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人生有德的感悟(精選45篇)

人生有德的感悟(精選4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佛堂前駐足。看到門前宣傳欄裏張貼的《佛說人生》中,有這樣一段話:“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來自於真才實學。有德自然香。”我對佛家理論知識缺乏學習研究,但對其言論,尤其是“有德自然香”的觀點深信不疑,它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人生有德的感悟(精選45篇)

這裏所說的德自然是指道德。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着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當。在我們這個講究文明禮儀的國度裏,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重視道德問題。按照現代的解釋,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爲規範。它以善惡評價爲標準,總是揚善抑惡;它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人的品質,依靠人的自覺自律來維持,所以與法律相比有着明顯的不同。

道德觀念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是是非非,總有一個評價的標準。即使是故意踐踏這個標準的人,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爲良心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只是看它在人的行動中佔據着什麼位置。如果始終佔據着支配地位,這個人是講究道德的;如果邪念佔據了主導,則道德觀念也會隨之消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缺德”、“無德”大概就是對道德的評判吧。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總是要與別人或者是人的羣體打交道,離開社會,人就無法生存。人與人相處,除了法律的規定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道德規範問題。道德的核心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也就是在獲取個人利益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他人、整體、單位和社會的利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爲;損人利己,甚至損人而不利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爲。人的道德水準關乎人的品質,也是一個人的標籤之一,直接關係到人的名聲。

道德高尚的人,講究道德修爲的人,自然是德高望重,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敬佩;不講道德的人,自私自利、凡事首先考慮自己的人,靠損害別人而滿足自己慾望的人,是不會得到人們的敬重和欽佩的。這種人在社會中是難以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支持和擁護的,因爲自私自利總是與醜惡骯髒的心理聯繫在一起,爲多數人所不齒。道德不是高不可攀的學問,它就在我們身邊,伴隨着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貫穿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中。官有官德,民有民德。不論爲官還是爲民,做事情總得要有個遵循,這個遵循的底線就是道德。做官者理應清正廉潔,主持公道,勤政爲民;爲民者應該熱心助人,積善行德,多做善舉義舉。這樣長期堅持,就會有一個好的名聲,這個名聲就是人們的公共評價。每一個人都有評判他人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是道德法庭的審判者。

俗話說得好:誰人背後不被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某一件事物,人們用心中的美醜與善惡、高尚與卑鄙、光榮與恥辱的標準進行判斷評論,這就是社會輿論,也是通常所說的“口碑”。就像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不會給人以清香一樣,沒有真才實學,沒有實在的作爲,靠弄虛作假而想沽名釣譽也是不可能的。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爲官者的是非功過,總是要等到離任以後纔會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民心的向背總是在不經意的閒談中得到充分的流露。

人生有德自然香,說出了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也爲我們道德修行提供了座右銘。在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這句佛教用語無疑有着重要的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