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魏徵是哪個朝代的

魏徵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今河北館陶人。少孤貧,曾出家爲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爲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祕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魏徵是哪個朝代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魏徵是哪個朝代的

魏徵是哪個朝代的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代時期,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後經歷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爲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爲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病逝後,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人物生平

魏徵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爲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爲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爲之折服。爲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進諫200多次,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爲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着清靜無爲、“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

魏徵的幾個小故事

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爲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爲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爲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爲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爲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裏。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裏。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纔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夫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