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對與錯的論點論據素材

對與錯的論點論據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論點

對與錯的論點論據素材

要善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對的要堅持,錯的要改正。

不要因爲一個人的小錯誤抹殺他的成績

判斷對錯要有一定的標準。

有時失誤也能帶來成功的機會。

要勇於承認錯誤。

要善於改正錯誤。

即使沒有人理解,也要堅持對的。

對和錯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過猶不及,要把握對錯之間的度。

名言

1.真理是永遠矇蔽不了的。——莎士比亞

2.一時強弱在於利,千秋勝負在於理。——曹禺

3.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狄德羅

4.最令人痛苦的真理勝過最令人愜意的謬誤。——別林斯基

5.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6.我們今天所唾棄的謬誤,很久以前卻是真理。——惠蒂爾

7.說假話的人會得到這樣的下場:他說真話,也沒人相信。——伊索

8.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經常擔心犯錯誤。——哈伯德

9.假如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之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的。——李政道

10.假如我們想證明“什麼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那麼生活的紛爭就會少很多,生活也會變簡單很多。——斯賓塞

11.所有人類的錯誤都是無耐心,過於匆忙將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亂,用似是而非的樁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來。——弗蘭茨·卡夫卡

12.謬誤和真理如同睡眠和覺醒一樣是相反相成的。我曾注意到有人一旦從錯誤中醒悟過來,就像睡醒一樣又精神煥發地轉向真理。——歌德

13.幹了錯事的人,總想通過另一件錯事補回損失,這樣下去只會錯上加錯,一次次把錯垛得跟草垛似的高高的。直到有一天,這些錯突然全變成了對,這個人便大豐收了。——劉亮程

典型論據

季羨林聞過必改

——犯錯要承認

1998年冬季,季羨林在《新民晚報》發表《漫談皇帝》一文說:“生長於高牆宮院之內,養於宮女宦官之手,對外面的社會和老百姓的情況,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產生陳叔寶'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1998年11月17日,著名學者鍾叔河在《新民晚報》發表《陳叔寶和司馬衷》一文指出季羨林文章的錯誤:“老百姓斷了糧,卻怪他們爲什麼不吃清蒸獅子頭,的確荒唐可笑……但笑語的主角卻是司馬衷而非陳叔寶。這兩個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間還隔了東晉、宋、齊、樑、陳。”

鍾叔河還在文章中說:“寫隨筆不必查書,誤記一兩人名是難怪的。我自己在《記成都》文中,即曾把劉長卿的一首詩誤以爲是劉禹錫作。寫這則小文,只是對陳叔寶司馬衷的事感興趣,藉此談上幾句,湊湊熱鬧。”1998年12月28日,季羨林接受採訪時說:“我錯了。”

可以說,這件事,鍾叔河認真糾錯而沒有嘲諷,季羨林誠懇認錯而沒有辯解,由此演繹出一段文壇佳話。

王安養鳥

——自己認爲是正確的事要當機立斷

電腦名人王安博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最大教訓發生在他6歲時。

有一天,王安走在樹下,突然有個鳥巢掉在他的頭上,從裏面滾出來一隻小麻雀。他很喜歡它,於是連同鳥巢一起帶回了家。他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他只好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到門後,然後急步走進屋內,請求媽媽的允許。

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一隻黑貓正意猶未盡地擦拭着嘴巴。

從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只要自己認爲對的事情,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作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史蒂芬·葛雷的故事

——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史蒂芬·葛雷是個曾經有過重要的醫學成就的科學家。有個報社記者採訪他,爲什麼他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是什麼因素讓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這都與他兩歲時他母親給他的經驗有關。

有一次他嘗試着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讓瓶子掉在地上,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樣!

他的母親到廚房來,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他或懲罰他,她說:“哇,你製造的混亂還真棒!我幾乎沒看過過這麼大的奶水坑。反正損害已經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他的確這麼做了。幾分鐘後,他的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時,最好你還是得把它清理乾淨,讓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麼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於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小男孩學到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這堂課真棒!

這個知名的科學家說,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錯誤。除此以外,他還學到,錯誤只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