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爲父王向叔叔復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1] 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着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內容簡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爲自己復仇。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鬥。決鬥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爲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託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創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曆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轉折。

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持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專制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爲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的鬥爭,象徵着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通過這一斗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爲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邪惡勢力的罪惡行徑。[4]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爲所欲爲”,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面對這樣一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哈姆雷特》經典臺詞

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世上本無所謂好和壞,思想使然。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我們常裝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誠的舉動,卻用糖衣來包裹惡魔的本性。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爲生,因爲被騙的人已經成爲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凡事需多聽但少言;(Give ever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

聆聽他人之意見,但保留自己之判斷。(Take each man's censure, but reserve thy judgment.)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當悲傷來臨的時候,不是單個來的,而是成羣結隊的。(When sorrows come, they come not single spies, - but in battalions.)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我可殘酷,但不可無良心;(Let me be cruel, not unnatural;)

我可用語言的利劍來刺戳她,但決不用真刃。(I will speak daggers to her, but use none.)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少量的邪惡足以抵銷全部高貴的品質,害得人聲名狼藉。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一切事情都不能永遠保持良好,因爲過度的善反會摧毀它的本身,正像一個人因充血而死去一樣。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因爲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