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令人髮指”的典故

“令人髮指”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典出《史記·刺客列傳》: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羽聲慷慨,士皆睼目,發盡上指冠。

“令人髮指”的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要統一全中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步一步地消滅其餘六國。當秦國大兵開到燕國的西部邊境易水河邊的時候,燕太子丹非常緊張。於是,他找了一個叫荊軻的勇士,讓他到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即後來的'秦始皇)。

太子丹假裝把燕國督亢這個地方獻給秦國,讓荊軻去送地圖,並把一把匕首藏在圖卷裏,好讓荊軻見機行事,刺殺秦王。

這一切都準備好以後,荊軻帶着一個隨員前往秦國。太子丹和荊軻都明白,這次去秦國可能凶多吉少,說不定會送命。於是太子丹帶了一批官員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把荊軻送到易水河邊。臨別時,荊軻悲切地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送行的人們見荊軻唱得如此激昂、悲切,一個個都睜大眼睛,連頭髮都直豎了起來。

“令人髮指”這句成語中的“令”是使的意思,“髮指”就是頭髮直豎起來。後人用這個典故比喻憤怒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