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推薦】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推薦】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檐”、“飾”等五個生字。會寫“棚”“飾”“冠”等十四個生字。正確讀寫“裝飾”“和諧”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4.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5.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

課前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課文插圖的掛圖及投影片。

3.蒐集有關農村生活的資料。

問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你去過鄉下嗎?說說你對鄉下的瞭解。

我們基本生活在城市裏,還是挺喜歡鄉下的生活的。作家陳醉雲用非常細膩、優美的筆觸爲我們具體的描述了鄉下人家的生活,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1課,一起走進鄉村生活,一起感受鄉下生活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同桌互讀,交流新字生詞的讀音。

三、再通讀課文,找找中心句,談談鄉下人家給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你是怎樣理解“獨特”和“迷人”的?

小結:鄉下人家,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季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這樣嗎?同學們,我們趕快來讀一讀課文,從作者的語言描述中去發現鄉下人家“迷人”、“獨特”的美吧。

四、練習書寫,鞏固生字詞。

五、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出示生字詞,指名讀。

二、品讀課文,想象畫面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鄉村生活是多麼淳樸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將你最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讓我們一同來感受美、品味美。

三、組內品讀,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導朗讀。a.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擬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覺生動、自然)

b.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對比的手法使人感覺別緻生動、親切可愛)

c.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羣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着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體現了寧靜、和諧的農家生活畫面)

四、默讀課文,對照插圖,想想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小組交流: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隨學生回答,出示圖片)(出示畫面)瓜藤滿架、花紅竹綠、雨後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細細品讀課文,找出你喜歡的風景,劃出有關的段落,美美地的讀一讀。(指導朗讀)

句式訓練:出示句式:鄉下人家,不論 ,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請用上這個句式來說說你現在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小結就是這樣的鄉下人家,門前花果香,屋後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生齊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五、拓展練習:

除了課文中描繪到的畫面,你能結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來描繪一道獨特、迷人的鄉村風景嗎? 出示句式“鄉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交流:鄉下生活留給你什麼感受?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邊讀邊想畫面。

仔細讀一讀你喜歡的部分,並把它們背誦下來。

六、閱讀鏈接

1.自由朗讀《在天晴了的時候》。

2.想一想作者描寫了哪幾種景物,是怎樣描寫的,說說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並試着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七、佈置綜合實踐活動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

1、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收穫,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2、比較句子,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3、積累農業氣象諺語。

4、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展示事例,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或講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課。

20xx多年前埃及人邁克雷在尼羅河邊散步時,踢到了幹烏龜殼,從中受到啓發,

發明了木製四弦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課件出示烏龜殼、小提琴、播放小提琴優美的旋律)

(音樂轉換爲沉重的曲調,教師語氣沉重地講述)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只有袋鼠、鴕鳥等少數動物種類。1859年英國移民帶去20多

只家兔到達澳大利亞。那裏沒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動物,兔子沒有天敵,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時間,就多得擠滿了牧場草地。到了19世紀末,兔子經過的地方,牧草、麥苗蕩然無存,彷彿颳了一場龍捲風,或像洪水剛剛衝過一樣,豐美的草場變成了荒漠,確確實實發生了一場兔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兔子的逞兇束手無策。後來,科學家找到一種針對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過蚊子傳播給兔子,大批兔子接連死去,這樣澳大利亞的農業和畜牧業才得以恢復。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自然界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植物之間都是協調統一的關係,哪個環節上發生失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人類帶來災害。

二、自主選擇,分組交流

自主選擇交流的內容從下列方面任選一項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發現;蒐集到的相關資料;自己的發明設想;自己嘗試實驗或設計發明的情況

自主選擇交流的夥伴交流內容相同的組成一個或若干個小組。

自主推薦在全班彙報的代表教師適當引導激勵上臺少的同學,善於發現突出典型並積極向組員推薦。

三、全班彙報,互動交流

1.各小組推薦的代表向全班彙報,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說話清楚、大方、語言順暢連貫,通過過渡評點和重點引導學生評議兩三名同學來激勵學生;聽的同學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聽的過程中或聽完之後舉手向彙報的人請教,形成臺上臺下的互動交流,學生不能解答的教師可做解答或引導課外去查閱資料、實踐探究。

2.評選最佳創意獎查閱資料能手超越自我獎等,進行精神獎勵:全班鼓掌、打節奏爲獲獎同學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說,強化提高

請向獲獎的同學或你認爲最出色的同學學習,重新組織自己的語言,再同桌兩人一組,一人講,對方聽一聽、問一問、誇一誇。教師巡迴指導。

第二課時 習 作

一、自主彙報,確定習作內容

1.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彙報本次習作想寫什麼。

2.小結:本次習作,是寫自己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發現,或者活動經過,或者心得體會。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話可說就寫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錄資料。

二、自主習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相互修改,完善習作初稿

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可以當堂點評一、二篇習作,還可以把巡視中發現的語句、標點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講一講,引導學生修改。

四、謄寫作文底稿。

第三課時 習作評講

一、個性展示臺

1.教師發下習作本,學生閱讀批語和自己的.習作。

2.學生自主上臺展示本次習作中的亮點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寫得好的句子、段落。

詞語:上臺在黑板上寫。

句子、段落、篇章:上臺宣讀,自己談談向大家宣讀的理由,適當引導評議。對於有特色的習作,教師可推薦發表或參賽。

二、教師做小結

1.教師從優劣得失等方面小結本次習作的情況。

2.提出有共性的問題(如語句、層次、標點等)引導全班評議集體修改。

三、個人再修改

各人放聲朗讀自己的習作,用修改符號再次修改明顯錯誤或有毛病的地方,錯別字詞訂正寫在習作眉批空處,每個寫三遍。

對習作不合格的同學,教師指導重新寫作或當面指導修改完善。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現

1.讀一讀,自己悟一悟。

2.說一說,讀一讀,分組感悟。

第一組:終於說明了科學家揭開蝙蝠探路的祕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覆試驗的結果。

第二組:根本強調了如果不是我們自作聰明,這些海龜是完全不會受到傷害的。

第三組:居然進一步強調了這的確是令人難以相信。

在朗讀時,注意這三個詞語語氣稍重一點兒。

3.小結:這三組句子,每組裏的兩個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組裏的第二個句子表達的語義更重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與說話時,要注意這樣的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4.舉一舉例子: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一組例句來嗎?

二、日積月累

1.自由讀,想一想意思。

2.自主說,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理解的氣象諺語,教師適當點撥。

3.多種形式積累:自主背、相互背、齊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還知道哪些氣象諺語?注意引導學生背一背當地常說的氣象諺語。

三、佈置思考作業

你想做的展示臺內容。

第五課時 展 示 臺

一、課前準備

1. 討論,確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個人或分組確定一種或兩、三種展示方式,如:

a)主辦認識大自然手抄或黑板報。

b)仿生學課外讀物介紹會或建立仿生學圖書借閱角。

c)仿生學發明創意賽。(可結合口語交際、習作進行)

d)大自然的啓示圖片展。

e)佈置小發明、小製作實物展臺。

f)大自然的啓示綜合性學習收穫優秀習作欄目。

2. 行動,籌備展示活動。

籌備時,時間上可有一定的彈性,要充分發揮各小組小組長的作用。

二、展示評比

學生在一定範圍內展示籌備的成果,評比小小發明家課外資料蒐集能手辦報大王採訪能手等,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運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收穫,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2、比較句子,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3、積累農業氣象諺語。

4、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有關“大自然的啓示”綜合性學習的圖文資料、小發明、小創意等。

2、教師準備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啓示有所發現與發明事例的資料或課件。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展示事例,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或講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課。

20xx多年前埃及人邁克雷在尼羅河邊散步時,踢到了幹烏龜殼,從中受到啓發,發明了木製四弦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課件出示烏龜殼、小提琴,播放小提琴優美的旋律)

(音樂轉換爲沉重的曲調,教師語氣沉重地講述)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只有袋鼠、駝鳥等少數動物種類。1859年英國移民帶去20多隻家兔到達澳大利亞。那裏沒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動物,兔子沒有天敵,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時間,就多得擠滿了牧場草地。到了19世紀末,兔子經過的地方,牧草、麥苗蕩然無存,彷彿颳了一場龍捲風,或像洪水剛剛衝過一樣,豐美的草場變成了荒漠,確確實實發生了一場“兔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兔子的逞兇束手無策。後來,科學家找到一種針對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過蚊子傳播給兔子,大批兔子接連死去,這樣澳大利亞的農業和畜牧業才得以恢復。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自然界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植物之間都是協調統一的關係,哪個環節上發生失調,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人類帶來災害。

二、自主選擇,分組交流

自主選擇交流的內容──從下列方面任選一項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發現;蒐集到的相關資料;自己的發明設想;自己嘗試實驗或設計發明的情況。

自主選擇交流的夥伴──交流內容相同的組成一個或若干個小組。

自主推薦在全班彙報的代表──教師適當引導激勵上臺少的同學,善於發現突出典型並積極向組員推薦。

三、全班彙報,互動交流

1、各小組推薦的代表向全班彙報,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說話清楚、大方、語言順暢連貫,通過過渡語評點和重點引導學生評議兩三名同學來激勵學生;聽的同學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聽的過程中或聽完之後舉手向彙報的人請教,形成臺上臺下的互動交流,學生不能解答的教師可做解答或引導課外去查閱資料、實踐探究。

2、評選“最佳創意獎”“查閱資料能手”“超越自我獎”等,進行精神獎勵:全班鼓掌、打節奏爲獲獎同學唱一支歌曲。

四、同桌互說,強化提高

請向獲獎的同學或你認爲最出色的同學學習,重新組織自己的語言,再同桌兩人一組,一人講,對方聽一聽、問一問、誇一誇。教師巡迴指導。

第二課時

習作

一、自主彙報,確定習作內容

1、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彙報本次習作想寫什麼。

2、小結:

本次習作,是寫自己在綜合性學習中的發現,或者活動經過,或者心得體會。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話可說就寫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錄資料。

三、自主習作,教師巡迴指導

四、相互修改,完善習作初稿

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可以當堂點評一、二篇習作,還可以把巡視中發現的語句、標點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講一講,引導學生修改。

第三課時

習作評講

一、個性展示臺

1、教師發下習作本,學生閱讀批語和自己的習作。

2、學生自主上臺展示本次習作中的“亮點”──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寫得好的句子、段落。

詞語:上臺在黑板上寫。

句子、段落、篇章:上臺宣讀,自己談談向大家宣讀的理由,適當引導評議。對於有特色的習作,教師可推薦發表或參賽。

二、教師做小結

1、教師從優劣得失等方面小結本次習作的'情況。

2、提出有共性的問題(如語句、層次、標點等)引導全班評議集體修改。

三、個人再修改

各人放聲朗讀自己的習作,用修改符號再次修改明顯錯誤或有毛病的地方,錯別字詞訂正寫在習作“眉批”空處,每個寫三遍。

對習作不合格的同學,教師指導重新寫作或當面指導修改完善。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現

1、讀一讀,自己悟一悟。

2、說一說,讀一讀,分組感悟。

第一組:“終於”說明了科學家揭開蝙蝠探路的祕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覆試驗的結果。

第二組:“根本”強調了“如果不是我們”自作聰明,這些海龜是完全不會受到傷害的。

第三組:“居然”進一步強調了這的確是“令人難以相信”。

在朗讀時,注意這三個詞語語氣稍重一點兒。

3、小結:這三組句子,每組裏的兩個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組裏的第二個句子表達的語文更重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與說話時,要注意這樣的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4、舉一舉例子: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一組例句來嗎?

二、日積月累

1、自由讀,想一想意思。

2、自主說,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理解的氣象諺語,教師適當點撥。

3、多種形式積累:自主背、相互背、齊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還知道哪些氣象諺語?注意引導學生背一背當地常說的氣象諺語。

三、佈置思考作業

你想做的展示臺內容。

第五課時

展示臺

一、課前準備

1、討論,確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各人或分組確定一種或兩、三種展示方式,如:

⑴主辦“認識大自然”手抄報或黑板報。

⑵ “仿生學課外讀物介紹會”或建立“仿生學圖書借閱角”。

⑶ “仿生學發明創意賽”。(可結合“口語交際、習作”進行)

⑷ “大自然的啓示圖片展”。(在年級、校園內或社區內展出)

⑸佈置“小發明、小製作實物展臺”。

⑹ “大自然的啓示綜合性學習收穫”優秀習作專欄。

2、行動,籌備展示活動。

籌備時,時間上可有一定的彈性,要充分發揮好各組小組長的作用。

二、展示評比

學生在一定範圍內展示籌備的成果,評比“小小發明家”“課外資料蒐集能手”“辦報大王”“採訪能手”等,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激勵。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這篇略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爲“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依次寫了“失去菜園、決定開墾、開墾荒地、壘上石牆、種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糞肥田、菜園豐收”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及部分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積累並學習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

4、理解“父親的菜園”的來之不易。感受並學習父親的勤勞與執着。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從描寫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的學生來說是教學上的難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爲家人開出了一塊菜園,但子女收穫的不僅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種人生精神。是什麼精神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二、根據自讀提示讀課文

1、自由輕聲讀課文,練習讀正確,讀流利。

2、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並在空白處批註。

三、全班交流,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

師:爲了把“貧瘠的土地”變成“翡翠似的菜園”,父親都做了些什麼?

預設:

交流一:望着我們疑惑的神情,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一塊新的菜地!”

(開闢新菜園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當時的神情是“詫異”,是“疑惑”。可作爲一個家庭的頂樑柱的父親現應承擔起這一份責任啊!)

交流二: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着鋤頭,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起一擔柴草回家來。

(父親起早貪黑地勞動,一干就是一星期呀!我想,父親的勤勞肯吃苦,堅韌不拔的品質不用我多說了!)

交流三: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杴就衝進了暴雨中……

(一個“丟”字,一個“衝”字足以看出父親很在乎他的菜園,儘管現在下着暴雨,他也要出去看一看。可見,他對這塊菜園是如此地熱愛。)

交流四:父親沒有氣餒,他在坡地的邊緣砌了一道矮牆,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蓋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

(多麼頑強的父親呀!雙肩紅腫,腳板也磨起了泡。大雨沖毀了菜園,卻衝不垮———父親的決心!)

交流五:父親摸摸我的後腦勺,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

(父親很自信。只要認準目標,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成功的'。)

交流六:春天到了,父親在他的新菜園裏,種上了豌豆。沒過多久。菜園裏長出了一片綠綠的豌豆。就在我做着吃香噴噴的炒豌豆的美夢時,父親卻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裏。我有些疑惑不解。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爲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乾它,以後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

同學們,作者這裏有一個字用的非常好,“翻”,你們覺得這一“翻”翻掉了什麼?(翻掉了父親的辛苦和努力,翻掉了作者想吃炒豌豆的美夢……)

那這一“翻”又爲以後翻出了什麼?(翻出了土地的肥沃,翻出了全家的期盼和希望,翻出了以後全家幸福的生活,翻出了父親菜園的更好的收成)

四、探討課題的含義

師:現在你們知道作者爲什麼將這個菜園命名爲“父親的菜園”,而不是“我家的菜園”“我們的菜園”了嗎?(師在題目上打個問號)

預設:

這塊土地傾注了父親的愛。

這塊菜園全是父親的付出。

父親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這片菜園

正是因爲父親的精心侍候,才使土地變得肥沃,讓全家人擁有了一個四季常青的菜園。

這個菜園佈滿了父親的汗水還有他的心血。沒有父親,也許這個菜園根本就不會出現。

五、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從父親的身上得到了什麼 (如;執着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勤勞,爲了理想竭盡全力地付出等)

六、佈置作業

積累語言選擇你最受感動的語句抄下來、

板書設計:

28* 父親的菜園

每天早出晚歸 不怕苦

暴雨過後重建 不氣餒

豐收之後肥地 不只顧眼前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琳達一家爲了讓盲人重見光明,自願把眼角膜捐贈出來,他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讓人感動,也教育了周圍的人,所以說他們的這種精神是永不磨滅的。

這篇課文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刻畫了兩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和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讓人尊敬,讓人懷念。

文中的父親用耐人尋味的話語教育了“我”,影響了小溫迪,使小溫迪爲媽媽和外公感到驕傲,“我”也爲小溫迪從小就具有愛心而感到驕傲。教學時,以“情”爲主題組織教學,採用倒敘的方法,從故事的結尾出發,抓住“驕傲”一詞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父親話語的意思和“我”態度的變化,深入體會“永生”的含義,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經過三年多的積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強了,他們能自覺做記摘錄筆記、獨立識字、學詞學句。在閱讀中能通過做批註、自讀自悟等學習方式,使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趨於個性化,從而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從文中進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體會人性的真善美,樹立對器官捐獻的正確觀念。

2.學生能夠領悟有一定內涵的語句的含義,培養其有感情地朗讀的能力;

3.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書,觸動心靈,昇華情感。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對死後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

教學難點:抓住父親的語言來理解一家人對死後器官捐獻的行爲看法的轉變。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質疑揭題: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永生的眼睛》(板書)齊讀兩遍。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對課文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來,完成課後的表格。

1965年炎熱的`夏日母親因病去世父親給“我”上了一課

1980年的一天父親因病搬來與我們同住“我們”經常討論生與死的問題

1986年的這一天後的兩週女兒在交通事故中喪生“我”同意捐獻女兒的器官

又三週後收到角膜銀行的信女兒的眼睛永生了

誰的眼睛獲得了永生?(指名說)永生的僅僅是眼睛嗎?這節課,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繼續走進課文,相信你會對“永生”一詞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二、探究學習,釋疑解惑:

(一)讀中品味,領悟情感。

1.1965年炎熱的夏日,母親因病去世,面對器官捐獻,琳達和父親的反應有什麼不同?快速從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自由地讀一讀。

2.指名讀句子。

3.(出示父親的話)“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爲,如果我們死後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那麼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抓住重要詞語(“最珍貴” “有意義”),聯繫上下文談理解。

4、創情境指導讀父親的話。

5、1980年的一天,父親因病搬來與我們同住,“我們”經常討論生與死的問題,聽到器官捐贈,溫迪是怎樣的反應?同是14歲,面對母女倆的不同反應,你有什麼疑問?

隨機處理,引出父親言語的重要性。

父親不僅教育了“我” ,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溫迪。)

6、找一找父親的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①指名讀:“如果一個盲童能夠藉助我們的幫助而重見光明,並像你的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有多麼美妙!”

②師生接讀:“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他們的女兒也能像溫迪一樣將會多麼自豪。況且當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時候,又會多麼驕傲。”

③抓住重要詞語(“美妙”、“自豪”、“驕傲” ),與同學交流感受。

(讓學生體會到:這份禮物會給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贈者家庭帶來美妙、自豪和驕傲,這份禮物也就顯得格外的珍貴。)

④指導學生想象朗讀父親的三段話,讀出自己的感受,並用一句話概括父親的心願。

7、你覺得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二)心靈體驗,深化情感。

1.琳達會爲父親所作的一切感到驕傲,還有誰會感到驕傲?

出示句子:“孩子熱淚盈眶,走過去緊緊擁抱外公。”

指導學生朗讀,感受溫迪激動的淚,驕傲的淚。

2.分角色讀溫迪與母親的對話,再次感受這份“驕傲”,師生合作讀。

3.父親的一番話曾給琳達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此時此刻,女兒的話又給她怎樣的觸動?

讀句子:“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裏——怎樣的一種驕傲!”

父親所遺留的不僅僅是一幅角膜,留下的是什麼?

請帶着你的理解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出示:“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____________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裏。”

這是怎樣的一種驕傲!再讀文中的句子。

4.此時此刻,在溫迪的身上我看到了愛的延續!

5.1986年失去父親僅僅兩週之後,女兒溫迪在交通事故中喪生,此時此刻的琳達,平靜地面對這一切,再一次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書。

6.三週後,琳達收到了一封來自角膜銀行的信,讓我們懷着感激之情自由讀。

7、角膜銀行的信讓琳達倍受安慰,也讓她萬分驕傲,因爲她想到了兩位盲人正用她女兒的眼睛欣賞着這個多彩的世界!猜想:琳達以後會怎麼做?兩位受到幫助的盲人呢?

8、琳達家感人的故事講完了,說說:除了眼睛,還有什麼獲得了永生?(精神)

三、昇華情感,迴歸主題:

1.琳達一家捐獻器官令人感動,而向他們爲器官捐獻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還有很多,出示人物圖片及簡介。

2.交流有關調查資料(一組數據)。學了這篇課文,看了這些資料,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3.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用心記住這段觸動我們心靈的話語,再讀父親的話(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四、課外延伸,實踐活動:

通過講事例、辦手抄報或寫倡議書等方式向你的家人及社會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讀懂詞句的意思,積累佳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

3.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重難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爲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教學準備:蒐集天山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先生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轉,今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過度語。用波浪線劃出今節課的學習內容。

2、默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結構,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在文中找出有關地點變換的句子,用“——”劃出來。

3、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詞。

二、新授

(一)、第1自然段總寫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騎馬上天山。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主要寫了什麼景物?

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讀了後,你覺得天山怎麼樣?

3、指名讀。

師: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景物?

師:雪峯、雪水和溪流有什麼特點呢?作者用什麼修辭手法把這些景物描寫出來的?

師:你們覺得哪些比喻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劃出比喻句

師出示比喻句。說說把什麼比作什麼,指句讀,齊讀。

師:的確,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見的景物變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除了比喻,這一段話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欣賞?

(三)、這篇課文其餘各段中都有很多寫得生動的地方值得我們探究。現在小組合作探究。等一下與大家交流。(出示學習方法,1、作者在第3、4自然段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3、劃出好詞好句。

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你覺得這裏的天山又怎樣?

師:作者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比喻)

2、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3、天山的水給天山增添了無限生機,樹是那麼的密,花是那樣的綿延,要是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七月天山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呢?(美)所以作者不由得發出讚歎?

1、這句話是什麼句?怎樣改成陳述句?這句話強調節了什麼。

(四)、概括課文內容及中心思想。

三、總結寫作方法:這單元裏我們跟隨作者們來到了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白銀一般的----洞庭湖,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着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聲異的石鐘乳和石筍的-----雙龍洞,有着奇異風光的——天山,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國可真是----美!”有空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暢遊大自然,並學課文的作者把看到的景物寫來。要注意:⑴ 講究寫景的順序。 ⑵ 抓住景物的特徵,展開細膩的描寫。(3)運用比喻、誇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四、作業:

1、填空。

2、請把你喜歡的優美語句找出來,並抄寫在摘抄部上。

板書:

進入天山:雪峯、雪水、溪流

七月的天山 再往裏走:密林

走進天山深處:野花

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講課時,我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目標: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認識1個生字,主動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能力: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激勵學生從小爲人大度,常抱有處處爲別人着想的思想。

重、難點:體會小人魚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殺王子的品質。

教法:讀中感悟

教具:蒐集安徒生童話書籍

流程:

一、讀題質疑,導入新課,彙報資料。

二、初步感知、瞭解大意。

三、自主閱讀,體會。

1、讀課文介紹小人魚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承受了那些痛苦?

2、最後她 成功了嗎?

3、這個故事的結局讓你感悟到了什麼?

四、積累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