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關於感恩教育的作文素材示例

關於感恩教育的作文素材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感恩教育的內容

關於感恩教育的作文素材

1、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要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因爲他們不僅賜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養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掙錢供養孩子讀書,把孩子養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消費觀,適當消費。孩子要對父母感恩,就不應該貪得無厭地索求他們的付出。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同學、愛社會。通過感激父母教育,讓學生體悟來自父母無私的愛,知道父母給他們每筆錢背後的艱辛;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自立意識,克服奢侈、攀比、享樂等毛病;懂得愛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開展孝敬父母教育的意義:

首先,有利於解決目前家庭倫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問題。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國進人老齡社會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因爲家庭養老在國家社會保障水平低的條件下,仍是絕大多數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別是在農村。

其次,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只有家庭穩定才能社會安定,而孝道在維繫、穩定家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顯優點,一是範圍小,限於家庭,十分具體;二是孝的對象是雙親,與每個人的關係密切;三是鄰里友好、親戚同事之間,易於彼此輿論監督,道德評價,非常直接。總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設提到一個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進一步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觀,從而切實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第三,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一個人對父母不能盡孝,不可能處理好和兄弟、親友、師長、同事、集體和國家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一般情況下在社會上是遵紀守法,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爲。他們不願意因自己的不負責任累及父母、家庭。這樣的人多了,整個民族的文明素質也就提高了,社會環境也就安定和諧多了,也必然能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學生不孝敬父母的表現:

① 不虛心聽從父母教導,在父母面前經常頂嘴,耍脾氣。

②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勞動,不願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③挑吃講穿,互相攀比,亂花錢,對父母缺少體貼,甚至個別對父母懷有敵意。

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

加強孝敬父母教育,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瞭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爲教育。

孝敬父母的三個層次: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兩千多年來,他的許多論述孝道的話一直爲人們傳誦。曾子說,對父母的孝有三個層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對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沒有因爲自己的錯誤而使父母蒙羞;最底層次是僅僅在生活上照顧父母。認爲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個層次。敬養謂之小孝,不辱謂之中孝,立嗣有後和順應大道謂之大孝。

第一個層次敬養之孝

敬養是孝道的開始,就是事親。得出只有在家爲孝子,才能在朝當忠臣的結論。但是敬養之孝只限於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所謂小孝孝於庭帷,所以稱爲小孝。

第二個層次不辱之孝

不辱之孝,是指不傷身,不辱親。所謂不傷身,就是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受到傷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體現着父母的大恩惠,子女只有使用的權利,沒有無益傷害的權利。所謂不辱親,是指子女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後行,慎之又慎,不能因爲自己的過失給父母帶來不良的影響,讓父母操心、擔心、憂心。不辱之孝是孝與社會的關係,所以稱爲中孝。

第三個層次立嗣有後和順應大道之孝

立嗣有後和順應大道,是指不僅要讓家族、家業和家德代代相傳,而且還要順應天地之大道。即當祖宗利益、家族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與自己小家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小家利益要無條件地服從大家利益;當道與孝發生矛盾時,孝要服從大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這種大孝的體現。

父母對子女真是恩重如山。我們要盡到做人子的基本責任,對父母盡我們的孝心。願天下父母都能老有所養,都能夠安養天年,幸福快樂。讓我們孝一孝,換父母十年少!

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

①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給父母添麻煩,

② 家務勞動幫着幹,多爲父母減負擔,

③ 對待父母有禮貌,早晚起居要問安,

④ 探親訪友離家前,稟告父母莫牽掛,

⑤ 衣食住行牢牢記,尊長敬老想在前,

⑥ 艱苦樸素少花錢,不與別人比吃穿,

⑦ 思想學習勤彙報,懇求父母多指點,

⑧ 批評教育不頂撞,感謝父母要求嚴,

⑨ 養育之恩重如山,兒女責任勇承擔,

⑩ 爲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當先。

孝敬教育的學生行動八心模式

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

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

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

勤學習,苦鑽研,讓父母開心;

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

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

忌盲從,不遷就,諫父母真心;

重感恩,能遷移,獻社會愛心。

2、感激老師的培育之恩

要對自己的老師感恩。因爲老師不僅賜予了知識,更是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師們春風化雨式的教育解開了學生成長路上的心結。以幫助一名學習上有困難學生、資助一名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一名在心理上有障礙的學生、輔導一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爲主要內容的三助一導活動正在我校黨員教師中展開,成爲我校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個特色。

3、感激同學的幫助之恩

要對自己的同學感恩。因爲他們不僅在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過了十多個春夏秋冬,更與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獲得歡樂和充實。

心煩了,對自己說三句話

第一句話是“算了吧”。

生活中有許多事, 可能你經過再多的努力

都無法達到,因爲一個人的能力必定有限,

要受各種條件的限制,

只要自己努力過、爭取過,

其實結果已經不重要了。

第二句話是“不要緊”。

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對自己說“不要緊”。

因爲積極樂觀的態度

是解決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上天對每人都是公平的,

它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

必定會打開一扇窗。

第三句話是“會過去的”。

不管雨下得多大,連續下幾天,

總有晴天的時候。所以無論遇到

什麼困難,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堅信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心煩了記住三句話,伴你度過人生的跌宕起伏。

我的父親是名偉大的農民

父親的個性是不論什麼事總是先爲我們着想,至於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到鳳山去開會,開完會他到市場去吃了一碗肉羹,覺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馬上想到我們,先到市場去買了一個新鍋,買一大鍋肉羹回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車子顛簸得厲害,回到家時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許多,我們吃的時候已經沒有父親所形容的那種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時心血沸騰,特別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難得,因爲那裏面有父親的愛。

父親躺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裏,還殷殷地叮囑母親不要通知遠地的我,因爲他怕我在臺北工作擔心他的病情。還是母親偷偷叫弟弟來通知我,我才知道父親住院的消息。

記憶裏,父親總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場去買菜,在家用方面也從不讓母親操心。這三十年來我們家都是由父親上菜場,一個受過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夠這樣內外兼顧是很少見的。

父親的青壯年時代雖然受過不少打擊和挫折,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父親憂愁的樣子。他是一個永遠向前的樂觀主義者,再壞的環境也不皺一下眉頭,這一點家庭教育深深地影響了我,我的樂觀與韌性大部分得自父親的身教和父親的挫折教育。父親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表現在他對生活與生命的盡力。他常說:“事情總有成功和失敗兩面,但我們總是要往成功的那個方向走。”

由於他的樂觀和理想主義,使他成爲一個溫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沒有不能解決的事,就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也是個風趣的人,再壞的情況下,他也喜歡說笑。他從來不把痛苦給人,只爲別人帶來笑聲。

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和哥哥到田裏工作,透過這些工作,啓發了我們的智慧。例如我們家種竹筍,在我沒有上學之前,父親就曾仔細地教我怎麼去挖竹筍,怎麼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沒有出青的竹筍。二十年後我到竹山去採訪筍農,曾在竹筍田裏表演了一手,使得筍農大爲佩服。其實我已二十年沒有挖過筍,卻還記得父親教給我的方法,可見父親的教育心理對我影響多麼大。

由於是農夫,父親從小教我們農夫的本事,並且認爲什麼事都應從農夫的觀點出發。像我後來從事寫作,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就常說:“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寫政治文章,他說:“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寫政治文章,就像種稻子的人去種檳榔一樣,不但種不好,而且常會從檳榔樹上摔下來。”

他常教我多寫些於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評罵人,他說:“對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評的文章是放火燒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燒山則常常失去控制,傷害生靈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創作者,不要做理論家。他說:“創作者是農夫,理論家是農會的人。農夫只管耕耘,農會的人則爲了理論常會犧牲農夫的利益。”

父親的話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並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他是用農夫的觀點來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語中的,意味深長。

感恩教育

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在一起聊一聊當下倡導並受到人們廣爲關注的感恩教育。究竟什麼是感恩教育呢?我們曾被哪些事情感動過?這次高二年級語文月考卷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好,於是在班級中作了一個調查:假如今天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做哪些事情?臺下發言較爲涌躍:有的就說,我們要好好地吃一頓,有的說要好好地玩,還有的說什麼都不做……各種答案五花八門。這時候我想起以前看到過的一篇報導:一位母親陪同兒子參加高考,兒子在教室裏考試,母親在外面守侯。因爲天氣太熱,氣溫過高,不久這位母親便中暑倒在了地上,被路人送到了醫院。在醫院,母親一直沒有甦醒過來,令衆多醫生束手無策,最後還一個護士想到一個好點子,在母親的耳邊輕輕地說 “高考結束了”。話還沒說完,母親便坐立起來,大聲地說“我得趕緊問問我兒子考得怎麼樣?!”在這個生死關頭,母親心裏牽掛的仍是正在考試的兒子。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母愛啊,她永遠把兒子放在了第一位,因爲關心兒子,而忽略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我相信各位同學的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同樣會爲你們付出的,因爲你是她的孩子。他們愛你,她們關心你勝過自己的生命。

可是同學們,你們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不少同學總是不斷地報怨自己的父母這樣不好,那樣不對,對父母的行爲和做法挑三揀四,橫加指責,甚至於直接與父母頂撞!有些同學不知道自己父母身體的健康狀況,不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連自己父母的工作單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爲你們付出那麼多精力和心血,捫心自問,你關心過他們嗎?你爲你們的父母做過什麼呢?如果什麼也沒做過的話,那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你們的父母呢?對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麼敢奢望你們會善待你們的老師和朋友呢?國家有難,又怎麼敢指望你爲他拋頭臚灑熱血呢?如果人人都是這麼自私自利的話,社會哪裏還會有溫情呢?如果我們生活在這個失去溫情的世界,那麼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光靠喊口號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實際的行動來關愛我們的父母!同學們,我想說,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報答養我育我的父母!爲他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

還有一篇報導,一位不識字的母親勞作了大半輩子,買了一副銀手鐲,很是珍愛,成天戴在手上舍不得摘下。有一次她去城裏看望他正在讀高三的兒子,兒子驚奇地發現母親手上的手鐲不見了,便問他母親手鐲去哪了,母親笑盈盈地掏出一個藍布包,說:“娘用這副手鐲給你換回來兩本“天書”,這回俺娃考大學可是有希望啦!”看着母親充滿笑意的臉,兒子感到很驚奇,這個世界上哪有保證能考上大學的“天書”啊?社會上的騙子這麼多,該不會是上當受騙了吧?接過布包,層層打開,果然,那兩本所謂的“天書”,不過是兩本小學課本罷了。兒子一急,準備說出真相,希望找到騙子挽回損失。可是當他看到母親滿臉的皺紋和充滿希望的雙眼的時候,兒子放棄了。他實在不忍心告訴他母親這個殘酷的事實,柔弱的母親將受不了這樣致命的打擊!於是便笑着告訴母親:“娘,你回去吧,我記下啦!一定考好”!望着母親漸漸離去的瘦小背影,兒子哭了,哭得很傷心,回去後,兒子便把這個充滿愛意的“天書”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它激勵自己。半年後的高考,兒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北京的一所重點大學錄取了他,他從此踏上了人生的正軌。

愛其實就是我們的身邊,我們並不缺少愛,缺少的只是發現它的雙眼。每天早晨睜開雙眼,我都會慶幸,今天我還活着,活着是多麼地美好,世界上每天發生那麼多的災難和不幸,卻沒有一件落在我的頭上,我活得很快樂。什麼是幸福?想起非洲那麼多的難民,突然懂得了吃得飽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比起那麼先天性殘疾或是智障,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健全的肢體和聰明的大腦,這也是一種幸福。那些天生殘疾的人尚且沒有埋怨老天的殘忍和不公,仍然爲了能夠更好地生存而在不斷地奮鬥着,那麼擁有健全的肢體,聰明大腦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怨天尤人呢?記得我讀中學的時候,爆發了美伊戰爭和轟炸南聯盟事件。看着電視新聞裏每天不斷變化的戰況,我感到很慶幸,慶幸的是我身在強大的中國,而非伊拉克或是南聯盟,我們的國家保證着我的生命和財產不受外敵的侵害,我用不着成天提防着導彈的襲擊。路上遇到人民警察的時候,我會感到特別地親切,因爲是他們用辛勞維護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讓我不必擔心歹徒的肆意侵撓。努力吧,同學們,爲了我們國家的更加繁榮和富強,爲了我們的母親的強健和安康,努力吧!我相信,只要我們都能夠盡我們的全力了,即便不能取得成功,我們也將無悔!

父母如何教孩子懂得感恩

從成人身上,能探究到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我們發現,越成熟的成人,越懂得感恩,懂得愛別人,而越不成熟的成人,越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生命能否走向成熟,走向愛和感恩,和他小時候是否得到愛有很大的關係。

正常的孩子在小時候都不會主動照顧媽媽,這裏我們要把照顧、討好和愛區分開,討好是爲了改變生存狀態。孩子極力想方設法地討好媽媽,這是一種被掌控的心態,而不是愛。如果孩子習慣於討好父母,那麼內疚感會一直陪伴着他長大。

於愛來說,人的生命階段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0到6歲,兒童將雙臂打開,毫無保留地向媽媽索要愛。這個階段不能奢求孩子去愛你,除非你給他的愛質量很高,他會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饋別人。比如在幼兒園,孩子一哭老師便撫摸着他的後背說:“會好的,會好的,老師愛你。”孩子浸泡在老師愛的模式中,於是他也學會了愛別人,這就是模仿之愛。如果孩子不懂得用愛的模式去對待別人,那一定是孩子沒從成人那兒學習到。

第二個階段從7歲開始,兒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愛,需要成長,必須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用於自我的成長中。如果孩子能按照正常的軌跡成長,7歲實際上是一個由內往外發展的年齡開端。在這個階段中,孩子發現跟別人的關係並不僅僅是“我需要愛”,而是愛的流動——我愛你,你愛我,我能與你有情感的流動,這需要六年的時間。在這六年裏,孩子會特別在意和父母的關係,大量地需要父母的關心。以這樣的模式度過六年後,孩子開始把注意力從父母那裏轉移開,從自我和與父母的關係中走出來,開始關注父母,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開始實施愛。

從13歲到20歲,愛的實施像橋樑一樣,讓孩子走向社會。這個階段孩子會愛很多人,上電梯主動開門,父母難過時會撫慰父母,體現出愛的高尚品質。小時候沒有受到壓抑,得到愛的孩子,在青春期不會破壞性地逆反,而是懂得體貼關懷父母了。

因此,兒童早期對愛的索取,是爲了愛的流動,爲了通過愛與人連結,這不是教育,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是生命能量的連結。一旦連結後,愛就像空氣一樣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起來。

孩子年幼時與媽媽的關係就是情感能量的流動,流動實際上是走向了生命深處,領會彼此是相愛的。連結之中,愛形成了場域,將孩子包裹其中,感受愛。

連結是生命獲取愛的本質方式,但當今有兩個普遍的現象,一是有成人在的場合,孩子總不自在,習慣避開成人,這種普遍性說明在孩子眼裏成人不友善。第二個現象是,孩子不跟人連結,不習慣跟人對視,而兒童天然就有跟人連結的本能,需要用眼睛看着別人,讓愛在眼睛之間傳遞。這說明,孩子沒有從跟成人的連結中獲得愛,反而因爲受到傷害而不再和人連結。這兩個現象都指向愛的教育的缺失。

愛的教育表現在點點滴滴。首先,我們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來要求兒童,必須瞭解兒童,瞭解兒童在每個階段愛的成長方式,這樣才知道孩子的做法是合理的,而不再對孩子不耐煩,指責孩子。兒童和成人是兩極,小朋友玩捉迷藏,每次都藏在門背後,讓你反覆地在同一個地方找到他,每一次被找到都會快樂地大笑。兒童熱愛這個遊戲,因爲他還不知道媽媽就在門外面,要通過反覆地確定,確定媽媽在那裏,媽媽的愛也永恆地存在着,這是成長必需的東西。

兒童在生命的頭七年主要發展情緒和感覺,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情緒,調節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到來時,不能用思維告訴他怎麼做,而要在愛中讓孩子的情緒流淌起來。獲得愛的孩子沒有逆反心理,自然就會關心別人,因爲他的生活環境告訴他,什麼是愛,什麼是愛別人。這就是孩子從愛中獲得的,而這樣的孩子纔有可能做到感恩。

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第一屆“開心杯”全國中小學生心理自助徵文二等獎KXB05071000066)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第一次聽見歐陽菲菲的這首《感恩的心》,是在喧鬧的大街上,這首如詩般的歌道出了我的心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我們將會覺得無比幸福。

我所在的補習班與聾啞學校結成了友好學校,當我看見音樂組的同學與聾啞學生用手語打出《感恩的心》的時候,我驚訝極了,是命運女神的不公!他們生活在這個無聲的世界,他們竟然能夠以一顆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對生活!我不禁爲自己經常的埋怨而慚愧。

從我們呱呱墜地直至長大成人,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多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着我們的成長,而我們幾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過父母的愛?父愛總是如山般壯美,母愛則如涓涓細流,是他們無私的愛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靈,是他們,以那無私的愛來保護着我們。

感恩與幸福常常是連在一起的,是啊!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

但是,我們卻缺少發現愛的眼睛,就像那豌豆上的“公主”,被“愛”包裹了一層又一層卻仍感到有一顆豌豆的存在,如果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又怎能會感受到這一粒小小“豌豆”的存在呢?那些殘疾人對生活都能夠心存感激,而我們這些健全的人又怎能不以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呢?

我曾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集盲、聾、啞於一身的海倫?凱勒曾經問到一個風塵僕僕從遠地趕來求學的人,“你在經過森林時發現了什麼?”那個人回答到:“不就是幾棵茂盛的樹木嗎?有什麼好發現的呢?”但是,海倫?凱勒卻並不這麼認爲,她說到:“你難道沒有發現那色彩斑斕的花木嗎?你難道沒有聽見鳥語蟲鳴的聲音嗎?”她認爲這個健全人的心靈並不健全,他是一個不善於發現美的人。是啊!那個人的身體雖然很健全,但卻如同一個盲人,一個聾啞人,他沒有用一顆感恩的心的面對生活,他不懂得感恩。

我總是喜歡把“天恩浩蕩”中的“天”理解成香與美,記得巴金先生曾這們說過“我們並不是靠吃米飯長大的。”的確,我們是“啜飲”着他人對我們愛成長起來的,因爲有了愛,我們才得以生存;因爲有了愛,我們纔可以一步步地成長起來;因爲有了愛,世界纔會變得無限美好;因爲有了愛,生命纔會無限寶貴。

我們的一生,牽動着太多太多人的心,得到過別人太多太多的幫助。我們的生活是無限美好的。儘管這個世界上有諸多不和諧的現象,但這並不是世界的主流,只要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明天將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吧!那樣,你會更加幸福,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