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龍伯釣鰲的成語典故

龍伯釣鰲的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典源出處《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里。……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 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 (zan) 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羣仙聖之居,乃命禺強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爲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沉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

龍伯釣鰲的成語典故

釋義用法傳說龍伯國的人非常高大,他去到東海,一下子把負戴五仙山的巨鰲釣走了六個,使得仙山流離失所。後以此典表現氣概非凡,抱負宏大; 或用以形容海上景物。

用典形式

【巨鰲】 唐·李白:“巨鰲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清·黃景仁:“道巨鰲釣去,海欲西流。正擬乘風歸也,奈三山,破碎難留。”

【六鰲】 唐 ·李白:“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宋 ·王珪:“雙鳳雲中扶輦下,六鰲海上駕峯來。”金 ·元好問:“六鰲只解翻溟渤,不駕東南日觀來。”

【靈鰲】 三國 ·曹植:“靈鰲戴方丈,神嶽儼嵯峨。”

【釣鰲】 唐·王貞白:“悔與神仙別,思歸夢釣鰲。”宋·蘇軾:“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鰲。”

【鰲釣】 唐 ·元稹:“鰲釣氣方壯,鶻拳心頗尊。”

【天涯釣】 唐·杜甫:“卻倚天涯 釣,猶能掣巨鰲。”

【巨鰲釣】 唐·高適:“巨鰲不可釣,高浪何崔嵬。”金 ·元好問:“巨鰲有餌雖堪釣,怒虎無情可重編。”

【龍伯釣】 清·沈曾植:“昨夢偶垂龍伯釣,後書終復雁門踦。”

【龍伯鉤】 明 ·陳子龍:“六鰲已吞龍伯鉤,九閨空守開明獸。”

【連六鰲】 宋·蘇軾:“偶然連六鰲,便謂此手妙。”

【釣連鰲】 宋·張元幹:“縱有垂天翼,何用釣連鰲。”

【三島釣鰲】 清·丘逢甲:“挾策九夷嬉鳳去,攜竿三島釣鰲來。”

【龍伯釣鰲】 唐·杜甫:“蒼水使者捫赤絛,龍伯國人罷釣鰲。”清·丘逢甲:“龍伯釣鰲後,三山今無存。”

【一釣十五鰲】 清·黃遵憲:“忽然大陸出平地,一釣手得十五鰲。”

【長竿釣巨鰲】 清·陳夢雷:“東南戰氣何年息,我欲長竿釣巨鰲。”

【金鰲背尚浮】 清·曹貞吉:“搖搖坤軸渾難定,曾否金鰲背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