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5W 次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1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2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3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快到了,中秋吃月餅是中國人的習俗。月餅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食品,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着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

古代月餅被作爲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爲“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爲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戀。

  月餅起源於唐代

漢族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唐代。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率軍征討突厥,打了大勝仗,在八月十五這一天班師回朝,唐高祖李淵爲他設慶功宴,這時,有一個來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向皇帝獻上了他們家鄉的特產——一種很好吃的餅,表示祝賀。

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圓餅,覺得跟空中明月有點相似,就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又把餅賞賜給羣臣分食,都說這餅好吃,從此以後,胡餅就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後來,胡餅又改叫月餅。

  宋代對月餅的考證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劃,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

  明代在中秋節吃月餅變成了習俗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

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爲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的寓意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爲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徵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製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爲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

迎中秋慶國慶手抄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