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回想陪女兒學琴的日誌

回想陪女兒學琴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當我57歲時,女兒已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讀法學碩士。她小時候學的鋼琴及教材書籍放在家裏閒着。爲我以後退休後有點事做,我也開始學彈鋼琴。9月初,女兒畢業回國了,在她準備找工作呆在家裏一段時間裏,在指導我練琴時時想起了我陪她學琴的事。

回想陪女兒學琴的日誌

她小時候,小孩學音樂出現“鋼琴熱”,她也投入了這股“熱潮”之中。她學琴三年,我就陪了三年。每逢周未,我帶着她乘坐市內公共汽車到一所私人辦的“小星星藝術學校”上課,無論颳風下雨,不管熱暑寒冬,只要沒有公差,從不“缺席”,也不“遲到早退”。

女兒學琴,我家進行了慎重的“決策”。最初,教書的妻子提議,女兒應該學琴。我知道音樂對人的塑造作用,也知道學音樂要有“天賦”,看到女兒喜歡音樂,就同意她去學。心想:不管學的如何,就算是配合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吧。我曾學過琴,認爲學鍵盤樂器,只要不按錯鍵,音起碼是準的,就叫她學鋼琴。買臺鋼琴,對我家來講,是項重大支出。爲了穩妥,決定“摸着石頭過河”,分步實施:讓她先試學電子琴,行的話,再學鋼琴。琴是從她姨媽家裏借來的,萬一不行,投入也不大。

在女兒學電子琴的一年中,我既當“祕書”又當“督學”。上課時,我要幫她做記錄又要提醒她注意聽講,下班後還要督促她練琴。開始,最大的難關是雙手協調配合,她哭了不少,我也吼了很多。記得有次練一段曲子,她雙手老是合不好,我說不合好不吃晚飯,她邊哭邊練,快到九點了還是不行,她哭着說,爸爸,你去吃飯吧,我一個人練。聽見女兒這樣說,又覺得心疼。

當她學電子琴有了起色後,經過行家面試、本人承諾等“可行性研究”,就轉學鋼琴。隨着女兒長大和用功,學琴進步快,受到老師的肯定。這樣,我的“祕書”“督學”作用逐漸減少,陪她只是護送和觀察。女兒畢竟還是孩子,在家裏練會琴就坐不住了,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一會看鐘,一會問些無關問題,以達到拖時間的“目的”。我經常揭穿她的“陰謀”,她不好意思地一笑。

看着女兒練琴,有時就想起自己小時候學音樂。那時家裏很窮,大人終日在田裏勞作,所想的只是將六個子女養活,哪裏還顧得上什麼特長培養。我從廣播裏聽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送糧忙》,就用幾角錢買了只笛子自學起來。鋼琴,我是從電影裏看到的,那是殷承宗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他那激情瀟灑的.演奏,至今難忘。參加工作後,單位旁邊有人拉小提琴,我就跑去學,後離職讀書,也就着罷。所以,雖然喜歡音樂,終未“成器”。看到女兒學琴,我既爲她們這代人感到高興又爲自己這代人感到遺憾。

我時常想,在子女教育培養上,我現不面臨我父母所面臨的“能力”問題,但又面臨“方法”問題。家長只要有能力,應爲子女的成長造就、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氛圍,但要遵循規律、順其自然,不能過高過急,更不能強其所難,讓子女去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了結自己未了結的“情結”。

所以,我對女兒講,學鋼琴不一定要成爲鋼琴家,陶冶情感、培育素質、豐富生活,纔是目標:學琴中嚴格要求自己,可養成辦事認真專注的習慣,有益於以後的人生之路。女兒說,我知道。她懂得了一些道理,學琴就學得認真輕鬆。

陪女兒學琴,自己作出了些“犧牲”,但也有“收益”。我懂得了音階、和絃、琶音、斷奏、跳音、顫音,知道了拜厄、巴赫、肖邦、車爾尼、李斯特、貝多芬;特別是女兒現已能彈些好聽的曲子,自己在旁邊聽着,就忘了其他的事。我深感音樂確如貝多芬所說,“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絕的芬芳,把生活裝飾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