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8W 次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一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為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敍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二

説實話,我從不願意看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即便這個人我是這麼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和被我棄置一旁,散亂堆積的畫冊,一起安靜的呼吸,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

然而某天,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難得悠閒的週末,我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固執的念頭,我整理那些我曾經喜愛的東西,在其中,拿出了這本《梵高傳》。

事實上,對於梵高,我從不厭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尊崇,摻雜了只有新入教會的虔誠教徒才有的那種忘我的狂熱。

早在小學一年級時我就從美術老師認識梵高,對於這一點我一直自鳴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當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説起“今天老師説了梵高”的話,一切會更加完美。

在這之後,我開始零星的從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許的認識了梵高:在正式繪畫前幹過不同職業,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沒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幾歲,在世時,畫只賣出一幅畫,因和高更在繪畫上意見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雖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奧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實感動,他們死時也葬在一起。當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有些人並不理解梵高,認為梵高並沒什麼太大的成就,梵高卻被美國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為梵高的悲慘而成就輝煌震撼着讀者,追求名人的輝煌並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經歷。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三

花了將近一週的時間讀完了《渴望生活 梵高傳》,我驚呆了!原來人生還可以這麼過,在我有限的認知裏,我從未見過更別説體會過梵高的這樣的人生經歷。我有很多的疑問,雖然永遠無從得知真相,但我還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復。

這樣的梵高擁有這樣的人生,雖然不算傳奇,但是也是極少人所能體驗得到的,他的堅持不懈,一顆熱愛生活的、熱愛繪畫的心,猶如他的畫作,永遠值得人敬佩。在他屢次遭受到周圍打擊後,他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他選擇了作為一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冷門傳道士,專為窮人傳播福音的傳道士。梵高是個好心腸的人,是設身處地想要幫助窮苦人民的人,所以當他開始決心作畫的時候,決大多數時間裏,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在後來選妻的時候,他的腦海裏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幫助窮人的場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當他決定留下幫助那些“黑下巴”(當時的煤礦工人被稱為黑下巴),他自己卻被“上帝”拋棄了,無論他怎麼努力最後還是發現無法從根本上幫助那些窮人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最後在兄弟的勸説下,被帶回家,並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勵以及經濟支持下開始了一心創作,然而在創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數不勝數……如果,沒有他兄弟的堅定支持和他自己不放棄的精神,那麼,就沒有然後了。我看到這裏時候我就在想,自古偉人多磨難!但是他的磨難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過分了。在愛情上,他從未稱心過,雖然最後娶妻了,但更多的是為了幫助那名女子脱離生活困境,並幫助撫養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小孩,從未有過怨言;在家裏,因為職業的關係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繪畫中,總是被嘲笑、打擊及質疑,從未賣出去過一幅畫,這是個多麼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這麼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該有多奔潰,肯定不會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沒有放棄!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後來精神出了問題,生病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畫畫,他在病房裏,透過病房的窗户觀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關於星空的畫作,每一幅作品裏都充滿裏豐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説不能説的話語,見者心動聞者悲傷(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梵高的偉大不是他的作品天價,而是他堅持創作的過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來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種環境下,他還能保持一顆熾熱的心,畫出充滿柔情的畫,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眾所周知,此書中並沒有提到他在創作這幅畫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後離開倫敦後所畫。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為什麼割了自己的耳朵,單單是因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覺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發泄……

我驚歎梵高的人生經歷,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經受的苦難,但同時也是這樣的苦難造就了他的宏偉鉅作,如果梵高還在,如果人生可以選擇,我想問問梵高,還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