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大綱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9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1

李廣其人,功有之,過亦有之,在漢代的幾百年歷史上,他以一種極其微妙的經歷存在,與匈奴作戰七十餘場,愛士卒,輕權貴,驍勇善戰精騎射,然,萬般才華亦被棄。

人的一生太長,故事卻太短,經歷太傳奇,描述卻太平淡。司馬子長用幾頁的字句匯聚他的一生,將英雄輾轉指尖,我們僅來得及瞭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裏行間感受他鮮血濺沙場,卻在朝堂上處處掣肘的無奈,同是保家衞國,部下青雲直上,他卻因種種緣由官途滯留不前。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一個戰爭頻發的時代,人的命運是自己的奮鬥,在一個君主制下,人的命運是上位者的愛才之心,在一個複雜的官僚機構下,人的命運是關係的錯綜複雜,李廣得以以足夠高的身份馳騁沙場,在生命的最後卻依舊只能以一個這樣的身份自刎謝罪,不過可歎一句:時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擺不脱皇室的親近或疏遠,無論是漢室或是任何一個朝代,縱是千古一帝亦有個人喜好,站在人類頂尖的他們,滿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與仁愛,他們為人間百姓而忙碌或擔憂,卻不會至始至終總為某一個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適的時候,總會有另一個合適的人物在這段故事中粉墨登場,然後讓後世反覆揣摩。我們慢慢咀嚼歷史,品嚐歷史上的一切帶給我們的心酸或感懷,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權臣和英雄們的意氣風發,看着他們一個一個微笑或苦澀地謝幕,讓歷史這本書翻過一頁又一頁,然後終於到了留下他們的名字的時候,李廣不過是這其中一個,帶着他的家族慢慢沒落,而歲月後的我們慢慢重温他們的故事和光年,得到點點不知道算不算教訓和道理的教訓和道理,然後期待這些或許能舉一反三在我們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實,我們只是多了點故事可説而已。

歷史上的功與過,我們僅見九牛一毛,我們從千年後的今天對他們大肆批評或代他們遺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許曾照耀過他們某個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誰又知道今晚的月亮還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輪圓月。時間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來人往中換了一代又一代,也許"江湖"流傳的故事很美,但我們只是想讓歷史上的人物與故事來為我們的沒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罷了。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要告訴李廣,只是望和他共飲一壺酒,一祝沙場騁馳,壯志難掩,二敬心繫山河,暮年輾轉,三四似見,月下獨酌,愁緒難挽,五念含恨終了,一生望斷,六感後世難忘,書中重演,七八唯願,世間再見,無忌從前。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2

大凡讀古文,尤其是文獻,文字雖然言簡意賅,但總的感覺,一是枯燥,二是深奧難懂。但是,讀《史記》卻不然,他的人物傳記讀來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隨着知識的`豐富和閲歷的增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

《史記》不僅是永垂不朽的歷史xx,更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史記》全書取材廣泛,語言生動、豐富,情節引人入勝,使人讀來既無宂長、空洞之感,又能發人深省,不愧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典範。這些特點,在它的人物傳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獨到、細緻,以生動形象的事例,刻畫出人物的靈魂,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寫作手法上,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夾敍夾議的方法,寓論於史,即表明了作者的愛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們僅從《李將軍列傳》中就能完全感受到這部博大精深的的歷史xx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學內涵。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所着《史記》中的名篇,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蹟。司馬遷對李廣大加讚揚、推崇備至,認為李廣武藝高超、作戰勇敢、智勇雙全,同時仁愛士卒、不貪錢財,並且為人簡易、號令不煩,可以説是德才兼備,不愧為一代名將。此外,作者還筆端含情,對李廣一生未能封侯並且最終含冤而死的悲劇命運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對權威者的憤慨。

李廣是當時一位激起人們廣泛同情與普遍愛戴的民族英雄,他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些豐富的材料給司馬遷為李廣作傳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廣大人民對李廣的惋惜和懷念之情也為司馬遷作傳奠定了感情基調。在這部作品中,司馬遷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鮮活形象。難怪明朝的茅坤評價道:“讀《李廣傳》即欲力鬥。”就是説,這部傳記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廣那種之生死於不顧於敵奮戰的精神和不屈服於命運壓力、頑強抗爭的品格。一篇傳記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這不能不説明司馬遷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不是記流水賬,也不是事無鉅細再現人物生平,而是從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出發,在材料的取捨上慎重地選擇。《史記》全書人物數百,無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馬遷在選材取料上匠心獨運。從《李將軍列傳》中我們看到,這篇傳記雖然記述了李廣的一生,但是司馬遷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廣性格特點的幾件事和與此相聯繫的生活片斷,藝術地再現李廣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見大、以微見着的效果,使李廣機智、善射、愛兵如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有詩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詩人高適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場上説:“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對現實的評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史記》也是如此。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是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研究來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李將軍列傳》中,作家通過具體事實的描寫,來反映李廣一生的際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及其社會的黑暗。

千百年來李廣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裏,這不能不與司馬遷卓絕的文筆有關。《史記》博大精深的思想、奇偉瑰麗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和無比寶貴的藝術經驗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和靈魂之中,一直傳承並延續。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3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劉恆、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後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廣任前將軍隨大將軍衞青出征匈奴,時年李廣六十有餘。出行前,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體衰,命運不好,暗授衞青不要讓李廣與單于對敵。

出邊塞以後,由於衞青事先曾抓到敵兵,知道單于的藏身之所,受漢武帝暗託的大將軍衞青要自己帶兵和中將軍公孫敖去捉拿單于,卻命令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包抄。東路相對較遠,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軍駐行。李廣親臨衞青帳前請求説:“我是前將軍,理應衝鋒在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包抄;況且我從少年時就多次與匈奴作戰,今天終於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怎奈衞青一意孤行,最終沒有答應李廣的請求。李廣憂怒異常,憤而領軍與趙食其合兵從東路出發。進入荒原之後,由於部隊沒有嚮導,結果大軍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為扼腕歎息的是,衞青與單于交戰後,雖然擊退單于大軍,但是並沒有俘獲單于。衞青公孫敖只得收兵,歸途中才遇到了趕來支援的李廣和趙食其。後衞青派長史詢問李廣和趙食其迷路的原因,並要給漢武帝上書備述軍情,李廣憤而拒答。衞青又責令李廣軍中人員前去受審。李廣説:“他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將軍帳前受審對質。”到了大將軍帳前,李廣説:“我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大小小對戰七十餘次,現在有幸隨大將軍征討單于,可大將軍卻把我的部隊調去迂迴包抄,最終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李廣一生剛烈,仰天長歎:“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憤而拔刀自刎。

李廣死後,軍中將士無不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和李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都為李廣歎息落淚。《史記?李將軍列傳》是這樣描述李廣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李廣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衞青分工有誤、並推卸責任所致。作為前將軍,李廣勇猛無比,且與匈奴多次交鋒,作戰經驗豐富,理應衝鋒在前,而衞青卻將他作為替補隊員處理;李廣迷路貽誤戰機,雖自身存在很多失誤,但衞青幾次三番威脅李廣要將軍情備奏漢武帝,李廣不堪與京師文官對簿公堂,憤而引頸自刎。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可歎可悲!

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個公司一個企業亦然:員工要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的責任;領導幹部要有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責任。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就不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員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現實生活中,也有少數領導幹部事業心、責任感不強。有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有的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後退,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當四平八穩的“太平官”。

“幹事難免會出錯,但不幹事百分之百地錯。”一個沒有責任意識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領導幹部,一個缺乏責任感的領導幹部也得不到羣眾的認可和組織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責任不僅是一種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敢於擔當的品質。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只有敢於擔當,不迴避矛盾,不推卸責任,才能凝聚人心,帶頭創先爭優;只有勇於負責,展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人生,才能把幹事創業作為自己的天職;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責能力,優化責任分配,才能努力創造出無愧上級和羣眾重託的業績。

孔子説“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4

《李將軍列傳》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寫李廣在文帝、景帝時期的生平際遇,重點記述他為上郡太守時的一段經歷。第二部分,寫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以來,李廣為邊將的一系列活動,重點記述他出雁門擊匈奴和為右北平太守的經歷,讚揚了他關心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第三部分,寫李廣晚年為前將軍,跟隨衞青攻打匈奴,最後被傾軋逼迫而死的經過。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論贊,表達了對李廣的無限景仰。全文主要通過側面描寫、敍述、對比映襯等表現手法突出李廣的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李廣優秀品質。

一、通過李廣善射,有射虎之能;上郡之役,李廣用誘敵之際,故佈疑陣,射殺對方領軍,以弱制強;馬邑之戰,李廣被俘,並設計逃脱;跟隨張前出塞徵匈奴,李廣四千騎兵部分被匈奴左賢王率領的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射殺八名對方副將,安撫軍心,沉着應戰,終於等到援兵等。表現了李廣的機智勇敢和精於騎射的特點。通過與程不識治軍嚴明煩擾的對比,突出李廣的治軍簡易的才能和愛護士卒、廉潔正直和的優秀品質,為士兵所擁戴。

二、從大將軍征伐,其他人都封功,唯獨他沒有;與張騫出塞徵匈奴,他同樣無功;隨為情霍去病出塞徵匈奴,遭漢武帝和衞青的排斥和壓制,最終自殺;和李蔡相比,他一直官不上遷。這些都一方面表彰了他在抗擊匈奴入侵,保衞邊疆的戰鬥中所建立的歷史功績,對他懷才不遇的遭遇和一生屢遭排擠乃至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也對衞青徇私嫉賢,迫害李廣痛加批判貶斥,對漢武帝壓制賢能、賞罰不分的揭露褒貶分明,於敍事中寓論斷、寄悲憤,思想意義深刻。

三、此外,司馬遷的寫作評價客觀公正合理,從不因為決不因喜歡一個人而完全肯定他,也不因為厭惡一個人而全盤否發他。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寫李將軍退職後受辱霸陵尉,而再次被起用後,威震匈奴,同時也二話不説立即斬殺霸陵尉,先斬後奏,以泄心中不平之氣。作者也批判了李廣的這個舉動,對李廣的小人之舉加以貶斥。但從另一個方面這表現了李廣也不是完美的人物,難免小心眼、小肚量,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李將軍形象。

縱觀李將軍的戎馬一生,悲多於喜。坎坎坷坷的一生印證了他為大漢征伐匈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即使含冤而死,但卻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所愛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時至今日,我們還經常吟唱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懷念李廣事蹟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以此來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