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對課文登山的鑑賞大綱

對課文登山的鑑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說教材

對課文登山的鑑賞

《登山》是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記述列寧隱居在普羅寧,有一天,爲了看日出主動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下山時,爲了鍛鍊意志,他仍舊走那條小路的經過,讚揚了列寧同志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本文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是:這篇課文記述列寧和巴果茨基一天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兩個起因、經過、結果,這點是不同於同學常見的寫事文章,需要滲透,爲抓課文的主要內容做好鋪墊。第二是:課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寧的幾次對話,將兩次登山有機地串成了一條線。第一次登山通過人物的對話,突出了列寧主動選擇走險路的過程。第二次登山時則通過人物的對話,不只突出了與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處,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文路清晰,層層深入,充沛反映了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課文,瞭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品質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同學用不同方法練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一是根據這篇課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來決定的。課文通過記述列寧兩次走那條險路的經過,讚揚列寧自找苦吃,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列寧的這一精神從他決定走險路時就充沛體現出來了,而決不只是表示在下山時。雖然第一次走險路有爲了看日出的原因,但經過鑽研教材,深入分析,聯繫全文來看,列寧選擇走這條險路,已經充沛體現出這位革命領袖的勇氣和魄力,說明了列寧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鍊意志。這是應該掌握的基調。

教學目標二是根據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決定的。“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人教社八冊教材中的閱讀重點訓練項目之一。是協助同學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心思想,進行概括能力訓練的課例。《登山》作爲這一訓練項目的第二課,起着鞏固、強化訓練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導同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充沛利用所學方法進行訓練,對同學進行發明性思維的訓練。

教學目標三是根據課後“考慮·練習”5題制定的。這篇課文人物對話較多,因此,可以訓練同學分角色朗讀,對文中的重點段落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促進同學在讀中加深理解,在讀中表達情感。

教學的重難點是:

重點:同目標一、二。

難點:引導同學體會出列寧第一次登山不光爲了看日出,而是在鍛鍊意志。

課前準備:

師:投影片;有關列寧的資料。

生:閱讀有關列寧同志的文章,瞭解時代背景。

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明學習目標。

請同學讀課題,啓發同學結合登山對起因、經過、結果提出問題:爲什麼登山?怎樣登山?登山的結果如何?教師明確學習目標:瞭解了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就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列寧到底爲什麼登山呢?這是我們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通過這樣質疑,想達到三個目的:1.弄清了這幾個問題,也就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爲抓主要內容作了鋪墊,將文路、教路和學路結合起來。2.從同學質疑入手,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同學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同學學習課文、探究中心的興趣,有利於促主體性發展。3.將寫事文章的一般規律與具體課文相結合來質疑,既防止了同學隨意性,起到了導疑的作用,又能圍繞重點,頗有味道。)

二、瞭解列寧第一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主動鍛鍊意志的品質。這一過程可分三局部進行。

(一)抓住“就走”,瞭解列寧是主動選擇走險路的。

請同學帶着問題(質疑提出的)讀第二段,初步感知這段的主要內容,在交流自學情況後,教師讓同學找到描寫路險的句子,通過“路寬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和“路寬只能容一隻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的比較,再利用書上插圖的直觀效果,引導同學體會出這條近路太窄太險。並假設假如你面對這樣的險路會怎麼樣呢?(害怕、不走、返回)可列寧是怎麼決定的呢?同學讀書找出後啓發同學再次比較:“我們走那條小路吧。”和“我們就走那條小路吧!”在語氣上什麼不同?從而體會出列寧選擇走這條險路的決心大,態度堅決。

(二)抓住“您能過去嗎?”,體會列寧的勇敢。

教師提出問題:當巴果茨基對列寧說:“您不能從這兒過”時,列寧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呢?帶着問題讀11至15自然段。自學交流後,啓發同學考慮:列寧爲什麼反問巴果茨基呢?他的問話中含着什麼意思呢?並進行填空練習“您能過去嗎?您____,我____。”(您能走過去,我就能走過去。您不怕危險,我也不怕危險。……)同學進一步體會出列寧是那麼勇敢,那麼充溢自信。

在同學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3至13自然段,指導同學讀出列寧(問路時)着急—(選路時)堅決、自信的語氣變化。

(三)抓住“向前走”,體會列寧堅強的意志和勇於戰勝艱險的勇氣。

引導同學讀書考慮: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後面走,他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他害怕了嗎?巴果茨基讓他“往回走”,他聽了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同學找到課文的第17自然段。教師抓住“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讓同學展開想象:此時列寧會想些什麼?抓住“向前走”引導同學考慮:怎樣走?說明了什麼?從而體會到列寧沒有被危險嚇倒,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險路,表示了列寧迎難而上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

這時,通過師生合作朗讀15至17自然段,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同時抒發同學對列寧勇敢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的讚美之情。

教師啓發同學體會列寧走過了險路,登上了山頂,看到了日出壯麗景色的心情,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18自然段。

三、通過學習列寧第二次登山的經過,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一)抓住“仍舊走”,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從哪看出列寧他們走了兩次這條險路呢?”引導同學對“仍舊”加以理解,再次體會列寧主動找苦吃。請同學邊讀第三段邊找出第二次登山與第一次有哪些不同?並看圖想象,下山時,列寧會遇到哪些困難?他是怎麼克服的?從此事,你對列寧有什麼新的認識呢?

(二)抓住“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體會列寧自覺鍛鍊意志的精神。

爲什麼回來時不必走這條險路,列寧仍舊走呢?列寧是怎麼解釋的呢?教師由此問題導入理解中心段的學習。讓同學邊讀邊想:每句話是什麼意思?再考慮:“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什麼意思?啓發同學聯繫全文說說列寧是怎樣“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地鍛鍊意志的?(同學自選板書中的內容,自選句式來說。)從而體會到列寧不愧是一位革命領袖,他自找苦吃,以苦爲樂,自覺地鍛鍊意志。並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

四、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學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

練習抓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項目,爲了培養同學的概括能力,促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一)精心設計歸納段意的訓練。

歸納段意不是這節課的重點,卻是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因此,設計了三種訓練形式來歸納段意,目的是用歸納段意進一步突破難點,抓住重點,爲抓主要內容鋪路搭橋。

課文共分三段。學習第一段,請同學邊讀邊想:這段話主要寫了什麼?同學獨立概括段意。

學習課文第二段時,開始引導同學圍繞着“爲什麼登山?怎麼登山?結果如何?”自學,初步感知主要內容。最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出示投影,讓同學通過比較選擇段意。

第二段段意:列寧爲了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了山頂。()

第二段段意:列寧爲了看日出,主動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了山頂。()

第三段段意是在同學讀懂內容,體會中心後,採用填空練習概括的。

第三段段意:下山時,()爲了鍛鍊意志,列寧()仍舊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二)精心設計抓主要內容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