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烏鳥私情的典故

烏鳥私情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烏鳥私情的典故: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

烏鳥私情的典故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後纔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後,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捨不得離開祖母,於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裏情況,說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說烏鴉都知道餵養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准許我奉養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爲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成長心語】

孔子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在於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愛。“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語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是一個人爲人處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其實,孝敬父母,不需要作出多偉大的事業。每天早晨,讓我們用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親熱的動作,或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就可以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愛與孝心。最重要的是,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他們觸手可及的`地方,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父母的愛。

  歷史典故

【炎黃子孫】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爲“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爲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爲華夏族的祖先,因爲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爲“炎黃子孫”。

【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爲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說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爲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範。

【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之交。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爲齊桓公後,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後管仲在齊國爲相掌政,助齊桓公成爲霸主。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後獻公妃子驪姬爲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贏並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楚王問鼎】《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在縱橫家蘇秦的遊說主張下,齊、楚、燕、朝、趙、魏六國結成聯盟,“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則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用“連橫”瓦解聯盟,爲泰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車同軌、書同文】秦王贏政先後滅掉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爲抵禦匈奴,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大興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