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幫扶的日誌

幫扶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誌吧,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誌。那麼什麼樣的日誌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幫扶的日誌,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幫扶的日誌

幫扶的日誌1

XXX,家庭人口5人,戶主、妻子、兩個兒子及母親,身體全家健康。兩個兒子在校讀書,大兒子在四川省南充技師學院讀技校,老二讀初中。家有耕地3.08畝,現在有100平方米磚混結構房屋1套。夫妻在家耕種5畝土地,主要種植葡萄、蔬菜。

“我來得剛好是時候嘛,今天大家都在家”。我走進XXX家就高興的先說起來。XXX非常熱情地說,我們也是今天剛好沒有出門。我請求說來個家庭合影照,他們欣然的拿出凳子。在正房照完家庭合影留念後。我問起了家裏生產情況。他們說現在葡萄準備拱棚。一聽到是葡萄,我馬上說可以帶我去田地裏看看,也好向你們學習。他們客氣的說讓你跟我們去地裏,這種不要意思。我說沒得事,我是搞農科的。

來到地頭,整塊地轉了轉,3畝葡萄長勢正常,現在是入冬,枝條已全部剪光。我向他提出了些建議:

一是十二月上旬前就應把棚搭上,按照慣例,每年元謀的十二月中旬起就會有低溫霜凍,即使棚拱上了,到時候遇到霜凍天氣,要曉得預防。

二是棚拱好後,抹藥催芽使用單氰胺要注意安全,一週內不能飲酒。

三是近段時期施肥主要施磷鉀肥,有助於催芽出穗。

XXX家20xx年比較貧窮,致富能力弱,僅靠傳統種養殖維持生計。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隨着鄉上種植葡萄的農戶,也開始嘗試着種植,這兩年光葡萄的年純收入就有得2萬元左右。我鼓勵他家再發展種植1畝葡萄,增加收入。

幫扶的日誌2

不知不覺在於都縣仙下鄉山塅村精準扶貧駐村幫扶已經好幾個月了,從最初接到任務的無所適從,到現在對村情的初步瞭解;從剛進農家,村民客套的.“肖幹部”,到如今見面時他們親切的“小肖”。儘管只是一句稱呼的變化,但感覺扶貧對象已然把我當作了他們的朋友,而我也漸漸融入他們的生活,成了一個有事沒事串串門的親人、朋友、家人……

初到

山塅村位於於都縣仙下鄉的最北邊,這裏羣山環繞,只有一條土路與外界相連,自然資源匱乏,生活飲水困難。爲了改變生活,村裏的年輕人走出大山進城務工,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的所謂“386199”部隊。在調查走訪中,我瞭解到農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有的是因病致貧,揹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有的是因老致貧,勞動能力下降,生活境況窘迫;還有的是因學致貧,對僅靠耕種的農民來說,讀書學費和生活費是他們最大的開銷;還有因愚致貧,個別農戶由於智力障礙或沒有文化而不外出打工導致貧困;個別是因懶致貧,因爲賭博造成家裏一貧如洗。

調研

在導致農民貧困的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還是因病致貧。村民王洪諧今年84歲,兒子三年前因中風癱瘓在牀,一家人爲治病四處求醫,不僅花去了家中積蓄,還欠下了6萬多元的債務,孫子爲了給父親治病,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今年7月,王洪諧的兒子去世了,老人心情非常底落,不願與人說話。

我買了點老人愛吃的水果、點心和一瓶小酒看望他,開始老人還不願說話,只是望着門前的李子樹發呆。我聽說年輕時老人當過村支書,也曾是村裏響噹噹的能人,就與他聊當年帶領大夥修渠鋪路的事,他很快打開了話匣子,聊到開心處還不時地笑出聲,這次暢談讓老人心情好了許多,我也瞭解到他的一些具體困難。回到工作隊後,我們結合他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低保兜底、教育助學兩項幫扶措施,並協助鄉村黨組織一起做工作,幫助他較好地度過難關。

“她家最困難了,丈夫和大兒子都患精神分裂症,小兒子還在校讀書,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一人打零工支撐。”在去貧困戶李鹹軍家的路上,村書記鄒永平介紹說。

“我其實是想養豬、養雞,但是我是真的脫不開身啊。”望着房間眼神迷離、口中喃喃自語的丈夫和兒子,李鹹軍的妻子饒連鳳遺憾地嘆了口氣。

是的,丈夫、兒子都需要人照料,離不開人,產業扶貧不現實,可低保兜底、教育助學只能解決短時間的問題,長遠發展怎麼辦?我擔憂地問道。

“我又不懶,我是想借助這些優惠政策度過兩年,等小兒子初中畢業後,我就去鎮上找點事做,一個月怎麼也有一兩千,再種幾畝地,搞點生產,養些豬雞,而且小兒子畢業後也能掙錢補貼家用,那就好多了。”眼前這個女人的回答讓我震撼和佩服,生活給她這樣的不幸和打擊,她卻始終沒有被壓垮,依然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對策

工作隊入村後,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村情民意調研活動,主要通過聽取彙報、實地查看、入戶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分析了山塅村實際的村情、存在的困難,研究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考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協調落實幫扶項目,比如,協調對原村部進行了搬遷擴建,對山塅村的通組公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協調建設了100畝的天寵養殖基地,主要養殖南美白對蝦、鴨嘴魚、四大家魚、家禽等,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有16戶貧困戶加入了專業合作社。

體會

隨着這幾個月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的開展,我深深地感到一個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才能帶領全村羣衆脫貧致富,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不能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只有變輸血爲造血,拋開“大水漫灌”實施“精準滴灌”,採取“一戶一策”、“一戶一方”,才能拔“窮根”掘“富源”。

同時,也讓我對扶貧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身在基層不是受苦受累而是增長見識和實現價值,扶貧不是走走形式、做做面子,而是要帶着責任心和情感去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老百姓脫貧後帶來的快樂。

幾個月的工作下來,現在工作隊同志都信心滿滿,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定能打贏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