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不修邊幅的典故

不修邊幅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邊幅: 布帛的邊緣,比喻儀容、衣着。源自《後漢書·馬援傳》:“賓客皆樂留,援曉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俑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辭歸。”

不修邊幅的典故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王莽末年,四方兵起,王莽的弟弟王林推薦馬援爲新成太尹,王莽失敗後,馬援跟隨哥哥馬員一同躲避到了涼州。光武帝即位後,馬員到洛陽做了官,馬援則仍留在涼州。他深爲大將軍隗囂器重。當時,公孫述在蜀稱帝,隗囂派馬援到蜀去探視虛實。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原來關係不錯。可這次見面,公孫述視馬援爲新客人,用天子的儀仗,警戒清道,彎腰曲身進入歡迎的'場所,馬援心裏很不高興。後來公孫述要授給馬援封侯大將軍的職位。馬援手下的人都樂意留下,但馬援本人不同意,對大家說:“現在天下未定,公孫述不誠心招賢納士,共圖成敗大業,反修飾邊幅,裝弄得像個假偶人。這種人怎麼能留得住天下名士呢?”隨後馬援返歸,最後投歸光武帝劉秀。

“不修邊幅”即由“反修飾邊幅”轉化而來,現用來形容人不注意衣着外表;亦指不拘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