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2016年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春節

2016年關於新春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春節之於中國人,如同聖誕之於歐美人,都是頭等重要的節日。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爲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竈、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結束了。

  拜年與賀年片

相傳四千多年前,我國開始有歡慶春節的活動,人們總是把新的一年希望寄託在春天。春節期間,親友相互走訪祝賀,稱爲“拜年”。拜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前習慣先向長者拜年,然後互相道賀。有的地方同族長者帶領若干人逐戶道賀;有的單位之間派幾個人互相拜年;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祝賀新年,稱爲“團拜”。還有是自己不走動,而是派人送上賀年片。不同地方的親友互相寄送賀年片。拜年不僅是賀春節的一種形式,也是親友之間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手段,是我國民族傳統習俗,久盛不衰。解放後,各地人民仍很盛行春節拜年,但提倡從簡節約。每逢春節向黨國功臣、軍烈屬和貧困戶拜年,表示祝福和慰問,當地領導親自參加,有重大意義。至於上下級和一般同事之間,平時相處無間,彼此注重情誼,不必互相拜年,以減少形式和浪費精力。

封建社會的高官、顯貴、士大夫自恃清高,不願出門拜年,派人送給“賀年片”,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賀年片是從秦漢時期的名片演化而來,到了宋代就很盛行。清朝康熙年間,更時興把製作精良的賀年片送給對以示莊重。也有在賀年片上題款短小詩詞,藉以表達祝福和愛慕之情。近代賀年片形式有多種多樣,作用也大有擴展。除了祝賀春節之意外,還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1920年,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一位同志,在春節到來之際,還將《共產黨宣言》的口與“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寫在加年片上送給同志。有的賀年片印有名人語錄或畫有別致的圖畫,精美的還可以珍藏或兼作書籤。春節期間收到外地寄來的賀年片,可以增進友誼,並從中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