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2篇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2W 次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1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2篇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有心虛的感覺。因為走進教室前,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沒弄明白:本文的中心論點到底是什麼?集體備課時,我們都參考了手裏的資料,很多資料裏都説本文的論點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如果用文中的原話來闡述,應該是第3段的末句“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可是直覺告訴我,這兩者都不應該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能統帥全篇,這兩句話顯然沒有這樣的魄力。

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只能是本文的一個引子,由它引出本文論述的主要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文章中並沒有一句明確的句子,顯然需要概括。

我是帶着疑惑走進教室的。在學生略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拋出了我的疑惑:你認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竟然有不少同學説“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看來他們也參考了手裏的資料。我只好接着問“根據我們講的議論文的知識,這句話是本文的靈魂嗎?它能統帥全篇嗎?”

孩子們帶着這些問題細讀課文,很快就發現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創造性思維的必需要素”和“人人都有創造力”的問題,文章是圍繞“創造性思維”、“創造力”侃侃而談的,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只在文章開頭“曇花一現”,不應該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後大家很快達成共識,本文的中心論點需要我們概括。

“你認為該擬一個怎樣的中心論點呢?我們要比一比誰的概括最恰當”。同學們頓時興奮起來,紛紛舉手發言。

第一個同學説:創造性思維很重要。

第二個同學説:人人都具備創造力。

第三個同學説: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

答案不斷受到否決,回答問題的同學也一再修正自己的觀點,後來,一個同學高聲喊道:“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句話馬上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果真是“道理越辯越明”,大家的討論,正是我們思想火花的碰撞,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享受了質疑的快樂,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堅信:只要我們敢疑,善疑,集思廣益,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2

(一)怎樣設計整體感知比較恰當

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議論文,它準確的定位是隨筆。隨筆一般由話題、例子、觀點三部分組成,如果我們用論點、論證、論據去機械的套,學生就可能難以真正把握全文。如聽課中有的教師將論點理解為課題“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這個理解就不太準確。因為文章的題目“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僅僅是一個話題,是作者提出自己觀點的一個基點,作者在本文中真正要告訴讀者的是最後一段話:“任何人都擁有創造裏,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經要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捨的把它發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顯然這段話才是作者真正的本意,從中很明顯看出,文題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已,由此可見,文題不是論點而是話題。從這個話題出發,作者舉了三個例子來推導自己的觀點,一個是“從下列四種圖形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來”,結論是所站的角度不同,結論也就跟着不同;第二個例子是約翰。古登斯貝克,他將原來毫不相干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製器組合起來,開發出一種新產品,並由此發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第三個例子羅蘭。布歇內爾,他發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遊戲,由此開始了遊戲機的革命。作者為什麼舉三個例子,他是為了有所側重的來推導自己的觀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只要你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去做。三個例子中,第一個例子側重於不滿足於一個答案,第二個例子側重於探求新思路,第三個例子側重於保持好奇心,當然這也只是側重而已,三點的融合方能打造出一個真正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來,作者的觀點中特別注重了“自信”與“鍥而不捨”。這樣分析,文章的結構就比較清晰。實際上研討與練習二,就是這樣進行設計的,它遵循“話題——例子——觀點”的整體感知路線,尊重了隨筆的文體特色。

(二)讀寫如何結合:為了發揮課文的典範作用,編者提倡學什麼寫什麼,這一點在研討與練習四中體現得很明確。“把課文中的最後一段抄在本子上,並選取其中的某一個觀點,舉出生活中的一兩個事例來證明它。”實際上就是要學生寫一篇小隨筆。為了將這篇小隨筆寫好,我們不妨也要求學生按照“話題——例子——觀點”的順序來進行,和課文保持一致。

(三)關於語文知識:根據本單元的實際,我們可以將設問句的學習作為本篇課文的一個重點,因為人教版教材沒有專門的語文知識學習,這些知識點都附在課文後面,如《春》中的比喻句比較典範,就隨文學習比喻,《濟南的冬天》中擬人句比較精彩,就隨文學習擬人,本篇中設問句較多,就隨文學習設問。我們要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什麼事設問,設問有什麼表達上的獨特作用,怎樣用好設問句,讓學生有比較真切的理解與感悟。不是機械的學名詞術語,而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卻感受,去品味,在以後的課文學習中,遇到比較典範的設問句,還應該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回顧。

(四)關於本單元的學習。本單元的課文,與一般的議論文單元式有區別的,前三篇是隨筆,其中《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與本文差不多,也是“話題——例子——觀點”結構,可以讓學生仿照自學,《短文兩篇》中的《談讀書》(培根)基本上是名言警句,讓學生多讀多背,記住即可,《不求甚解》也是“話題——例子——觀點”式的,可以作為獨立的閲讀材料,讓學生做一次關於隨筆的獨立練習。《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而是也是初中階段唯一的一篇駁論文,教者要根據駁論文的特點,進行比較詳細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