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古代人的數學介紹

關於古代人的數學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古時候中國人做乘法,有一種類似於豎式的方便算法,叫做“鋪地錦”。

關於古代人的數學介紹

在中國古典文學長篇小說《鏡花緣》第79回裏,就有一段利用“鋪地錦”求圓周長的故事。

在小說中,有幾位小姐妹聚在一起談論數學。其中一位名叫青鈿的,指着面前的圓桌,問道:“請教姐姐,這桌周圍幾尺?”

被問的人叫做米蘭芬,她向身邊的寶雲要過一把尺來,量出圓桌面的直徑,是三尺二寸。然後取筆畫了一個“鋪地錦”,畫完後,回答說:“此桌周圍一丈零零四分八。”(1米=3尺,1丈=10尺,1尺=10寸)

在圖1裏,左邊是《鏡花緣》書中畫出的“鋪地錦”,右邊是我們把它改寫成現代記號以後,得到的乘法豎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鋪地錦”是在一個大的長方形裏面,畫了些縱橫格子線,還畫了連結方格對角的斜線,形狀有點兒像鋪在房間裏的地毯,所以形象地叫做“鋪地錦”。

通過將圖中左邊的“鋪地錦”和右邊的'乘法豎式對照,可以看出,雖然它們一個是中裝,一個是西裝,形式不同,實際內容卻幾乎完全一致。

豎式中的被乘數和乘數,在“鋪地錦”圖裏,分別寫在大長方形邊框的右邊和上邊。大長方形的4條邊中,右邊的和上面的兩條,相當於乘法豎式裏的第一道橫線。

在豎式裏,撇開小數點不管,用乘數的各位數字2和3分別去乘被乘數314,得到的628和942,各寫一行,行自爲戰。所得的各行,順次向左錯開一位,然後上下對齊相加。

在“鋪地錦”圖中,大長方形裏面豎的兩排格子,自上而下,順次寫着用乘數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數的每一位,得到的6、2、8和9、3、12,這些位與位的乘積,每個各佔一格,格自爲戰。所得的這些格子,縱橫對齊排列,沿對角斜線錯位相加。

在豎式的第二道橫線上面畫了3個小圓圈,這是在運算過程中,進位時做的記號。這些小圓圈記號在“鋪地錦”裏也有反映,表現爲左邊豎排3格斜線上面的3個“一”。

豎式裏的最後得數10.048,在“鋪地錦”圖裏,是在大長方形邊框的左邊和下面,從左上往下,再往右,連起來讀。大長方形的左面一條邊和下面一條邊,相當於豎式的第二條橫線。

畫完了“鋪地錦”圖,相當於寫完了乘法豎式。所以,《鏡花緣》裏的米蘭芬畫完“鋪地錦”後,就能說出圓桌的周長是1丈零 4分 8釐(≈3.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