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哪裏有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

哪裏有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小學語文教育的價值向度語文論文

哪裏有二年級語文教學論文的範文?

語文學科學什麼,這個問題長期困擾着語文教師。《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祖國語文”而非“祖國語言”,措詞異乎尋常,耐人尋味。或許是爲避免人們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爲平息在“語文”涵義的意見紛爭而作出選擇。的確用心良苦。然而,語文作爲一門課程名稱,它代表的是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教育的課程。按葉聖陶先生的解說,爲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稱。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其本質屬性就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取向。因此,對語文本質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預設,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及教學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語文本質,明確價值向度

  1. 辨析語文的本質

對語文本質問題,自古就有“文道之爭” ,或是隻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或是隻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文”“道”有機結合,曾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在閱讀中熱衷於課文內容分析,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當作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圍繞着課文內容理解來進行,即強調文本內容的“意化”過程,因文闡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

現代語文教育中轉變爲“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通過語言文字這一載體實現知識性,思想性雙重教學目標,突出的是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即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

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實質”教育,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這裏,突出“語言這個工具 不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語文學科的完整性千萬不能閹割。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要想達到目的,目前最具本色又最有實效的方法就是“讀”。通過讀,讓學生接觸文中哪些生疏而精煉的語言,不知不覺地吸納與發展語言,形成良好地語感,培養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讀,讓學生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積累大量的,美的語言材料和感性認識,加寬加厚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爲自己提供一片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廣闊天地;通過讀,讓學生對文學作品反覆吟詠中體會美,懂得美;通過讀,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多角度接受語言材料的全息刺激,以培養語言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

  2. 從《課程標準》核心理念看語文教育價值向度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的基本屬性,工具性和人爲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和人格培養上。因爲語言是交際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先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人文性突出了語文教學以人爲本文化性。《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那麼,用什麼去影響並感染學生?毫無疑問,主要憑藉的是課文,是課文的字裏行間蘊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內涵。而這種內涵是要靠教師去深入地領會並挖掘的。我們固然要提倡創新,但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會,但不可忘記尊重決不意味着肯定錯誤(包括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

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所謂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同時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着眼於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

  3. 科學整合“三個維度”目標,促進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新課程以“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爲基本的價值取向,作爲課程價值具體化的課程目標隨之而建。理清“三個維度”目標的關係和抓住核心,語文教育就不會陷入不知道學什麼的茫然和困惑的尷尬境地。

力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和諧統一,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新課程目標制定的突出特點,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程標準》十項總目標,1—4項側重於“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兼有“過程方法”的目標,第五項側重於“過程方法”的目標,後五項分別從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使用工具書與搜索處理信息五個方面制定了具體的語文能力目標,側重於“知識與能力”這個維度,第10項“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

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發展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會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而語文教學內容是課程的具體反映,教學內容與課程存在着內在的有機聯繫。現代語文課程的.變化發展,已不是傳統課程所能企及,理所當然,與之相適應的語文教學方法也非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所能相提並論。那麼建立在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上,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什麼特點呢?我認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巴班斯基曾說過:“現代教學的鮮明特點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在教學中往往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這種注入式的教學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削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影響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近三十年來,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課程的發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以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爲目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有十種之多:發現法、解決課題法、問題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SQ3R學習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觀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討教學法、綜合性學習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等,如此這般,不一而足。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必然要求。
  2.語文教學方法的綜合性
  學科發展中的分化和綜合的趨勢,對語文課程設置提出了綜合化的要求,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則要求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交織使用,這勢必形成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呈現出的綜合性的特點。當代語文課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教學過程是由許多環節組成的。既不能用一種教學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學任務,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要實現某一方面的教學任務,就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就要使用適應於該環節的教學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說:“要有目的地選擇每一課題的主要方法,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任務。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就用講述和談話法;要檢查學習情況就用提問或答卷;難的要講,中等難度的可用探討啓示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以某種方法爲主、其他方法爲輔、多種教學方法交錯使用的情況是常見的,這也是語文課程發展的綜合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3.語文教學方法的雙邊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過許許多多的教學方法,有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則帶着濃厚的兒童中心主義的色彩,這不能不說與傳統的語文課程設置有關。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內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後性。而現代語文課程的發展則一改傳統課程的特徵,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明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對話關係。即教學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二者是合作、平等的關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之相應,當代語文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只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理所當然有所不同,其特徵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所說是“教師與學生合作”。如導學式教學法、啓發探究教學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等教學方法都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一方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4.語文教學方法的雙法性
  教學方法,按其本義理應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兩個方面,但長期以來,只講教的方法,忽視學的方法。實踐證明,忽視學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針對性,減弱了實效性。這個問題,只要考察一下過去的語文課程設置,就不難找到答案。傳統的語文課程結構簡單、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遠離現實生活,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的教就足夠了,無需考慮學生的學,也能適應當時科學技術和生產進展緩慢的時代要求。現在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新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信息不斷更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進行改革,課程應該綜合化、趨優化。要適應課程的這種發展趨勢,教學方法不僅要研究教法,更應該研究學法。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當代語文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教會學生學習”也成爲當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號。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關係,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教”這方面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即扮演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即扮演“學習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現出“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發現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程序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優學習方式與最優課堂教學方式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了。
  5.語文教學方法的最優性
  現代語文課程的生活化、綜合性、跨學科性等發展趨勢,使語文課程的結構更加合理並趨於優化,而僅有課程的趨優化,沒有教學方法的最優性,要做到既能節省時間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行不通的。對教師來說,要“選擇能最有效地解決相應任務的組織學習、刺激學習和檢查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來說,要“在學習中合理地自我組織、自我砥礪、自我檢查”。(巴班斯基語)近十多年來,世界各國母語教育工作者在繼承傳統教學方法的精華和借鑑別國先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正在創立或試行各種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如引導發現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課型單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愉快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綜合教學法、自學指導法、研究性學習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共同特點是:重視引起學生的興趣,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發展學生的智能,重視指導學生的自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合理負擔。總的精神是要使學生耗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語文課程作爲語文教學的基礎要素,集中具體地體現了一定的語文教育教學目標。語文課程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反過來,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有利於語文課程的發展,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