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池莉的小説》讀後感大綱

《池莉的小説》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2W 次

單位上隨着各類新人的加入,分攤來的工作時間漸少,白天和退休人員一般閒散,偶爾會遇到週末上白班,有同事叫了去市公安局對面的警察俱樂部借書,想當年咱也是國家圖書館的常客,閒可以養文化,又可以利用上班時間,何樂不為?遂號召我們班的姐妹都輪流去借書,距離近又不需要預先存錢,告訴一個警號,簽字即可,説是20天期限,又説差不多就成,不像國圖超過日子認真扣錢什麼的,於是高興前往,圖書室不大,像個私人藏書館,幾乎沒人借書,管理人員只中午存在,基本沒有什麼新書,衡量後取了池莉的《水與火的纏綿》和張恨水的《現代青年》,也是為着作家名分,彷彿品牌效應,雖然這兩位的代表作早看得多了。

《池莉的小説》讀後感

池莉的小説依舊是和江城武漢有關的平常人的愛情生活故事,矛盾衝突不如《不談愛情》等代表作激烈,我因為當初在漢口上的軍校,所以對於女作家筆下的武漢市民故事是頗多共鳴的:關於長江的混黃、輪渡的悠長和炎熱的夏季東湖的遊船,關於漢正街的小商品、熱乾麪、四季美湯包和老通城豆皮;關於龜蛇二山的幽靜、巍巍的黃鶴樓和幽靜的歸元寺;關於髒亂的市場、擁擠的公交車和潑辣的井市女人們。眼看着人的一生也就在柴米油鹽的故事中消磨掉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變革,給了一些喜歡折騰的人重生的機會,也打亂了很多平常人安穩的日子。人心總是靜極思動,難得會激流勇退。

故事的女主角下過鄉,當過工農兵學員,分配到武鋼做技術員,有一些小布爾喬*情節,百般挑剔家裏介紹來的門當户對們,在長江輪渡上為着一雙雅緻的手看上了未來的老公,不顧家庭反對結為連理。其後她通過自學外語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獲得單位獎勵的'房子,平淡的婚姻難免令她失望,對於到南方創業的丈夫提出了分手,結尾是期望到長江上游去觀看能帶給她隨性放鬆心情的男友有關江豚的研究。

《水與火的纏綿》有人看到題目以為曖昧,其實內容相當平實,無非暗示有愛情成分罷了。總的看來這是關於女人勵志書的一類吧,卻充滿對於生活的無奈妥協。可我等平常人誰又不是在與生活的妥協中一混大半生的呢!希望不過是用來破滅的,男人也成不了女人最終的依靠,耶穌基督只有一個,還沒有結過婚。可是夢想是女人的事業,任誰也攔不住,只是光怪陸離的肥皂泡破裂了,就不要再去執着曾經的霓虹樣貌。

張恨水的《現代青年》,故事也很簡單,先就是一個上過私塾的放牛娃喜歡到學校窗户外旁聽,校長覺得他是個可造之材,勸説他的父親一個貧窮農民讓他入校讀書,這個叫——————計春(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孩子,校長直接讓他上了小學五年級,果然以第一名的成績小學畢業,為了孩子的前途,老父親索性幫人賣了半年豆腐學到手藝,然後賣了田地和房子,搬到省城租了店面做江水豆腐賣,用來供養兒子上中學,可是等到兒子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再到北京求學的時候,卻被花花世界晃花了眼睛,認識了有錢人家的專司享樂的女孩子,遊戲在繁華世界,荒廢了學業,走上了不務正業的路途。最終前來尋找兒子的老漢在失望中貧病慘死。算是個警醒世人的悲劇吧,痴心老漢一個人辛苦養育兒子,每日清晨挑江水磨豆子做豆腐,省下銅板供兒子讀書成材。臨終也沒有見到兒子一面。

故事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初,可是對於百年後的中國人依然有它的參照效力,如今的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鄉村的孩子,在教育改革高校擴招中輕易上了所謂大學,最終耗盡父母錢財,卻在大學畢業找不到高薪工作,勉強尋到飯碗也不穩定,分一半錢租房子住下,好容易找個女朋友,卻被丈母孃要求必須要在城裏買到房子才可以結婚。每天晚上收音機的田園晚風節目,很多這類求助電話,田園老師不客氣的指出——————女孩子沒有能找到有房子的男朋友的條件就不要必須有房子!

所謂愛是向下傳遞的,人難免總希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農村希望進城,城裏巴望出國,可是結果呢?傾囊而出的結果真能夠如願以償麼?遊戲有規則,還要運氣好!

很感動父子二人在農村相依為命時候的情節,早上吃剩飯,中午兒子放學後做飯,晚上爸爸收工後做飯。有塊炸油剩的肥肉渣子,父子二人也你推我讓的。早上剩飯少,兒子怕父親沒睡足,悄悄起來做飯,父親怕兒子上學吃飯沒營養,一早摸黑摘茄子,到瓜架子上摘瓜,炒茄絲給兒子加餐。爺倆的所有對話也平實可親,父慈子孝,特別是一無所有的老漢,舔犢之情溢於言表。

寫的是發生在江蘇的故事,老漢開豆腐店之後,每天磨豆子,煮豆漿,包小豆腐塊,基本都是我小時候在雲南所見的豆腐店的做為,包這樣方寸大小豆腐塊,十分磨人,一個個用紗布包好,再用板子石頭壓,最後再一塊塊打開紗布,當時用來做豆腐乳的就是這樣的豆腐塊。湖南就沒有這樣磨人的玩意。當初我還沒上學,每週日早晨都去買豆腐腦做一家人的早點,也是一個老爺爺,一邊給我們賣豆腐腦,一邊包小豆腐同時拆除一些壓好的上面的紗布。基本上沒有閒着休息的時候,默默無語卻透出威嚴,影響到大家都很嚴肅了,年幼的我對他有幾分畏懼的感覺。

張恨水小説打動人的永遠是這些平常的細節,《啼笑因緣》是很小時候在家裏書架上看過的,年紀太小感受不深,再看依然很多茫然。後來工作不久,哥哥出差路過北京給我留下《魍魎世界》上下集,覺得非常好,被排長借走忘記歸還,再見到趕緊買下,如今又不知所終。《金粉世家》等多半大同小異,《夜深沉》被M借走,自然不會歸還。看來書還是不借的好!本來是好心分享,可是也許那些人根本無法感受到!仁者見仁,表面上彼此差別不大,可對於一本書的感受卻謬以千里。發現我越來越挑剔計較,甚至於給人讀一段精彩文字,如果別人無動於衷,就能否決了朋友資格。無法強求別人喜歡文學,亦無法強求自己接納不喜歡文字的人。

記得一個名人記述:他母親曾是張恨水的粉絲,基本上每一本新書都要在第一時間細細閲讀。那時氣氛沒有現在的浮躁,如今不知還有多少母親肯細讀張的小説以悦身心?現代的母親們培養的是現代青年。只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