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要上好一篇課文,首先要備好課,在備課之前,我始終無法找到一條合適的主線,讓學生沿着一條清晰的線路深入文本。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女媧求雨滅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補天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女媧百折不撓的形象,讚美了她爲拯救人類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女媧補天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在教學時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女媧爲什麼要補天?”爲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女媧這一神話人物不怕危險、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課題的引出充滿神祕感,通過讓學生簡單說說知道的神話故事,使學生知道我國的神話故事有很多,接着話鋒一轉,今天學其中一則,馬上引出了課題,然後通過讀題的訓練,讀詞的指點,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讀課文要有感情,讀題和讀詞同樣要有感覺。我想如果平時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中悟情,“讀”貫穿始終,抓住重點詞句來讀,讀出感受。如第一節後四句要讀出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在教師引讀時對“熊熊”等詞進行解讀,突出悲慘的景象。

3、師生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第一節時,我採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小組賽讀,爲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通過讓學生閉目想象,感受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景象。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2

《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故事。本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我認爲攻破這兩個重點的關鍵,就是讓學生體會到產生驚弓之鳥的前提是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正是以此爲前提纔會有“嘣”的一聲,大雁落地的結果。因而在一些環節的設計上我力圖讓學生理解這個關鍵。

但在備課過程中一直有“事與願違”的感覺。設計的環節總顯生硬,在各種參考教案的夾擊下,終於變得茫然找不到方向。當我在滿頭大汗的狀態下結束了這堂課的時候,我知道這是一堂失敗的課,全然沒有找到感覺。心中隱隱的疑惑和擔憂仍然沒有解除。望着孩子們和我一樣疲憊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如何能夠與孩子們一同快樂的暢遊文本,感受智慧?我想正如王老師所說就要講究教學藝術。實現藝術的教學以把握學情,教材編者意圖和教材內涵爲前提的。在這一點上,我在這節的備課之初是完全缺失的。一心想達成教學目標而沒有研究方式和方法。

任何一堂課都應該以情感充斥課堂。投入真情與文本對話,纔會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和感悟。就成語故事而言,一般內容簡單卻飽含智慧。按照抓內容,明事理的順序,索然無味。反之,從核心抓起,則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挑戰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易於營造興致盎然的課堂氛圍。《驚弓之鳥》這一課更羸的判斷是文章的核心問題。如能從更羸的判斷入手,通過問題“更羸看到大雁後作出了什麼判斷?”進入課文學習,不僅其他環節順利成章,還定能讓課堂閃現智慧的火花。而這一問題恰好是課後的思考題。由此可見我的錯誤在於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品讀文本,而沒有以一個教者的身份去挖掘教材。不經意的一個小問題或是書中不起眼的泡泡語原來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一個教學的切入點。牢牢抓住它們能夠使教學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備課時缺乏教師角色意識是導致這堂課失敗的原因。專業化的教師應該懂得去研究“如何教”的藝術。時刻提醒自己永遠不能將對文本的解讀與“如何教”的思考顧此失彼。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3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

教學這篇課文後,感受頗深。首先,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完全進入狀態,盡情地與文本展開了對話。我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爲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爲什麼說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尋求答案。在討論爲什麼說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導學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話,明白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引導學生再次與文本進行對話,明白更羸是通過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最終實現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過程。教學時層層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質疑,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綻放思維的火花,最後揭示成語蘊涵的寓意,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和聽到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話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隻雁受過箭傷、孤單失羣,聽到弦響,以爲又有什麼危險,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通過仔細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斷,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爲什麼?(小組討論)

5、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時,學生還不能讀出人物的語氣來,特別是對於這兩句話:“你有這樣的本事?”和“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個是疑問的,一個是驚奇的,學生讀的還不到位,這裏還要加強指導,注意“?”和“!”的區別,我應該進行示範讀,讓學生有更深的領悟。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4

整節課上下來,因爲事先預設很充分,自己感覺挺舒暢的,學生學得也比較輕鬆、自在。在課的一開始,我就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這一句話作爲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通過抓更羸的言行、探大雁送命的真正原因,從中感受到了“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並在課尾預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獵,如果,你也拉得動這張弓,也會“嘣”的一聲響,這隻大雁會不會掉下來?”原先預想的是學生既會說“會”,也會說“不會”;讓自己意想不到的是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學生都說“不會”,儘管再三提示,但學生最終只是很不自信地小聲說:“會!”課後靜下心來回想,之所以會出現試教時未出現的情況,一在於學生的不自信,覺得自己不能和更羸相提並論;二在於教師預設不夠充分,導致學生對我的設想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課後瞭解了一下:有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嘣”一聲不如更羸的響,有的認爲自己要嚇的大雁是沒受傷的。當自己的教學預設和課堂的動態生成不相一致時,自己的應變能力還是很弱。

低段的'語文教學紮根於字詞教學,因此我在上課時並未忽略字詞的教學,通過給“失”選取解釋,給兩個“直”換詞並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讀一讀,讓學生初步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一節課下來,還是有不少缺陷,尤其是給學生讀課文的量和時間上還不夠多。沒有很好地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上的課文是《驚弓之鳥》,在進行主題閱讀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學生上課沒有精神,不知道是天氣一下子變得很熱的原因,還是補充的閱讀材料在早讀課的時候,我帶讀了兩遍,學生失去了興趣!

我讓學生默讀的時候,很多學生在講話,我感覺,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是浮躁的,能沉下心來默讀的學生沒有幾個,有些小組的成員在談論着跟教學無關緊要的話題,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在楊錕鵬這個小組,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我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閱讀課文,可有的學生還沒看文章,我剛說完問題,有些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我叫他們回答,他們又答非所問!

我感覺,整個課堂很混亂、沒有秩序,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我的思路是凌亂的,整個課堂沒有一條主線,有種講到哪說到哪的味道!

《驚弓之鳥》這篇文章,是通過更羸的故事告訴學生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在觀察思考事物時要有發現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我補充的閱讀材料是《獅子和山羊》、《雞學游泳》、《會搖尾巴的狼》。在上課前,我也沒弄清楚,這些文章之間有什麼關聯,在講的時候,我覺得,這些文章好像與《驚弓之鳥》沒多大的關聯,怎麼把這些文章串聯起來講呢?在課前我也沒有想好一條主線來引導。

課堂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大,課堂學習的氛圍不濃,我上完課之後,覺得是老師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老師都是迷迷糊糊地上課,學生不會好到哪裏去!

在主題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還是需要這方面專家的指引,自身素養不高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會不知所措!我們沒有主題閱讀配套的叢書,自行選擇的文章跟主題教學不配套,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脫離主題的軌道。在課堂上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準確找到切入點,點沒找準,課堂就會凌亂,目標不明確,課堂上的教學只會是帶着學生蜻蜓點水式的多學了幾篇文章而已。這些文章對學生有什麼引領的作用,只能靠學生領悟的能力了!

我認爲,主題教學是非常好的一種教學方式,可是,對於剛剛嘗試的我來說,還是有些現實的問題。備課這麼抓一個單元的主題,在每節課上怎麼去突破主題,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怎麼把學到的遷移過來,這都是我要去攻破的難題!

路在腳下!

天道酬勤——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詞語!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6

《驚弓之鳥》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課文,因此我只安排了一個課時來完成。努力地突出重點,緊抓難點地上完了這篇課文,我認爲還有值得反思是:

教學時間安排顯得前鬆後緊。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劃分意義段的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另外,在品讀更羸射大雁時,讓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這兩個環節太羅嗦,最主要學生能理解體會即可,不必反覆揣摩。這兩個環節就足足花費了十分鐘,實在沒有必要。所以,到後來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於時間的限制而顯得十分倉促。如果能夠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續寫以後,給充分的時間學生討論、思考,再讓學生髮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後,鼓勵、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說明問題,最後進行總結,這樣安排和組織,就能夠使大部分學生明白寓言所蘊涵的道理了。

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7

《驚弓之鳥》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是一篇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斷定不用放箭,只拉一下弓,就可使大雁掉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振翅上竄,以至箭傷復發,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點兒風吹草動就驚恐不安。

爲了準確地制定教學目標,我們緊扣課標,認真研讀教材,尤其是注重研讀學生。

研讀教材的途徑主要通過教材單元提示、課後的練習題以及這篇文章的題材。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是圍繞怎樣思考問題開展的,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使學生學習一種思維的方式方法。這篇課文的課後練習有兩個要求,第一道題是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道題是討論更羸看到大雁後,做出了怎樣的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做出來的?課後的練習提示我們教學的重點在於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特別是更羸這個人物,感受、學習更羸遇見問題結合經驗進行觀察、分析的縝密思維方式。

更羸進行準確判斷的依據在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最後一段詞句,對我們解密更羸的思維過程起到決定作用。這也正是課標對於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即側重考察學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策略上就設計了對最後一段詞句的品讀、概括,尋找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明瞭更羸的觀察敏銳,經驗豐富和分析清晰,判斷準確。

這篇文章的題材是個成語故事,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學習這種思維方式,感受人物的智慧,還要知道成語的含義,並能嘗試使用。

新的課程標準在學習方式上要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關注學情是我們確定教學難點的依據。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8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課文最後段落中更羸的話是教學重點,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去分析感悟,從中明白道理的訓練點。執教了《驚弓之鳥》,回過頭來反思一下,這堂課有不少得失之處。

一、詞語教學,注重方法滲透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歸類學習字詞。如“大王、更羸”都是對人的一種稱呼。由“大王”引出對魏國、魏王的認讀。“更”字多音字的區分,“羸”、“贏”的辨析。聯繫上下文通過語境知道“癒合”、“裂開”的意思,並知道它們一組反義詞。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以及畫示意圖,比較辨析“直”字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思路清晰,環節緊湊

本課設計思路比較清晰,過渡自然,環節之間比較緊湊,但是對於成績偏後的學生會比較吃力,可能跟不上教師的進度。所以還是稍稍放慢一些。

三、練習設計,注重段的訓練

在練習設計中注重段的訓練,符合中段學生的教學內容。如針對第9段,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讀第9段思考:1、更羸說的話共有幾句?用序號標出。2、更羸看到( ),聽到 ( )。 3、說一說:它飛得慢,是因爲————————。它叫得悲慘,是因————————— 。4、它一聽到_____,心裏很______,就__________。它一_________,傷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正如王蘭副校長說得“課上千節,總欠一節”。課堂上總會留有遺憾,在不足中反思,針對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改進,亡羊補牢,爲時不晚。

1.師多講,生少講

本課中,我個人講得比較多,以至於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有所欠缺,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夠充分。如,“雁”字指導書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找發現,而不能一下子把老師知道的,一股腦地塞給學生。“直”查字典辨析時,底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我不能只請一位學生講了正確答案,就忽視其他學生的答案,應該有所對比,爲什麼他對而你錯呢?畫示意圖的時候其實可以放在學生回答之後。本學校一直倡導“學練導”師少講,生多講。教師應該只是學生平等中“首席”,不能擺高姿態,經常性地走進學生旁邊。可以讓學生提問,“學以致疑,學思結合”,自己的提問要精簡。

2.朗讀訓練偏少

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朗讀的訓練,本節課給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多,還要要突出學生的“學”,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在指導第5段讀得時候,其實想讓學生把“嘣”字讀強調,但學生讀得時候卻是整段一個調,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範讀指導或請好的學生對比讀,讓學生充分地讀,細細地品味文本。

“只有學,纔會學。只有練,才學會。”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一系列的教案預設要把“學”字當頭,教師起到只是相機誘導的作用。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圍繞“學什麼,怎麼學,結果怎樣”來設計。

多讀書,讀好書,在書籍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成長。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大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了下來。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以更羸和魏王的對話爲主,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敘述,從更羸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至虛發雁落,最後分析推斷其中的原因,形成了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推理文章。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使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通過學習,不僅讓學生理解《驚弓之鳥》在故事中的含義,即:被弓箭驚嚇過的大雁,而且讓學生理解其比喻意義,即: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從而引導學生明白在現實生活中遇事要鎮定,不能慌亂,否則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則成語故事還告訴我們要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能夠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學習本課,一方面要讓學生學到本課中涉及到的知識;另一方面,告訴他們在面對生活中出現的事情時,應該以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方法去處理事情。

由於是第一次教語文課,經驗等各方面嚴重匱乏,所以在本次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1、缺乏對時間的準確把握,沒有合理分配時間。學習生字詞部分佔用了過多的時間,其實部分生字詞學生已經掌握,不必重複強調,只重點學習學生不熟或不會的字詞即可。但是課堂上對此缺乏認識,平鋪展開學習,導致在不必要重點學習的字詞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另外,也沒有學習課前準備的多音字部分。由於對生字詞部分的學習佔用了大部分課堂時間,致使對課文內容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尤其是最後一自然段更羸的話,應該是重點學習部分,卻匆匆而過。

2、授課時,整體思路不清晰,平鋪直敘,沒有突出重點內容,忽視通過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主旨。雖然抓住了文中的部分重點詞語,但很多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詞抓得不夠深。例如第二自然段中:一隻大雁從遠方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其中“慢慢”、“邊飛邊鳴”講解的不夠透徹。思路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是課前備課不充分,致使講課過程中進程有點亂,而且本來需要講的很多內容沒有講解,如第二自然段中更羸說的話中“只要——————就——————”本來要找同學造句,加深理解,以更好的把握更羸說這句話時“肯定”的語氣,但是並沒有在課堂上實現。

3、在教學過程中,雖有師生交流,但交流“頻繁”,我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多,且部分缺乏針對性。如課堂上頻繁出現“好不好?”“是嗎?”“對嗎?”等毫無用處的問題,不僅不能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反而是他們產生聽覺疲勞,不利於學習的進行。另外,在師生交流中,忽視平等對話,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中心”,可能是第一次走上講臺的原因,怕課堂失控,所以我只按照自己課前的準備,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拉着學生走,模式死板、不靈活,不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以上種種原因,便造成講課內容多,但重點不突出的問題。

4、在課堂上,部分教學用語和動作不太恰當。由於教學經驗缺乏,教學用語過於口語化,不適合出現在課堂上。動作方面,應注意禮貌,尊重學生。如讓同學起來回答問題,應該說“請某某某回答”等,而不應該直接用手指着學生示意其站起來。

雖然在本節課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有部分細節還是可圈可點的,如在學習第四、五自然段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夠學習更羸在面對別人的懷疑時,不應該生氣憤怒,應該以實際行動來驗證自己的話,以使別人信服。還有能夠準確把握魏王態度的變化:由懷疑→大吃一驚→更加奇怪。

通過本節課,我也有很多收穫,特別是在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時候,要注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老師一定要在抓住主旨的前提下,引導同學積極思考問題,讓他們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這節課使我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對教師教學技能以及素質的嚴格考驗,所以我會努力慢慢將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解決,培養自己作爲一名教師的自身素質!

語文《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實習生鄒玖菊執教了第三單元《驚弓之鳥》一課,教態大方,教學過程流暢,學生配合默契,能較機智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評價有針對性,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下面就具體來談一談。

一、指導書寫,詳細有效

本課的生字不僅多,而且筆畫多,鄒老師能夠讓學生結合字形、字音方面談發現,提醒大家注意的關鍵筆畫,學生都觀察的很細緻,說得很具體,爲寫好這些字埋下了伏筆。在教師範寫環節,運用了學生範寫,談評價,培養了學生認真看的習慣。

二、抓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鄒老師以“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爲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爲什麼說更羸是射箭能手?抓住第九段,進一步引導分析更羸說的話,明白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式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最後通過簡潔的板書,進行引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三、分角色朗讀,以讀悟情

本節課的教學也始終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寓意。特別在學習更羸與魏王的對話時,鄒老師緊緊抓住魏王的語氣,由不信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讓學生帶着語氣自讀後,再進行男女生分讀、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不僅讓學生弄清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來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細分析、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

不足之處:

1、課時內容安排要合理,環節用時要突出重點。第一課時的容量少,導致講完之後,還有很多時間。

2、朗讀指導有效但學習關鍵語句的過程有些顛倒。先學生讀悟,再抓關鍵詞體會,最後指導朗讀。

3、學生寫字時,老師要有效的巡視,多加指導,讓學生把字寫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