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9篇)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有所幫助。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通用9篇)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本身的故事情節容易理解,但要領悟成語的意思,以及故事中蘊涵的道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什麼樣的方法最能讓孩子們領悟故事的寓意呢?惟有朗讀。

朗讀是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手段。我們常說要在讀中感悟,如何朗讀,便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了。

1、朗讀層層遞進。

如在《坐井觀天》這一課中,在指導讀青蛙的話時,我先利用明顯的錯誤語氣來讀,孩子們立刻會糾錯:這樣讀是不對的。這種糾錯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當小老師的慾望,他們爭着搶着讀,積極性非常高。孩子們能將老師的錯誤指出來,其實就是對他們自己的朗讀、對故事的理解有了一次提升。在一次比一次生動的朗讀中,讓孩子們體會用正確的感情的朗讀是多麼重要,是多麼的與衆不同,是多麼能感染人,從而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有感而讀。

2、邊讀邊想象畫面。

畫面感的引入會讓學生入情入境,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裏,飛得口渴了時,可引導學生想象,小鳥飛過哪些地方?繼續引導飛過了這麼多地方,飛了這麼遠的路,應該是很辛苦了很累了,納悶累惡毒時候說話的語氣又會是怎麼樣呢?學生邊想邊飛過的這些地方,感受小鳥的疲勞與辛苦。

3、抓住重點詞語重讀。

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裏時,怎樣才能讀出路程的長呢?抓住“一百多裏“這個次重讀它,路程遠的意思也就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4、師範讀。

最低年級的孩子還說,老師的範讀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低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畢竟有限,但他們卻是最好的模仿者,因此教師正確的範讀對孩子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

都說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纔是主體。主導者重在導,這個“導“更多的是引導,是啓發,而不是包辦,在朗讀中更是這樣。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如何在一節課在執教本課,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爲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什麼是無邊無際?學生說出(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其次,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把握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誇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學生說大話就是撒謊的意思,爲了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着我。當時沒有說出一個所以然來。課後,我又給學生舉例子對大話和說謊進行了區別。

最後,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爲什麼笑,小鳥爲什麼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爲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爲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爲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在教學中,本人還有許多不足。如朗讀指導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教學機智不夠等,以後我定會多多學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三提高。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坐井觀天》是一篇十分搞笑的童話寓言。透過生動、富搞笑味性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課文寓意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自己把寓意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爲了不讓學生因爲難以理解就放下,也爲了學生因爲答案得知太易而不動腦,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一向想辦法調起學生學習的胃口。

在課堂上,我透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繫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十分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天無邊無際,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並進行朗讀。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大話、無邊無際、遙遠”等幾個新詞語的意思。透過擺觀點、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爲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瞭解青蛙產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透過用手做成的望遠鏡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閉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最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後會看到什麼說些什麼?

爲了讓學生更加有目的的學習課文,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和大家一齊背誦了識字4,並且拓展學生的思維,說出更多的成語,讓他們明白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然後學生很自然的就帶着對於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簡單的理解課文資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明確目的要求,推薦思考的角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的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務必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的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麼樣的語氣適合這個主角,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透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爲什麼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爲青蛙整天坐在井裏,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爲自己是對的,它認爲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爲什麼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裏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裏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爲是。”本課存在的問題:

1.時間的分配有些失調,前鬆後緊。

2.識字教學不夠紮實。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僅僅是認讀,有些詞語能夠在這個環節中理解意思。

3.雖然讀的形式比較多,但是學生的朗讀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

在這節課上我漸漸的摸索到寓言故事的講法,當然還很稚嫩,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穫。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本文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

本節課圍繞識字寫字和學習課文兩大環節進行了教學,這堂課總的來說,還不錯。準備非常充分:教具的製作非常用心;課堂調控得很好;師生互動很融洽;教學各個環節銜接得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方法多樣化;語言表達很清楚明瞭;板書設計很合理。尤其是生字的教學,很紮實,學生不但記住了字形,瞭解了字義,還會學會了正確書寫。學習課文中,青蛙和小鳥的前兩次對話在閱讀、感悟方面學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次對話由於時間關係,處理的有點倉促,感覺不完美。課文拓展“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看到的、想到的。”學生回答的很單一,語言表達單一,語言表達不完整,需要長期積累。在指導閱讀上還存在一些欠缺,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爲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經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教學中,沒有做到細緻的指導,整個課堂顯得有點失色。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伊始,我創設情境:多媒體出示書上第二幅圖,問生:圖上有哪兩種動物?根據學生的回答設置懸念,青蛙和小鳥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呢?

這節課我們學習13課《坐井觀天》。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學生從多角度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誰坐井觀天?它們看到的天是什麼樣的?……這樣,培養了學生創新質疑的能力。在學習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生字,小組合作沒有流於形式,達到了合作的目的,然後再全班交流,這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能夠讓學生自主探索,嘗試學習,討論交流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字形,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記憶字形的方法很多:計部件、去部件、換部件、數比畫、先計部件再數筆畫、比較法……接着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詞說一句話,學生表達能力很強,句子說得很好,積極性也很高,例如:長江沿岸景色秀麗,真讓人流連往返。我在上學的路上口渴了,想找點水喝。有一隻可愛的小鳥落在我家的井沿上……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讓孩子自己回答的時間太少,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所以在以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爲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在課堂實際操作時,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上有待改進,對於引導學生感悟寓意環節過於繁瑣,應該適當的簡潔些,系統些,對於孩子們會的內容不宜重複過多。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上顯得尤爲重要,今後課堂引導要講求技巧,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詞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語文發揮其工具性。

對於板書應適當的在黑板上點名寓意更有利於突破難點,我定會再接再厲做好語文教學工作。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擇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達到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擡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可以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彙,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着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後,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根據《莊子.秋水》中的相關內容改寫。課文通過簡短而傳神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鳥飛到井邊喝水,與青蛙發生了爭論。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小鳥卻說天空無邊無際。小鳥很無奈,只能請青蛙自己跳出來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個道理:認識事物,看待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觀天也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眼界狹窄、所見有限,井底之蛙則比喻那些見識狹窄、目光短淺,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逐一出示問題:青蛙和小鳥總共有幾次對話?小鳥和青蛙在爭論什麼?他們的說法爲什麼不一樣?誰說的對?

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問題答案,既訓練了讀,又解決了問題。在學習第二次對話時讓學生通過實驗弄清青蛙爲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個問題。本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學習第三次對話時,學生對青蛙的“笑”和小鳥的“笑”的含義的理解上不夠到位。識字方式相對單一。

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

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