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1

《烏鴉喝水》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並不難,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時間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

一、在課堂中紮實有效地開展寫字教學

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在兩個課時的教學中都非常注重識字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利用各種識字的方法來讓學生開展自主識字,如:比一比,編故事,創情景等,讓學生在趣味的情景中學習生字。將生字放進句子,在具體的語境中再次記憶生字,通過填空的方式加深對字意的理解。在第二課時安排了一個聽寫的環節,目的既是讓學生複習相關的詞語同時加強書寫的練習。

二、利用烏鴉心情變化爲主線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全篇文章的分析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轉換角色,將自己看成是一隻小烏鴉,如果跟烏鴉一樣遇到同樣的事情,你的心情會怎樣?如一開始設計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找到水喝,你心裏會怎樣?又如:當你想到辦法喝着水了,你心情又怎樣呢?由始至終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從字裏行間去體會烏鴉當時的着急、失望、開心的心情,對學生的朗讀也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三、在實踐中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着水了。”短短的兩句話對於大人來說理解起來一點難度都沒有,但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一個”“漸漸升高”,學生缺乏形象思維,難以想象情境。老師就相應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個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瓶子裏,其他學生認真觀察,然後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麼?認真看且動腦筋的學生髮現水是慢慢升高的。通過一個實驗讓學生形象地觀察了水位的變化過程,清楚烏鴉喝着水的原因所在,解決了本文學習的重難點。

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文中烏鴉通過開動腦筋解決了喝不着水的難題,那如果旁邊只有大石頭或者幾顆小石子,烏鴉能喝着水嗎?這問題一拋出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說可以的同學認爲烏鴉可以直接放大石頭或小石子進去,這部分同學顯然還沒有真正瞭解瓶子的大小,烏鴉的力氣,水上升的條件等等,所以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此外,我還問同學,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你能不能想出不同的辦法讓烏鴉喝到水?有的說用稻草的杆來吸水,有的說用吸管,有的說用爛了的瓷片、有的說放小樹枝、稻草之類的東西。

學生的答案如何的五花八門,有的甚至很可笑,不管怎樣都是孩子們能開動腦筋去認真進行思考所得。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就應該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耐心聆聽孩子的表述,對學生大膽的探索精神作出讚許。在此教學的意義大於尋找烏鴉喝水的好辦法上。

五、豐富學生的閱讀素材

孩子們都認可文中的小烏鴉是非常聰明,會開動腦筋的,讓人喜歡的小動物。爲了避免形象的失真,我創造了一個聰明烏鴉的鄰居,這隻烏鴉也學小烏鴉的做法將小石子放進井裏,讓學生討論:這個辦法還能用嗎?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一是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二是想讓學生明白遇到不同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將學生的思維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2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教學中,我們幾位一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3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通過教師啓發,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爲何這樣說?”她追問。“因爲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爲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纔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爲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意義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4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爲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運用《小烏鴉愛媽媽》兒歌視頻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因此,在本節課開始前,我引導學生聽《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視頻,讓孩子們感受烏鴉孝敬母親的品質,然後話鋒一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看一看你從文中又會認識一個怎樣的烏鴉。”激發學生在課文中認識烏鴉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二、領會編寫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這篇課文配有插圖,圖畫上作者採用寫意畫法,把難看的烏鴉描繪成頭大目明的樣子,以突出烏鴉聰明可愛的形象,使學生看到圖畫就喜歡閱讀課文,也爲學生理解課文描寫烏鴉善於動腦筋想辦法作了形象的揭示。所配彩圖把文章的線索勾畫得非常清晰。烏鴉喝不到水(水少、瓶口小),烏鴉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往瓶子裏放石子喝到了水),水位上升。烏鴉喝到水了。兩幅圖畫展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教學中,我圖文對照展開教學,有效地降低學習的難度,又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

三、抓住關鍵詞語突破重難點。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終於”和“漸漸”展開教學,使學生明白了烏鴉遇到困難積極想辦法以及烏鴉是怎樣喝到瓶子裏的水的。

此外,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準備了裝有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把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去,看瓶子裏水位的變化情況,並將這個過程製作成了微視頻,在課堂上爲孩子們播放,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感受烏鴉喝到水的過程,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理解“漸漸”的含義。

四、訓練學生寫的能力。

課標指出:教學要關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本節課上,我引導學生結合本課課文寫法,學習寫話:“幾個孩子在大樹下拍皮球,皮球一跳,跳到樹洞裏了,樹洞很深,皮球拿不出來,怎麼辦呢?”孩子們有了課文學習的基礎,不少學生能夠用上“終於”“漸漸”等詞,語句通順,故事精彩。

我會繼續努力,勤反思,勤實踐,盡力打造精彩生動、紮實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5

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不使用傳統教學中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水位的變化,在變化中離家“漸漸”的意思。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年級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自主學習。在烏鴉喝水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怎樣才能喝着水”。讓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在字詞學習環節,讓學生自主結合拼音認讀生字。通過小老師認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活動鞏固字詞的認讀。將字詞放入課文段落中再次認讀。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糾正字音。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我的思路是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然後到部分,最後再回到整體這樣來學習。由篇到字詞句,再到篇的順序。借用特級教師曾麗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遵循兒童認識的規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給認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經歷讀書過程。小組合作,保證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的質量。

1、識字教學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的識字過程中,通過識記偏旁,對比學習喝和渴字,加深學生對字形和字義的理解運用;利用組詞實驗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識記瓶、辦法、石、漸,賦予生字以“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字的音、形、義。在孩子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運用就不在困難了。所以孩子們說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在識字教學要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隨段閱讀。

本課所進行的隨段閱讀,目的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間接鞏固生字詞的識記與理解,從而保證他們閱讀的質量。這也是低年級隨文識字的重要環節,在閱讀中鞏固字意,進而就可以在第二課時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的質量。通過識字、寫字,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我利用工具讓學生進行演示,他們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後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於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並讓學生學着用“漸漸”說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最後,我讓學生思考:“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然而在這時戛然而止,激發學生想要發表獨立見解的慾望又剛好停止,促進學生對第二課時仔細品讀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在這節課裏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對於課堂一些細節問題從語言上處理的不到位,對前半部分學生在生字詞回答上的評價語言有一些單一,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後的課堂中不斷積累經驗,多多與經驗豐富的老師多交流、多溝通,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7

《烏鴉喝水》是部編版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經典課文,小時候我上小學時就學過,今天再次讀這篇課文,感覺很親切,就這樣一篇經典文章,如何用新思維、新理念來備課?課前我靜靜地思考着……

因爲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

1、【認、寫】複習本課生字,書寫“出、見”兩個字;

2、【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做】做實驗,邊做邊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體會烏鴉的聰明,用心思考。

成功之處:

1、抓住學生識字認字的規律,及時鞏固複習,這一課中的烏~鳥、放~處、我~找、渴~喝,是形近字,不好區分,第一課只是簡單交流,認讀,再次複習,從字形、字理等方面加以區別,更好地區分這些字的不同之處。

2、朗讀感悟,理清課文的線索。“烏鴉口渴――到處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抓住“到處”、“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顆一顆”、“漸漸升高”等關鍵詞語,體會烏鴉找水的艱辛,找到水的欣喜,喝不着水的着急以及喝着水的滿足、快樂,在讀中體會烏鴉的心理變化過程,並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同時思考:烏鴉還會用什麼辦法喝水?孩子們想到用吸管吸,用翅膀抱着瓶子喝,向人類求助等方法,用有效的問題激發孩子積極動腦思考。

3、動手做實驗,感受烏鴉喝水的過程。我讓孩子們準備了石子、瓶子、水這些實驗材料,在課堂上演示,第三次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但是爲了完整地呈現故事內容,孩子們從頭開始,邊講邊演,帶上表情與動作表演烏鴉口渴,到處找水,找到水一顆一顆地放石子,抓住“一顆一顆”這個詞語,體會烏鴉的耐心等待,也體會到“瓶口又小”這個困難,聯繫前面的課文內容進行對比發現,在演示實驗中,孩子們理解了“漸漸”一詞的含義,並找出近義詞慢慢進行替換。

不足之處:

1、沒有完全抓住課文的留白,進行補充教學。第一自然段,“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抓住“渴”還可以引導:烏鴉很渴很渴,他會怎麼說?(渴死我了!渴死我了!渴得要命!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課文結尾,還可以再引導學生與烏鴉進行對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間允許,還可以動筆寫一寫,作爲一個小練筆。

2、朗讀形式有些單一,只是師範讀,指名讀,齊讀,學生的讀書興趣沒有調動起來,完全可以用小組展示讀,分段讀,接龍讀等方式,擴大讀書面,同時評價譚言要再豐富,多樣一些,這樣孩子朗讀的興致纔會提高。

3、可以找一篇或兩篇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羣文閱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有前曕意識,不能總侷限於一篇文章的教學,要動起來。

改進措施:

1、精心備課,要在立足教參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教材,尤其是課文的重點留白,一定要留處時間來,引導學生觀察、想象,不能緊抱課本,死盯文字,要把學生的思維的向外引,拓展延伸,並收放自如。

2、動手查找資料,補充課文教學。羣文閱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捨得花時間去思考。

3、不能偏離教學的重點,與課堂無關的內容,一定要有所捨棄,不能熊掌魚翅兼得。

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篇8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爲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1、富有情趣的導語——愉悅有效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身空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打一種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2、設計板狀結構——簡約有效

教學本課,我採用的是板狀結構設計。先引導學生研讀帶“喝”的句子,體悟烏鴉喝水過程中心情的變化。又由學生提出“烏鴉喝不着水,後來又是怎麼喝着水的?”這一疑問進入研讀“烏鴉怎麼喝着水”這一內容。每一環節教師均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選擇空間,因此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板狀結構的課堂設計在流程上具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課堂教學因而顯得多姿多彩;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3、創設語文實踐活動——積極高效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當烏鴉演示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動腦思考,還要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身體經歷,用心靈感悟。通過學生演示實驗,學生不僅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還領悟到烏鴉爲喝到水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在作業的設計上,新穎獨特有個性,大膽開放有創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敢於懷疑、敢於實踐的科學求真精神。

追求有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永恆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老師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學習。讓我們一起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