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通用5篇)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衡量一堂語文課是不是好課,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有所得,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而要實現以上的目標,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有效,教學目標的設置是否符合實際,課堂組織實施是否科學合理。

一、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教學目標的定位必須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將教學目標簡約化,使學生易學易得易消化。

有效教學有賴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定。它基於三個支點:1、是對學情的準確把握;2、是教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3、是教學目標必須集中、單一。

第一:我們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情感積澱、智力水平的基礎上的,是以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爲出發點的。

有時候,教師或以自己的感知強加於學生,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忽視了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爲提升學生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哪怕是名家名篇,學生也會無動於衷。這種不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的教學,只會使學生迷失自己,喪失閱讀興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學生,都是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從一出生,就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安逸祥和的環境中,不具備面對孤獨的情感體驗。如果找不到共鳴的地方,還會出現教師在臺上激情澎湃,學生卻無動於衷的尷尬局面。我的導入,是在課前充分而親切的溝通交流和情感互動中喚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關注和接近,避開抽象的題目;爲新課文構築背景,以求教材與生活,作者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自然與課文接軌。

第二:對於一篇課文來說,我們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其實就是通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來體現的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我始終認爲“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語文教師決定所謂的“教什麼”的問題,就是他從文本中選擇、定位合適的單元內容的過程,而這有賴於教師對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獨到的理解。

對《孤獨之旅》的核心價值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學生通過閱讀來理解文本爲強化”孤獨之感”而採用的人物細節描寫、父親的側面烘托、環境的多重渲染等手法的運用。

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時間裏,我們不可能涉及一篇課文中所有含有教學價值的信息。通俗的說一堂課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每一節課的目標集中、單一了,學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動性,才能在課堂上有思想,最大限度的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維的深度。這就是我們所說“一課一得”。

二、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必須凸現學生主體意識,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觸摸語言。

考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終極歸宿是看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活躍、思想是否發展。“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是語文課堂的理想境界。它應該是教師“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效確立、和諧共振的結果。

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文本、時事、教師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全班同學躍躍欲試,發言空前熱烈的課未必是好課;全班同學既不舉手也不發言,只是心無旁騖聽講、思考的課也不一定不好。

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定式。一堂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文本、時事、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儘量少說話的課未必是好課,關鍵是看教師是否問的得法,引的到位。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杜小康已經長大時,試着品味了人物的第三句話,就在學生不得要領時,我給予了兩次點撥:

1、杜小康是在什麼時候講這句話的(暴風雨將歇時);

2、他又是在怎樣的狀況下說這樣的話的(疲憊不堪、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使學生頓時豁然開朗。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適當地運用了追問,都能問在學生欲言又止處,問在學生思想阻梗處,起到了較好的深化點撥作用。設問“宜粗”不宜“細”,宜“放”不宜“收”。就是說要能夠從整體上關照到課堂目標的達成,要能引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想,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只是,我覺得粗化設問的同時,不能使問題流於隱晦,這反而會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與我們目標簡化、增強效果的目標相悖。

當然,教師一講到底,學生積極思維的課不一定不好。關鍵是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容器和自己個人表演的道具,不能用花哨的技巧幹擾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思想的空間,使學生無法舒展自己的身心,無法實現與文本的零距離的對話,思想無法突圍。我們應該爲學生創造能親密接觸文本,充分涵詠語言,深入體驗感悟的時機。唯如此,我們教師,即使是一枝蘆葦,那也是一枝會思想的蘆葦;這樣的課堂纔是高效的,纔是學生思想飛揚的場所。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向讀者展示了少年杜小康在放鴨生活中戰勝恐懼和孤獨最終成長起來的歷程,小說命名爲“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又由於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心理和生活,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少年的視角入手,以一首勵志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爲線索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初識孤獨;二、跳讀課文,感悟孤獨;三、比較聯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重新擬題等方式引導學生初識“孤獨”的含義,“板塊二”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體會小說中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和難點(引導學生深挖“在孤獨中成長、堅強”內蘊),“板塊三”則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來關注自我,通過暢談人生感悟來傳遞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的思想。

畢竟初三學生經過初一初二階段的學習已經對小說三要素有了相應瞭解,閱讀小說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積累,所以讓他們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提升(在自讀中圈點勾畫以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聽讀個別段落中進入情境以體會作品意蘊,在對比中聯繫實際談、寫成長的感受)這一要求具有實操性:每個學生只要用心品讀、積極參與,就會學有所獲。另外,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來構建生動的語文教學課堂,通過聽說讀寫綜合訓練手段落實各個教學目標,利用與教案進度相配套的學習卷檢測、鞏固當堂教學效果等策略也促進了這節示範課的順利完成:整個課堂不僅學習熱情高漲、師生互動頻繁,而且教學思路清晰、文化氣息濃郁,對文本的挖掘和對“孤獨”主旨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贏得不少喝彩。

具體到教學中,我首先由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導入,自然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想很快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後,我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從文題入手,逐層拋出重點問題:誰的孤獨之旅?隨着旅途的展開,杜小康看到了哪些景物及他的心理髮生了哪些變化?通過人物心理變化軌跡,我們可看出小康是個怎樣的孩子?本文故事和《醜小鴨》有沒有共同點?帶着這些問題,學生的學習有目的、有重點、有條理,通過自主、合作,學生很快找到相應答案,輕鬆掌握課文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很高。特別是對“孤獨之旅其實就是成長之路、堅強之途”這一主旨的理解,學生的敏捷反應令人驚喜;還有,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自然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同時又不乏德育,也較爲成功。

然而再回憶整個教學流程,我發現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遺憾:導入稍嫌拖沓,差點喧賓奪主;受時間限制,小說中人物形象分析簡單,沒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個別環節包辦代替,直接給了學生的答案。這些瑕疵讓我意識到: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對文本的極爲珍貴的第一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對話,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而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本節課的敗筆也讓我獲益良多。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孤獨之旅》一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體現了以“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

《孤獨之旅》一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體現了以“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樂於探索的興趣,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現在我對這節課從兩大方面反思如下:

一、任務達程度凸顯。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孤獨,是生活給予他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人生考題。小說命名爲“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從整堂課的構思看,以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爲主線來理解分析課文,思路清晰,也很好的體現了語文這一學科的工具性;在三要素中,重點圍繞典型環境中人物的心裏感受展開分析,重點突出,教學效果顯著。

二、課堂生成效果佳。

1、從導入看,仇老師在教學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既明確了課文背景,也瞭解了課文內容;又藉助影視來教學,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愉悅,給學生一個理解課文的途徑,又以此導入新課,走進文本的方式擬定了教學流程:

(1)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2)速讀課文,感悟孤獨。

(3)聯繫自身,暢談孤獨。

2、從指導閱讀看,我們團隊認爲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爲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來達到最理想的閱讀效果。這正對應了《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

因此,我們團隊認爲“板塊一”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小說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學生板演後,教師讓學生讀,教師巧妙的提示,學生便順利的概括出“杜小康和父親在蘆葦蕩放鴨子,經歷風雨後成長。”這一環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讓學生的感知課文,這初步感知課文,爲下面的環節又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常規教學,也教會了學生在以後閱讀小說的方法,並培養了學生篩選信息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板塊二” 通過學生四人一組快速瀏覽課文,學生找關鍵語段來深入研析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感悟孤獨,突破文章的重點。我們團隊認爲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又因爲這是第一課時,仇老師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把重點放在賞析典型環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而情節一帶而過,沒有去追求面面俱到,但以點帶面,也收到同樣的教學效果。這一環節的設置爲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的舞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給予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合作機會。特別是仇老師在這一環中的圖片展示時,配以簡單的三個問句:“呆一天還行,呆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呢?”學生自然有了“受不了”的答案,頃刻之間學生便走進了杜小康的內心。

“板塊三”則是爲學生設置了寫作平臺,通過學生寫幾十個字的短信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從而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也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教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是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積極發言中鍛鍊了自己,同時在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時,學生有了成就感,身心感到了愉悅。

3、從多媒體使用上看,仇老師不喜歡花哨的東西,但只要和文本切合的好的歌曲、影視或圖片,她都要好好利用,比如在本節課用到的蘆葦蕩圖片以及在課前播放的歌曲《重頭再來》,導入新課時插入電影《草房子》相關的視頻,這都有利於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多感官並用去感受文學的美!

三、經過細品與反思,我們團隊也發現了這樣那樣不完美之處:

1、課堂時間安排還不夠充裕。在給學生速讀概括,找關鍵語句方面用的時間較長,學生抒寫自己內心感受後展示的時間較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2、爲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爲此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3、由於疏忽,在設計拓展作業時:如果你是文中的杜小康,想給老師、爸爸、媽媽、同學……寫信,情書孤獨之境時,意外的將爸爸也打進課件裏,如果爸爸、媽媽直接換成親人會更好。

4、仇老師在偶發事件處理上不夠妥當,男生不敢發言,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會沒關係,重在參與,然後再讓男生回答。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團隊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直面自己的失誤,敢於嘗試!”這樣,我們纔會不斷進步。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巧妙的切入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並且將聽、說、讀、寫的訓練自然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同時也不乏德育教育,這是我教學中較爲成功的地方。

然而在教學這張畫紙也有很多敗筆,留下很多遺憾,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簡單,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有些方面包辦代替較多,直接給了學生的答案,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在探究環境描寫對主題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膚淺、不深入、不透徹,忽略了朗讀的訓練,應該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見解,在拓展延伸方面更是一個空白,需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注重這一問題,同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含義,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孤獨之旅》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地成長曆程,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 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

“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以一首感悟“孤獨”的小詩爲導言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理解孤獨。二、品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繫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分擬要點、情景仿寫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孤獨之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板塊二”

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引領學生走進“孤獨”,體驗主人公的孤獨,體會成長的艱辛與疼痛。“板塊三”則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理解“孤獨”。“板塊四”則啓發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且洋溢着淡淡的詩意,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對文本、對孤獨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收穫還不少。

我認爲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本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爲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着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爲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着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我只能將第三板塊的閱讀放置課外,而第二板塊中採取了兩種閱讀方式:精讀和賞讀,使學生對孤獨的感悟落到實處,對文本的理解也比較深入。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步驟過於緊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因爲這一課只計劃用一課時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賞”,尤其是結尾那激動人心的語言描寫,但爲了教學程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這節課還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課堂上創設情景還不夠,也因爲“孤獨”的話題過於嚴肅,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永遠告誡自己:敢於創新,敢於嘗試!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這樣,教學纔會相長。

範例五《孤獨之旅》是一篇小說,對於一個初三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以什麼爲切入點,讓學生把自己的成長同杜小康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呢?界於本文較豐富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於是我從影視入手(找一部描寫少年成長經歷的電影),讓學生從觀影視——寫觀後感——藉助影視感知課文這些步驟,讓學生從感官入手,非常自然溶入課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