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知青歲月心情日記

知青歲月心情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相信大家都有不少體會吧,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那麼日記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青歲月心情日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知青歲月心情日記

讓時光倒流到1976年初春,對於樅陽中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也是別無選擇的,除極少數學生按政策留城,僅我所在高中畢業班就有400多人分赴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年的月日,讓我銘記。清晨,下樅陽小輪碼頭人山人海,我身揹着棉被包,被人流簇擁着,200多名前往沿江方向的知青在一片鑼鼓聲中登上輪船,岸上是惜別的手臂,船舷上佇立着心潮澎湃的熱血青年。

約莫兩個多時辰,輪船抵達老洲港,我們一行50多名知青下了船。按照既定的分配去向,我和樅陽籍胡博強、安慶籍王華雲、李強國四個知青,由老洲公社王套大隊周書記帶着我們徒步10多裏來到了王套大隊。在大隊部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每人發一頂草帽,草帽邊沿上印着紅字“廣闊天地大有作爲”,這是敬愛的領袖毛主席的話,也是揣在我們心頭的豪言壯語。

我和胡博強分在一個生產隊,住在隊屋裏,一扇木窗正對着隊裏的稻牀,小屋僅能放兩張單人牀,牀是用土磚碼的牀架、牀板是木棍加玉米杆,屋檐下,左邊放着鋤頭鍬等農具,右邊擱着一隻黃泥缸竈,鍋竈旁擺着鍋鏟碗筷,隊裏劃三分地給我倆種菜。從此這小村便多了一縷炊煙。

第一次出工,是磕牛糞,稻牀上鋪滿牛糞疙瘩,隊長說,你倆拿鋤頭把這疙瘩磕碎曬乾,,然後再挑到田裏去。出工一天6分工,我不懂6分工的概念,隊長說,年底看年成好壞才知道工分值呢。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鍛鍊……

我們在田裏勞作,未曾負重的身肢承負着農活的艱辛,耕地、澆水、播種、除草、施肥、打藥,收割。割麥子農活很累人。老農說:麥黃一日,得搶時間收割,不然就炸裂落粒。我們早晨四五點鐘起牀,頂着星星出工。中午,我們飯還沒燒好,隊長就喊動工了,扒幾口半生不熟的飯,就下地。從早到晚割麥挑麥,直到日落星稀,才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小屋。春去秋來,樣樣農活我們都幹,除此,我們還在窯廠挑泥打磚坯、江邊蘆葦洲裏打柴、江灘上支個小棚看臘菜……肩磨破了,手起繭了、皮膚黑黝了,儘管生活艱苦、農活繁重,我堅信這就是再教育,這就是摒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紅心”就得這麼煉。

秋天,我站在田埂上,望着田疇五顏六色:白的棉花,黃的穀子,綠的玉米,紅的'高粱,想到這莊稼也凝有我的滴滴汗水,心裏充滿着感動和慰藉,同時感慨着“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

鄉親們對知青懷有憐惜之情,他們待我們這些“城裏伢”如親人,接納着我們、寬容着我們,我們時常倍受着鄉親樸實厚道的關照,他們讓我們懂得了許多農事、教會了我們許多農活,大伯大媽時常送些菜給我們吃,時常不讓我們做很重的農活。

次年,大隊將上級分配給我們知青的木材計劃買回來,擇一塊地,建起一幢知青公房。我們8名(當年又來了4個知青)知青住在一起。爲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大隊派一老農替我們做飯種菜,從此結束了自炊時的飽一頓、餓一餐的狀況。

1xxx年,我們8個知青終於在對前途的期望與焦慮中,先後通過高考、招工、參軍,離開了農村,結束了知青歲月。

據後來得知,19xx年10月1到月1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國務院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981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勞動部門統一管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工作,解決上山下鄉運動的遺留問題。至時,全國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基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