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中生讀《瓦爾登湖》有感範文

高中生讀《瓦爾登湖》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2W 次

導語:《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一部隨筆散文,紀錄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居住時的所見所聞。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讀《瓦爾登湖》有感範文

  高中生讀《瓦爾登湖》有感範文【1】

第二次翻開《瓦爾登湖》(王家湘譯),是今年三月初的事了。第一次閲讀該書是大一的時候,初讀時也別無感觸,讀到後面章節時才漸漸覺察出其文字間的韻味。合上書本後,對於具體的內容幾無印象,印象深刻的倒是書前序言中別人提到的讀瓦爾登湖時的最佳時段:當是黃昏與夜深之時,彼時心情漸漸寂寞與恬靜又萬籟俱寂,正適合讀如此安靜的作品。

第二次讀是書時,我的心情倒非寂寞也不恬靜,心頭攢動的盡是躁動,為那些延伸出來的曲折種種。想着,應該靜寧自己的靈魂,應該找一本安靜的書來慰藉身心,思前想後,覺得《瓦爾登湖》最符合標準了。便在書堆中翻找了半天,抽出《瓦爾登湖》,斷斷續續地讀了起來。

在我僅存的記憶中,《瓦爾登湖》是一部深通自然之道的書,字字句句盡是真實與遼闊。然而,再一次閲讀時,卻發現了自然之外的深刻與厚重,是思想的深刻,是心靈的厚重。梭羅絕對是一個內心堅強的特立獨行之人,他全然不為俗世所左右,總是以自己的行動踐行着自己的意志,也同樣以他具有信度的行動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別一種可能,雖然這將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卻是充滿着力量的令人欣羨的道路。

在書中,他娓娓道來着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目的。以一種絕對真誠的態度與行動告訴世人,完全不必要去追求過多的身外之物,完全能夠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想告訴人們的是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值得堅持與追求的人生。在他眼中,有着很多的不用在意及無需追求,他推行的是一種更崇高的法則,關乎思想與靈魂的。他自然是不屑於人世的紛擾與攀競的,他也厭棄一切有違自然秉性的繁文縟節,甚至顯得過於不食人間煙火了。但是,他並不是以一種自以為掌握世界上唯一真理的姿態驕傲着,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同情,而且對於一些訪客與來往的漁民或者伐木工人一類,是相當友善的。當然,在某些表達上,他顯得過度了,但是中和未必就是美德。

可以説,自然是他最大的興趣。他以一種流動的筆調敍寫着一年四季的流變,春天的融冰,夏天的森林,秋天的落葉以及冬日的靜默。花,葉子,鳥叫,松鼠的活動,湖泊的變化,是他關注的焦點,他總是饒有興致地觀察它們的變動,並且以一種極為尋常又極為不凡的筆調流淌成文。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折服於他對自然物事的細緻入微的觀察,也折服於他尋常表達中所寄寓的深刻哲理。他的一呼一吸間彷彿與自然萬物統一步調,他的心隨着萬物的節奏而翕張律動着。在一字一句間,在他訴説他家庭院前的草莓、黑刺莓、景天、金絲桃、沙櫻、烏飯樹、落花生時,在他在冬季的月色中碰到在林中搜尋的獵狗時,在他觀察松鼠和野鼠為了他儲存的堅果而爭吵不已時,我彷彿能看到他眼中的澄淨與心中的清明,那樣一種明淨無雜的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

他以一種極大的包容性與耐心,靜靜地領受着自然的賜予,也參與到自然的變化中去。他自己種豆子,自己烤玉米,自己捕魚,過着一種自然無憂又絕對安靜富足的生活。他的靈魂安靜又明媚,一如自然的陰晴雨雪,無需多言,自有規律。而最為重要的是,他始終無衰竭的對於大自然的興趣與好奇心,很好地遣散了所謂的孤獨與寂寞。事實上,以自然一般的身心經歷自然的人,渾身上下湧動着的是一股由內而外的歡樂,是少有孤獨的。

隨着他的筆觸的展開,我的躁動彷彿被瓦爾登湖的'湖水洗淨了一般,心中變得極為安寧。但這種安寧並不穩固,總是隨着書本的合上而自動溜走。想我,同作為一個敏感自然變化且熱愛自然的人,實在是得親身投入到自然的懷抱中,才能真正領悟自然的妙絕,才能夠在天地的壯闊中尋得一份生命的恢弘。

而《瓦爾登湖》作為一本向自然敞開的心靈之書,實在是值得時時捧閲的,因為每一次的閲讀都是對心靈的一次潔淨。

  高中生讀《瓦爾登湖》有感範文【2】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着,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説:“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着諷刺去批判着人類的盲目,帶着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着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