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未雨綢繆的文學典故是什麼

未雨綢繆的文學典故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典出《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這幾句詩歌的的意思是:我趁着天未陰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將窗扇門戶縛緊。現在你們樹下的人,還有誰敢將我欺凌?

未雨綢繆的文學典故是什麼

詩中指鳥類趁天氣未變趕快搭窩。“未雨綢繆”就是從《豳風·鴟鴞》中演化而來,本意是趁天還沒有下雨,趕緊把門窗綁牢,防備暴風雨的'到來。據說這首詩是周公所作,目的就是提醒周成王提前做好準備,防止叛亂的發生。後來就借指事先做好準備。

清朝的《官場維新記》中用到:“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中途潰散,就是臨陣脫逃,這不關我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典出《詩經·豳風·鴟鴞》: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這幾句的意思是:我的翅羽稀落,我的尾羽枯槁;我的巢兒垂危,正在風雨中飄搖。我只能驚恐地哀號!

“漂搖”也寫作“飄搖”,詩中的意思是在風雨中搖搖晃晃,飄蕩不定。後來人們就用“風雨飄搖”來比喻時局動盪不穩。

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用到:“那是雖有也先之患,經過土木之變,但國家的根本依然強固,全不似如今這樣風雨飄搖。”

《詩經》的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爲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兩種說法。

王官采詩:《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采詩官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瞭解民情,疏導民意。這種說法大致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