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蘇教版語文必修一二的重點句子

求蘇教版語文必修一二的重點句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求蘇教版語文必修一二的重點句子與翻譯

求蘇教版語文必修一二的重點句子

  《勸學》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並且行爲就不會有過錯了。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可以到達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可以橫渡江河。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外;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師說》

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10、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有了疑惑卻不跟隨老師學習,那些成爲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1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我學習道理,哪裏要了解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來比我早。

1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因此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5、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聖人成爲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爲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來幫助他們斷句的,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1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以地位低的人爲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以官位高的人爲師,就近於諂媚。”

18、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百工這些人,君子們是不屑提及的,現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趕不上(這些人),多麼奇怪啊!

  《赤壁賦》

19、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面升起,在鬥宿和牛宿之間逗留不前。

20、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哭泣。

22、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們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

23、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對長江暢飲,橫握長矛吟詩,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現在他又在哪裏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但實際上未曾消逝。月亮時圓時缺,但是始終沒有增減。

25、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從變化的一面去看,那麼天地萬物的變化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會停止。從不變的一面去看,那麼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麼呢?

26、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況且天地之間,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擁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我也不會取用。

27、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東西。

  《始得西山宴遊記》

28、自餘爲戮人,居是州,恆惴慄。

自從我成爲罪人,我就居住在這個州,常常憂懼不安。

29、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那公務之暇,我就緩慢地行走,漫無目的地遊玩。

30、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每天和那些隨從登上高山,進入深林,走遍迂迴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意有所至,夢也同往。

32、以爲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認爲凡是這個州的有奇異形態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3、望西山,始指異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點着它認爲它怪異。

34、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縈繞,外接天際,向四面望去,渾然一體。

35、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爲類。

這才知道這座山的獨特卓立,與小土丘實非一類。

36、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爲之文以志。

這樣之後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沒有遊覽過,真正的.遊覽從這時纔開始,所以(爲了這次遊覽)寫了這篇文章來記載它。

  《六國論》

37、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因而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

38、不賂者以賂者喪。

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爲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39、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因爲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

40、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比較秦國(由於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爭取勝得到的土地,它的實際數目多到百倍;

41、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那麼秦國最大的慾望,諸侯最大的禍患,本來就不在於戰爭。

4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戰,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

43、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終於落到全部覆亡的結局,從道理上說本來應該這樣。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對了。

45、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堅守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

46、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況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作戰失敗了而滅亡,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47、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假若與秦國相比較,(結局)也許還不是輕易能判斷的呢。

48、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分封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來禮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連飯都咽不下去了。

49、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國家的人(千萬)不要被別人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假如我們憑仗着這樣大的國家,自取下策而沿襲六國滅亡的舊例,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阿房宮賦》

5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麼出現了龍?通道架在半空,並非雨過天晴,怎麼出現了彩虹?

5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珍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滿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覺得可惜。

54、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爲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釐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

55、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函谷關被劉邦攻佔,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爲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爲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爲鑑,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