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小學手抄報內容之讀書的意義

小學手抄報內容之讀書的意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多讀書,增加一點書卷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薰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至少可以滋潤心靈,開啓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爲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爲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雲消霧散。讀書至少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着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

小學手抄報內容之讀書的意義

1. 讀書可以讓人濾除浮躁

讀書,撇開喧囂,撥開冗務,於小樓一角仔細的品味,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在寂靜中體會人生的滋味,在書海中濾除浮躁的心態,淡泊名利,淡然處世,無疑是愉悅滄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貪婪、自私、急功近利”是造成浮躁的主要原因。讀書最難做的“涵養之如不識字人”。讀書不能“取二三詩文務求滾瓜,銘三五散句惟求爛熟,生吞活剝,斷章取義,開口必曰之乎,凡言必謂者也,皮囊外曰文化人,內實盜娼之屬,無非醜婆娘施了亮豔脂粉,益醜而又可怖也!”僞飾自己,急功近利,裝門面,當做官場職位晉升和商場招攬生意的“敲門磚”。

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讀書的力量常常不是通過肉體感官體現,而是源源不斷地潛移默化。書中有人,人在書裏,書人合一。這“人”,是作者,更是閱讀者。讀《巴黎聖母院》,在道德與罪惡的較量中,一位醜陋而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給美的分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讀《史記》,在歷史長河中閃現的各色人生,我們不免要思考生與死的大問題。讀《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出了純真的青澀之戀,讀《飛鳥集》,讀出了博愛和仁慈,讀巴金《隨想錄》,沉重得憂傷,在憂傷在奮進。所有的好書,都將給我們的骨骼補鈣,給心臟輸血,教會我們怎樣靠近本真生活。這種美,源於廣袤的自然,成熟於和諧社會,浸潤了思考的智慧,所以它的力量得以永恆傳承。

讀書,讓人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讀書,讓人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錶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若輕。正氣在身,淡泊名利,無欲則剛,無慾則靜,心態平靜,心有定力,不爲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浮躁會遠你而去。

讀書,使人歸於寧靜和淡泊,使生命超然物外。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浸潤,就會生出許多靈氣和色彩。讀書若水,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2. 讀書可以讓人豐富知識

有人說的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也有人用圓表示過自己的知識,圓越大,與外邊的接觸就會越多。真是的,書越讀就越覺得讀得少,越讀,就越覺得有讀不盡的書。

書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賦予我們的規勸和慰藉,質同金玉,價值無量。讀書價值連城。正像宋真宗趙恆所說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有如同最高尚的先哲們攜手共遊,飛越無數迷人的仙境和神奇的國土。讀書,讓人變得懂事、文明;讀書,讓人變得高尚、完美;讀書,使人類走出了蠻荒;讀書,使人類有了自己的歷史……

讀書,有如最美麗、最優雅的思想交流。讀書,不僅可與孔孟談禮,同老莊論道,與韓非議法,同孫武講兵,也可與王羲之顏魯公賞字,與齊白石徐悲鴻品畫……

書,記載着歷史,反映着當下,思考着未來。一位先哲說過:“不讀書的人,天和地都是狹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輩子;多讀書的人,天和地都是廣闊的,他能活上三輩子——過去、現在和將來。”讀書之美,更多的在於未知。對於思想的窮人,讀書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我們所未曾歷練的神祕,給閱讀構成了挑戰,作者在顛峯冒險,讀書者在迷宮探險。如果說已知是種存在,是事實,未知的東西則不斷地修正讀者認識的偏差,反覆校正前路的風景,引領人類的物質和精神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