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著名筆筒推薦

古代著名筆筒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竹雕山水人物筆筒

古代著名筆筒推薦

竹雕山水人物筆筒,清,高12.2cm,筒徑6.2cm。

筆筒圓體,三矮足。器表淺浮雕山水人物:雲氣繚繞之間,現出山岩高峻,崖岸平曠,溪水潺潺,松竹掩映。有柴扉半掩,門側岸邊,一老者與一小童遙望天際,但見層巒之外有白鶴悠然唳鳴。畫面清新,如一幅描繪山居生活的淡墨小品。其刀法圓熟老練。空白處有陰刻行書題銘:“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及“梅鄰制”款識。

竹雕荷花香筒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徑5.1cm。

器圓筒式,上下緣鑲牛角,並有花梨木頂託。下端頂託有凸榫,與器身插接,上端頂託以蠟粘接。香筒滿雕荷花,於方寸間經營安排,煞費苦心。花與葉的層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亂,顯示出高妙的匠意。踞於荷葉上的小小河蟹成爲構圖的點睛之筆,刻劃生動細膩,增添了畫面的趣味。筒身雕鏤多至六重,與陰刻相配合,刀法圓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風格。此香筒的製作精益求精,卻不流於瑣碎賣弄,實爲難能可貴。

王易竹雕滾馬圖筆筒

竹雕滾馬圖筆筒,清,王易制,高13.9cm,口徑10.1cm,底徑10cm。

筆筒圓形,有三矮足。外壁減地浮雕一馬翻滾仰臥,奮鬣昂首,前足左曲,後足蹈空。旁立一騎士,意態從容。一動一靜,增強了畫面的戲劇化效果。筆筒另一面陰刻行書“生桃林之野,出頗黎之谷”10字,並行書題款:“嘉定王易撫趙鬆雪本,作於墨香小築之南窗,時年七十有六。”

此滾馬圖題材筆筒並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吳之璠亦有滾馬圖筆筒傳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兩相比較,構圖頗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吳氏之“薄地陽文”。而人物、駿馬的神態刻劃,吳作均更勝一籌。然而,此筆筒將浮雕與陽刻結合,增加了器表的變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傳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爲優秀之作。

竹雕松樹形筆筒

竹雕松樹形筆筒,高14.6cm,口徑15.5cm,底徑14cm。

筆筒截取近根處竹肉肥厚的老幹,雕作松樹形。陽刻的雲朵紋佈滿器身,藉以表現樹皮的肌理。一側有枝杈穿插虯結,松針茂盛,重重疊疊,如雲如蓋。另一側樹皮開裂剝落,露出癭瘤罅隙。小枝均傾倒欹側,如經風雨。

筆筒不同側面的不同構圖形成繁簡、動靜的對比,顯示出張弛有度的節奏感。一段普通的竹節經匠心構思與雕鑿表現出如此複雜而出人意表的.變化來,的確是非高手而不能爲的。

竹雕飛熊

竹雕飛熊,高18.5cm,底徑11-9cm。

飛熊竹根制,扭身轉首,雙目圓睜,鼻形似如意,耳垂張,肩有雙翅,背部長毛下披,雙爪平舉微上擡,似欲前撲,腹爲蛇腹般寬條帶狀,脊柱突出,尾粗壯遒勁。

此件作品爲立體圓雕技法制作,刻工渾厚圓潤,造型威嚴壯健,反映了我國民間對神勇力量的崇拜,爲研究明代圓雕竹刻工藝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件飛熊於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竹雕蟠鬆杯

竹雕蟠鬆杯,明,高9cm,口徑10.7-10cm,足徑8-6.5cm。

杯爲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鬆老幹,枝幹盤纏。紋飾疏密有致,層次清晰。

酒具中以竹爲器者多見於明清時期。明代中晚期,盛產竹子的江南地區出現了一批竹藝高手並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竹刻藝術達到高峯。此時的竹藝製品形制豐富,其中最常見的有酒杯、筆筒、臂擱等。此杯雕工精湛細膩,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藝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