將他的手指給擰斷。更可恨的還在後面,孫福並不因此而善罷甘休,還將其綁在攤前,要他對着所有的過路人喊:“我是小偷!”一直喊到孫福收攤,一直喊到黃昏,他依然在喊。雖然只有噝噝的摩擦似的聲音,而非人的孫福心裏卻非常的滿足,他滿足他抓住了這個偷他蘋果的男孩,而且懲罰還在進行中,此時此刻,我感覺心裏很不是滋味,一個男孩只不過是偷了個蘋果,難道就值得對他如此殘忍和無情嗎?對於世人的冷漠我感覺很痛心,而本應該富有同情心的的孫福竟然不擇不饒的對男孩進行沒有人道的“教育”,深感世道為何如此缺乏關愛與理解。小説的最後,孫福坐在黃昏的小店裏,孤單一人,我也知道孫福之前悲慘的經歷,兒子淹死了,妻子跟人跑了,只剩下其一人守着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默默地思念着以前幸福的時光…

對這篇小説看了一邊又一遍,感覺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開始結合孫福的背景重新審視他對男孩的態度,也許是因為早年喪子在他的心頭留下了永遠不能磨滅的痕跡,在他的心裏造成了永遠的創傷,於是他開始報復所有招惹他的男孩以至於讓他失去同情心,變得殘忍,也許在心中這樣才能找到慰藉,正如他的心滿意足。或許這種現象正是由社會所決定的,孫福在卡男孩脖子,擰斷他的手指,將他綁在攤前的時候,周圍沒有人出來説句公道話,沒有人制止,反而在孫福説”我們以前是不鎖門的,這鎮上沒有一户人家鎖門,是不是?“的時候周圍還有好多人不住地點頭,可見社會對弱小已經不再同情,變得麻木不仁。

整篇小説圍繞着“偷”字來寫的,由現實中的小偷讓孫福聯想到很多年前他的兒子被水淹死,他的生命可以看作是被上天給偷走了;過了幾年的平靜生活後,他的妻子跟剃頭匠跑了。在他看來是被剃頭匠給偷走了。由此造成他的心靈扭曲,對一切小偷都恨之入骨。這也不得不説是社會的悲哀,也是他個人的悲哀。本來能過平靜正常生活的他,對現實社會充滿了冷眼和憤懣,而現實又沒有人能夠指引他,解開他心中的苦悶。

這篇小説讀起來心酸的同時更能讓我們體會到男孩的無助與茫然,他的生命也許很快就會被上帝給“偷走”!

  篇四: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

這本書是在週五晚上的無聊課程中看完的,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

其實它給我的印象並不太深刻了,這也使得我在今天買書的時候最終排除了餘華的小説。它給我的感覺並不如<音樂>來的深刻。或許是我現在看小説還是隻在意它的情節的緣故。可能很久之後我還會再翻開它吧,但是至少現在不會。現在看小説就像是囫圇吞棗。

這本書是本小説集。長長短短有個十來篇,印象深刻的不多。也就很難複述出來。但看這本書的時候,腦中一直有一箇中年男子,好像就是餘華的樣子,一直在伏案寫作,不抬頭,也不會停頓,一直非常流暢的寫着,一直到我合上最後一頁。

它給我的另一個感想是,寫作和畫畫是相通的。從前看名家小説,我從來都覺得很難開始,因為一開始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就像是打初稿,不帶任何色彩,隨着情節進行慢慢豐富人物的性格血肉。看一本小説,就像是看畫家畫畫,一個人最初就是幾個方框,任何慢慢的修出輪廓,添上肌肉線條,頭髮,五官,最後加上感情色彩。寫作也是一樣,一開始作者對他的描寫就是簡單的一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做什麼的男人或女人,一個在什麼地方做什麼的男人或女人。我又想到,譜曲是不是也是這樣呢?<音樂>裏面一篇貌似叫靈感的文章裏面,講到很少有像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天使會一次將整首曲子完整的寫出,幾乎不需要進行後期潤色,而其他的音樂家幾乎都是腦中閃過一絲靈感,快速的將這一段旋律記下來,然後再進行豐富,潤色。其他的音樂家譜曲似乎就像是畫畫寫作,先將大致輪廓勾出,再進行細節的填補。似乎藝術創作是相通的。

但仔細想想,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先確定大方向,然後再慢慢的補充細節。但總是會有急功近利的想法,還不會走就想跑。自己畫畫似乎就是這樣,靜不下心來學素描,總是想挑戰高難度的畫作,最後總是在色彩或者某一部分非常好,但是構圖總是會出問題。似乎成年人學東西都是這樣急,總覺得自己時間不夠了,得早點讓大家知道自己學的很好,畫的很好,唱得很好。着什麼急呢,有時候勸自己。慢就是快,蓋叫天説過。

下面的部分和書沒有關係,但是懶得再開一篇博文了,就一起寫了吧。

下定決心一定要邁出這一步,一定要自己獨立的編程。今天去了國圖,從早上十點呆到下午接近閉館。心情很好,編出來了。其實不像想象中那麼難,就知道自己會打這句話。總是要邁出這一步的。但是這次自己學會了,給自己留點餘地,給點獎勵,減一點壓力。以後自己也會這樣鼓勵自己。

似乎自己最近過上了慢生活,性格也慢慢向媽媽的那種温婉變化。晚上和媽媽通了好久的電話,讓媽媽推薦書。舅舅打電話來關心最近的生活,由於自己換過電話之後一直沒有告訴除爸媽意外的家人,所以舅舅假裝責怪了幾句,自己也出乎意料的撒嬌認錯。感覺自己在慢慢的軟化,不再以戰備的狀態來面對身邊的一些事,不再想要以自己的強氣場在場合中佔據主導地位。在自己的世界中慢慢的強化,而在外界以一種可塑性很強的姿態來面對。現在覺得,其實温柔是一種很好的性格,也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對自己温柔,讓自己生活的舒服,對別人温柔,讓別人舒服,也為自己提供便利。媽媽説得對,以柔克剛才是制勝之道。

  篇五:黃昏裏的男孩讀後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年童心,正是一個人所擁有的開始,無邪、無慾。只是,這開端的美好卻終究會消逝。

人總會長大,繼而慢慢染上大人的一些陋習,漸漸的改變自己的初衷。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如何,但至少,我相信,我能做到現在的堅持!

説實話,這本書裏的故事,我並沒有完全讀透,只是每看完一個故事,心裏便愈發的湧現出一股莫名的悲涼,説不出為什麼,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憂心,很沉重,卻又不是那種撕心裂肺無法忍受的痛苦,它就那麼沉沉的墜着,令人感受到一股窒息。

老人魚中,在看到穗子最後收到那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的來信時,在看到穗子後來開始厭煩自己的那個“祖父”,在看到穗子祖父的言行,我不禁想到:只是一個農村的孤單老人啊!因為知識的貧乏,讓他身敗名裂;又因為年輕時的經歷,導致了他痞痞的性子,但是,這又怪得了他嗎?要怪只能怪那個時代吧!最後,老人請人代筆寫給穗子的信,真的很簡單,當他説“病不嚴重,只是疼得厲害”時,老人心裏想的是什麼?終究是不想讓穗子擔心,可是,他卻又實在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因此,他提到讓穗子寄錢給他。毫無疑問,老人的謊撒的很差勁,讓人一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實程度,穗子當然也明白,可是,她沒有回去,因為,她聽到了老人的“豪言壯語”。為什麼不回去呢?感到丟臉?還是有其他原因?

毋庸置疑,老人的行為有狐假虎威的樣式,可是,“狐假虎威”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老人為自己子女的驕傲?舉個例子來説,你總不能奢望一個殺人犯的長輩動不動就拿“殺人犯”的名號來壯自己的氣勢吧!在小説的最後,穗子並沒有回去,這又説明了什麼?

我想,不用太多的解釋就可以明白:這是一個年輕人對長輩,對老人的不耐煩。

説説我們自己吧,現在我們許多的年輕人都喜歡追隨潮流,對那些老式的東西越來越沒興趣,對長輩的嘮叨越來越不耐煩……針對這一點,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呢?

親情真的很重要!有些事,有些人你錯過了一定會抱憾終身。

也許,當你滿不在乎的不願去探望親戚朋友時,當你信誓旦旦的説着以後時,真的不會再有以後。

説實話,現在的我很後悔,為自己的任性,為自己的不在意,如果生活可以重來,就像周星馳所説的那樣,我一定會好好珍惜!

不會只顧自己,因為,這本書告訴我:親情,沒有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