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堅壁清野的成語典故

堅壁清野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堅壁清野的成語典故1

堅壁清野的成語典故

堅壁清野是戰時對付入侵之敵的一種策略,堅守據點,轉移周圍的人口、牲畜、財物、糧食,毀掉戰地附近的房屋、樹木,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無東西可搶。

三國志·荀或傳》有這樣一個故事。

曹操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東漢末年,軍閥豪強,紛紛割據,曹操實力本來不大,在打了幾個勝仗之後,特別是在山東兗州一帶打敗了呂布之後,威勢大增C

靠近兗州的徐州,地位險要,物產豐富,曹操想佔領這個地方。但是,由於徐州守將陶謙很得人心,不易取勝,曾經打過一次,沒有得捏。後來聞知陶謙已死,曹操便想立刻前去攻打。曹操的謀士荀或勸阻道:“我們在兗州這裏,立足未穩,呂布一定會乘虛而入,兗州勢必失守。徐州萬一又攻不下,我們到哪裏去呢?”

荀或還說:“現在陶謙雖死,但是因爲我們已打過他一次,他的部將必定提高警惕,隨時防備我們襲擊。他們一定會用‘堅壁清野’的辦法來對付我們。如果攻又攻不下,田裏的糧食也收不到,那處境就要十分危險!”

曹操聽了荀或的分析,認爲很有道理,就不去打徐州了。

《晉書·石勒載記》也有一段故事。

晉朝時,北方十六個少數民族之一的後趙,頗有勢力。皇帝石勒,曾親自率領兵馬,南下與晉軍作戰,現在的.河北、河南、山東和江蘇、安敢一帶,幾乎都被佔領。晉軍不敢對抗,節節敗退。在壽春這個地方,晉軍採取“堅壁清野”,使敵人找不到吃的東西,大鬧饑荒,石勒這才無法繼續進軍,不得不後撤。

堅壁清野的成語典故2

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衆未戰而自因耳。

釋義:“堅壁”,堅守壁壘,加強防禦工事;“清野”,將四野居民、物資全部轉移、收藏,使敵人一無所獲,立不住腳。堅壁清野,指一種困死、餓死敵人的作戰方法。

故事: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中義軍後佔據兗州地區,繼又揮師東進,準備奪取徐州。但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割據勢力呂布,襲破兗州大部分地方,並佔領要地催陽。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催陽的呂布發動反攻。呂布十分兇悍,雙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時無法取勝。不久,徐州守將陶謙病死,把徐州讓給了劉備。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爲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來消滅呂布。曹操的謀士荀或,勸諒曹操切勿急於進兵徐州,以免呂布乘虛而入。他說:“眼下正值麥收季節,據報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麥子,運進城去,這表明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盡麥子,對方必然還要加固防禦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轉移糧草、物資。這樣軍隊開到那裏,勢必無法立足;對方用‘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我們,到那時,攻不能克,掠無所得,不出十個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