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大綱

《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92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

《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1

花落滿地無人惜,深情只為邊旁樹。花兒總是這樣不懼萬人踐踏的痛苦,每年都要為鐘意的大樹獻上自己的養分。小時候的我只會對此厭惡不己,因為落花阻擋了我前進的步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才明白這是花對樹的痴情。

小時候追看電視劇,總是喜歡看君王為她喜愛的妃子拋下一切,只為與她相守,所以羨慕諸如烽火戲諸侯之類的故事。但隨着知識的積累,才發現古代君王冷薄無情,大多數位高權重者怎會為了這虛無縹緲的東西捨去榮華富貴。直到這時才真正明白帝王無真情,深情只在凡人間,就像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愛情。

為了更加了解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我特意去讀了楊絳老師的《我們仨》。因為沒有更多的瞭解,我莽撞的翻開了它。先是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舊照,他們彼此眼中的深情,就連我這個過客都能輕而易舉的看了出來,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懷着對楊絳女士和錢鍾書先生的尊敬,我認真地閲讀每一個文字,讀到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的結尾時,我不禁淚眼盈眶,因為這本書是在楊絳老師的女兒和丈夫去世的時候才寫出來的。

我不能想象楊絳老師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書寫這本具有濃厚情味的書的,字裏行間中根本看不出有人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人家一樣的平平淡淡但濃郁的情昧。原諒我笨拙的文字寫不出她對女兒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樣的樂觀與深情,這太重了,壓的我有點喘不過氣來。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人聯想出一份情意,那樣的快樂,那樣的幸福。書中楊絳女士這樣寫到;“我活的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無論是女兒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後,楊絳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的強大,讓我十分敬佩。

有人説能撩動簾的風,必定是迷路的風,因為那風是追趕烏雲的,終究留不住。但楊絳女士並不是這飄忽不定的風,她是那深情的花,守護着她的大樹,那樣的堅韌,那樣的心甘情願,那樣的執着。

執筆完畢,往窗外一看,那花兒正與她的大樹共眠呢。

《無題》

落花滿地無人惜,萬人踐踏不懼傷。

月月年年復此行,深情只為邊旁樹。

《我們仨》高中讀後感範文2

珍寶在哪裏,心就在哪裏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xx年由楊絳女士於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敍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裏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説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祕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後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隻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迴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媽,説到媽媽就留眼淚。”於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着熱淚的眼睛。”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後,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着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裏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裏,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説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裏。”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着胸脯説:“沒關係,我會修。”

Pop自豪的説:“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説:“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説:“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圓o對mom説:“媽媽,你不害怕麼?”

圓o對pop説:“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説:“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麼?”

圓o對mom説:“爸爸,好好休息。”

圓o對pop説:“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有人説:“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Mom説:“阿圓雖然結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孃粘在一起。”

圓o對mom説:“媽媽,該撮煤了。煤球裏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Mom曾説:“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Pop和園o對Mom説:“媽媽有點笨哦!”

Pop説:“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

Mom説:“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Pop説:“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着爸爸,放不下媽媽。”

圓o對mom説:“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對mom説:“絳,好好裏。”

Mom説:“現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着我們仨。”

……

他們三人在“古驛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裏,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裏,心就在哪裏,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三人在這裏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恆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後記:早在1996年,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先後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牀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後,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着忙着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去世後,她才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