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當怎樣做。我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後讓學生做,做完以後批改,批改以後講解,講解以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教師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無所措手足……據說,這就叫對學生負責!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干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向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經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爲“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爲“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啓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活力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本事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爲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能夠檢查水平,能夠看出問題,能夠推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所以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並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並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爲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資料、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繫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到達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能夠代勞的,也不是經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進取準備,所以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爲什麼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證明:那種津津樂道於並孜孜不倦於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當並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到達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忙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此刻,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爲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本事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很多講述;

②很多訓練;

③對學生很多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資料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

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並且這種做法也正貼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所以,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

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包含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到達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僅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本事,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僅能激發學生的活力、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2

【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界定必修課必須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爲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現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學習的是文藝評論和隨筆。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藝評論,屬議論文範疇。本文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學會咬文嚼字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對議論文有所瞭解,但寫作能力比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謹嚴精神。大多數學生鑑賞能力有限,對文藝評論的閱讀存在困難,因而更需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達到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關係”的主張。

2.教學難點:在鑑賞與品味文章事例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我們還記得《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這樣寫雪的“那雪正下得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作者爲什麼不用“大”而用“緊”呢?一個“緊”字不僅表現出當時氣候環境的惡劣,還渲染出事發之前的緊張氣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效果。形象寫出了雪下得大,還寫出了當時的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魯迅曾評說“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真可謂一個“緊”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一篇關於煉字的文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是怎麼教我們咬文嚼字的。

二、學案反饋與評價

三、咬文嚼字的含義: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也指十分認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學上,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運用哪些例子來說明文學上必須“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一段

(3)韓愈改推敲

(4)蘇《惠》詩

(5)“西施”等套語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着變了。

3.韓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蘇《惠》詩剖析

答: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遊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西施”等套語。

答: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纔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張咬文嚼字但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爲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宋代陸象山語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明確: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說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爲,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侷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以精讀爲主。

2.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

明確: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纔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結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第二部分,用兩個事例和幾組詞語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善用聯想意義,是正面,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套語濫調,落入下乘。寫文章時要求煉字,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煉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着。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當堂檢測

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明確: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鑑賞劃線的詞:

1、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宋祁《玉樓春》

明確:“鬧”字不僅形容出紅杏的衆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點染出來了。“鬧”字不僅有色,而且似乎有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確:“綠”字色彩鮮明,把江南春天充滿生機的美麗景色以及與春風的關係,形象地表達出來,其它諸字卻無這種作用。綠字能喚起人們的聯想,春草綠時,引起思歸之情,自然與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緊密呼應,豐富了詩的意味。

九、佈置作業

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3

當埃及神廟古蹟上的“丁錦昊到此一遊”的中國式塗鴉、中學生校服塗畫現象調查、農民工坐公交車等等時評類文章的寫作擺在我們高三學生面前時,我們不禁感嘆,近年這種高考作文中的“時評體”引發的師生熱議與拍磚,的確不亞於當下的社會熱點、焦點。君不見微信中的“孩子他媽哭了,因爲噁心死了!”等戲言嗎!但無論如何,對於高中生寫作而言,我們必須明白,一種直擊社會熱點新聞話題的新的作文命題形式和寫作,我們必須面對;一種充分體現公民意識、彰顯大語文教學理念、洋溢強烈時代責任感的時評體作文模式,我們必須掌握。今年高三的學生,面對高考可能出現的時評體寫作,無從下手者衆多,教師的寫作教學陷入瓶頸狀態,而高考時間步步逼近,希望短時間內提升時評體寫作能力的願望愈加強烈,可作文能力的提升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可達成的。我不禁反思,爲何會如此被動?

時評類文章,也叫時事評論,是一種對時事進行評論的文章。它往以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作爲評論的對象,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凡人瑣事,都可以有感而發,作出評論。既可對先進的新生的事物讚頌、褒揚,也可對落後醜惡現象批評、鞭撻,還可就某一社會問題進行分析,闡發某種具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正因爲時評類文章革故鼎新,鍼砭時弊,激濁揚清,觀點鮮明,嬉笑怒罵,語言辛辣,講出了老百姓的心裏話,所以深受讀者喜愛。作爲中學生,學寫時評,不僅能開闊眼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辨能力,還能積累素材,爲今後寫好議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也設置了時評兩篇,介紹時評寫作,讓學生了解時評的有關文體知識,加深對時評的認識。

可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時評寫作卻仍存在許多盲區與誤區。爲什麼會這樣?

我反思的結果是:

第一、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陷入在封閉的學習環境之中,不能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被動學習,被動寫作,哪談得上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思考人生。

第二、之前的作文教學尤其是議論文教學存在功利主義思想,高考考什麼,平時作文教學就教什麼,論點、論據、論證過程,規範教條死板,師生均只重寫作技巧,寫作成了純技巧性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學生沒有自我的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空發議論,套作連連。

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呢?

我認爲高中作文教學應該強化六大“意識”:

(一)強化計劃意識。

學校現行作文教學的弊端,就是作文的無序化。教師隨意出題,學生盲目寫作。教師往往因爲缺乏計劃性而對每次作文

訓練的目標不太明確,每次訓練針對教學大綱的哪一點,要達到何種訓練效果,學生昏昏,教師也未必瞭然。對每學期的作文訓練不能做到統籌安排、全面計劃、循序漸進。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從主旨、材料到語言、結構,面面俱到又無主次之分,分散了學生可能集中在重點、突破點上的注意力,使學生顧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訓練處於無序狀態,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復一日,長期低層次機械性的寫作訓練,嚴重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要求制定符合學生由易而難的認知規律、合乎科學的訓練序列。作文訓練也應當有並且可以有科學的方法,有一個

明確的、合乎科學的“序”。作文教學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目標,讓學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基於整體目標,在每次作文中都應該有重點的訓練一二項寫作能力,讓學生通過一次作文訓練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們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閃光點,找到寫作的新動力,變被動寫作爲主動寫作。循着這個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教下去,學下去,寫下去,纔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學的高中作文訓練序列應具備“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有階段目標、每學期都有總體佈局、每一次訓練都有具體訓練內容。(2)定體。重點訓練記敘文和議論文。(3)定等級。訓練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例如,高三年級的作文訓練可以遵循以下的思路進行:

高三第一學期 着重審題能力(記敘文、議論文)的培養和寫作基本素材的積累,重點訓練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強化文體規範和試卷規範訓練,穿插擬題、扣題和思路結構等的技法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達到基礎等級。

高三第二學期 着重就作文的發展等級進行訓練,具體分爲:深刻透徹;生動形象;有文采;有創意。重點是新材料作文訓練,適當穿插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長處,確定某一文體進行強化訓練,力圖通過訓練使其作文達到基礎等級的上限或創新等級。

(二)強化過程意識。

1、重視寫前審題意識。高考作文“基礎等級”的第一條要求是“符合題意”。“符合題意”就是符合題目的“規定性”,即指題目規定的文章的體式、主旨、材料,以至標題、字數,等等。要審出題目中蘊含的深層意義,不僅要了解題目是什麼,還要思考何爲作文題中最關鍵的那個“題眼”,然後進行構思,調用素材。

2、強化主體參與意識。

(1)、培養興趣,激發慾望。脫離主體的客觀實際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帶來學生興趣的喪失和畏難情緒的產生。這種情況下的作文課上,只要老師一佈置作文題,學生都是哎聲嘆氣,滿臉的發煩和無奈。爲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首先樹立起牢固的主體意識。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老師頭腦裏佔主要地位的不是“寫”而是“人”,老師在設計作文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具體的作法是,首先,認真細緻地分析主體的客觀現狀,摸清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鼓勵學生講真話,讓他們善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想法,儘管有時學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時甚至是不對的,但老師也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導,而不是以老師的身份去評判。這樣尊重主體實際的做法,既促進了學生說話的慾望,也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2)、互改互評,百家爭鳴。 傳統的作文教學,學生寫,老師改;學生應付,教師忙碌;費時費力,勞而無功。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學生從被批評的被動牢籠中解放出來。每次學生作文結束之後,都可以根據訓練目的`提出具體的評改目標。再引導學生自改、互改,並建立互助組。評改時,先讓作者朗誦習作,談自己的構思;再聽取其他成員對自己文章的評改意見,作者本人也可以針對別人的意見談看法,表明寫作的意圖。最後將有代表性的習作交給老師批閱,教師再選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組織學生評改,以點帶面,提供示範。這樣,學生各抒己見,除了尋找別人的成功之處學習借鑑外,還可以挑出別人習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維活躍,積極參與,真正成了作文評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極應付,被

動服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自由作文,放膽表現。生活是複雜多樣的,作文形式當然也不能刻板劃一:可以書面作文,也可以口頭作文;既有規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課前三兩分鐘,讓學生輪流演講:或敘事或抒情,或奇聞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後講評課,讓學生上臺朗讀:或片段或全文,臺下“評頭論足”,各抒己見。總之,把學生看作寫作的主體,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之精心構思,自然表達。

(三)強化積累意識。

首先要豐富生活積累。這有多種途徑,比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同學、親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閃光點、有衝擊力、有啓發性的人與事,要及時地記下來;到臨考前,翻出來整理一番,記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細節。強化素材積累,多閱讀課外讀物,常咀時文精華,在多閱讀的同時,還應建立一本屬於自己的作文手冊。這個手冊要分門別類,有作文題,構思路數、文章概要和寫作資料等。所積累的材料要注意三點:一要典型,二要準確,三要記牢。要強調用腦記,要背,不能光靠筆記本。材料越充足,寫作就越有底。

(四)強化文體意識。

1、記敘文的達標訓練(以形象感人)要抒發真情實感。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夠感染讀者,而要想以情動人,最好要寫自己有真切體驗的內容,並且把這種情感與文章所描寫的景色、生動的細節、真切的心理刻畫等結合起來,與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抒發出來的感情纔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依據如下三個原則,即以“我”爲中心的原則,細節真實的原則,先感動自己的原則。

2、議論文的達標訓練(以理服人):①鮮明的觀點②規範的開頭③清晰的框架④豐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訓練。這是克服議論文寫作中“以擺代論”毛病的重要保證。所謂分析,就是找聯繫,找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找某一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例如,“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繫”“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繫”“普遍和個別之間的聯繫”“偶然和必然之間的聯繫”等等,能夠把這些聯繫找充足,就是說理充分;能夠找到最本質的聯繫,就是說理深刻。

3、散文的達標訓練(以情動人)。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 中的 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幹的文學體裁。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徵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敘述,個性鮮明。散文的特徵是“形散神聚”:感情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等細節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總之,不管選擇什麼文體要樹立兩種意識:樹立寫自己的知情意行、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意識,樹立再現人生的真善美、批判假醜惡的意識。

總之,作文的訓練備考應該抓基礎知識的積累,如素材、文體知識的積累;抓基本能力訓練,如審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而這一切最終迴歸到抓思維訓練,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度與寬度、思維的嚴謹性、思維的創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並最終讓學生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4

這學期是學生高中學習的衝刺階段,對每一位任課教師來說,高三教學工作意味着緊張、忙碌、勞累,同時也意味着充實、收穫和提高。自己明白要承擔的責任,也給自己制定了計劃,暗下決心,一定要踏實努力的做好各項工作。

一、深入研究考綱和考試說明,將理論與經驗作爲教學工作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作爲標準和方向的《考試說明》,每年都會根據實際要求調整,這種調整或改動勢必會對高考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從而要求各學科針對說明進行細緻研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斷的結合實際問題,有針對性的對每一個考點進行解讀,並分析比較與去年的差別,特別是結合高考試題分析,從而明確教學的側重點,爲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導。同時,注重與其他教師的溝通和交流。擔任過高三教學工作的老教師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學習教材,這些經驗都是直接得出來的,是對高三教學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過交流學習,才能對自己的教學和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細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上好每一堂課。

1、用好教材,注重雙基。

學生總是抱怨語文課本對考試來說沒用,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對的。教材是一個載體,它包含了高考說明中的所有基礎考點,熟練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個跳板,只有從教材中拓展、生髮,就能夠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試題正是源於教材而又高於教材的,用好課本我們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2、激發興趣,提高課堂質量。

只有步入高三的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緊迫性和肩負的責任感。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收穫。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激發興趣絕不是一個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夠的。因此我根據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做好準備。注重知識點與高考說明的聯繫,讓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變通,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這些,讓學生明白知識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佔有知識,在理解中拓展知識。同時,再輔以課堂中的那些生成性問題,聯繫實際生活和感悟,就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使用知識的能力;不僅是課堂上的,還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點,注重實效,抓好常規,注重平時積累。

高三的總複習絕不是高一高二的簡單重複,特別是教材的複習,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所突破,緊扣大綱要求,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如文言文教學,不僅是掌握基礎詞語、用法和現象,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有規律的歸納總結,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這樣才能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掌握複習的重難點,從而有效的達到複習的目的。對於專題專項複習要抓好常規落實。由於語文知識點多,分散廣,再加上記憶的遺忘性,就要求我們注意多積累,做好基礎知識和錯題的分類整理,爲高考的最後衝刺夯實基礎。在落實上要加強課前練習,從字音字形、成語、標點、語病、詩詞鑑賞和名句默寫上做好,即對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精選習題,優化訓練,上好講評課。

這學期是專項複習與系統訓練相結合的時期,要將學生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做題中去,就要精選試題,主要選擇那些有針對性、典型性、創新性的試題,同時試題要緊密結合考試說明。在講評試卷時,也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難點突出,要結合考綱分析出題的類型、方向和趨勢,甚至明白命題者的考查意圖。這樣也能增強學生對考試的認識。同時,還要講究解題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答案分析主觀題的答題步驟、術語和得分要點,全面提高學生的階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對於錯誤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鑑和學習。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提醒適當拓展,將那些同類但不同問法的試題集中歸納。

5、做好學情分析,對症下藥。

通過定時練習來檢查我們在教與學上的不足和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於這些,我們要及時通過學情分析找準具體環節,然後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穩步提高的目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後學生的作業上發現問題。這樣多管齊下,最大限度的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由於自己的年青,第一次帶畢業班經驗不足,也在教學中存在許多的問題。如課堂上會因爲時間的不足和學生反應慢而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機會少,也有時會追求作業的數量而一刀切。在知識點的歸納和講解上有些不是很到位。我相信隨着以後教學經驗的積累,自己將會及時發現問題,改正缺點。

感謝學校領導的信任,感謝同備課組老師的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學生給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將一如既往的奉獻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希望在這鳳凰花開的日子裏,自己的學生榜上有名,讓我這學期艱辛而又快樂的路程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5

期中考試剛過,語文成績也有了。之前的複習重點就是文學類文本閱讀,但是效果並不好,得分率還是很低。現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教學進行反思。

文學類文本閱讀這個板塊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難點,與作文和詩歌鑑賞一樣,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並還需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在大量的練習題中總結歸納的能力。

1.留心文章標題。無論哪種文體的閱讀,題目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或者爲全文線索,比如在我們所用資料的練習題中的《燈火》,文中圍繞燈火展開了對兒時一系列溫馨生活的回憶,以及由此而闡發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內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嶺》,這篇現代文就着重敘述了梅嶺的貶官文化和梅文化,抒發了作者對梅嶺的熱愛之情。注意文章題目,是尋找理解文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關注文中特殊句段。總領句(或段)、過渡句(或段)、總結句(或段)、高頻句,對於理解文章結構及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結尾的議論、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這些特殊的句段,學生就比較容易讀懂文章進而準確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詞句。在原文中尋找答案,是解題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類型的題,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進行概括、提煉、組合就可以。這樣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話來闡述要準確得多,自然得分就會高。比如《魂系“一線天”》一文中,有一題是“請用精煉恰當的6個單音詞概括‘一線天’的特點。”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通過對文章的仔細琢磨後大多能答出四個特點:奇、險、幽、陡,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這兩個特點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經過對文章相關段落的分析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啊!”在他們的回答聲中,我知道他們又深刻地積累了一種解題方法和經驗。

“在練中學,在學中練”,現代文的題多如牛毛,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在練習中加以運用,讓他們從每一道題中總結規律,悟出方法,規範答題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丟分”。

4.堅持讓學生進行整理歸納:整理歸納並不是簡單的看原題,畢竟碰到原題的可能性基本爲零。我們講了現代文的閱讀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學生的消化、鞏固。而消化鞏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讀上,而應該是方法性的解讀,包括:解讀文章的方法、常見出題角度、同一問題的不同變式、答題模式的歸納整理。這樣的整理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將所做進一步的歸納。

除了方法的講解和常規的歸納整理外,我們還要強化審題訓練。兩個月的複習中,學生反映出的最大問題是審題錯誤,因審題錯誤而導致一些低級失分。比如明明是問“寫景的特點”,而很多同學會看成“景的特點”;問“如何來表達情感”,答成“表達了什麼情感”。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錯誤;還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學生則忽略了。比如問“用了什麼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達成的效果。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強化。

除了常規講解之外,我們還可以把現代文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去,既完成了現代文的訓練,又能使作文有可寫的材料,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在平時所做的大量練習中,現代文是我們可以使用的“重要資源”,因爲文章少不了優美語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絢麗景物……每當遇到好的文章時,我都提醒學生誦讀或者摘抄,以便寫作時可以當作自己作文中的“亮點”。現在的學生在課下是很少去積累的,大量的卷子和習題佔據了他們閱讀課外書的時間,所以,很好地利用現代文中優美語段是既替他們減輕了壓力,又幫助他們積累了較好的.作文材料,可謂“一箭雙鵰”。如:《胡楊樹》一文,在現代文練習中我着重講了文中的惡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頑強、死而不屈的胡楊林,在後來有一次寫作中就有學生把“胡楊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還加上了獨特的理解,這使我在批改卷子時突然眼前一亮,給了作文較高的分數,同時也頓生欣慰之情。“學以致用”,我想,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生從學習到領悟的昇華過程。

當然高三的閱讀教學和高一高二的閱讀教學不同。高三教學直接面向高考,命題特點是教學的指揮棒,考綱則是教學的中心,與高一高二的閱讀相比,靈活性就有所減弱,相對地,應試的規範性就大大加強,答題的規範性需要重點強調。

高三的閱讀教學是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花費的時間較長,可以在這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抓住文章中蘊含的情感,適時地對學生給以鼓勵、啓迪,可以增強他們在壓力較大時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學生有希望地面對每一天,面對每一次考試或練習。猶如高三學子經歷漫長的高考備考是一個“領悟”的過程,作爲教師的我也經歷了對教學更爲深刻的“領悟”過程。其間由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都還不完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不斷總結探索,“領悟”更多的真諦!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6

本節課小說鑑賞學習策略的選擇較爲恰當,能夠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抽象的學習策略知識具體化、生動化,課堂教學也活躍、流暢。學生對知識和策略的.學習都很感興趣,有學習積極性。

從課後作業的反饋來看,學習策略課外遷移還不夠理想,許多學生還不能恰當運用學到的學習策略。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習策略的運用講解還不夠充分,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較爲薄弱,教師需要通過訓練不斷強化,並且這種訓練應是系統的、連續的。

通過《荷花澱》學習策略教學的備課、上課、課後反思,我自己學到了許多東西。教給學生學習策略,就給了學生一雙“內眼”,使他們具有更強的自我反省意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學習積極性也隨之增強。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7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寓言性,人文性,使我初讀、深讀後受到感染和感動,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鬥、不屈的靈魂、巨大的象徵意義以及似乎能從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都激發也激勵着我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蘊。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是一個神奇的宇宙,我想努力看到冰山下更爲豐富的世界,我想努力把感染和激勵了自己的偉大作品從更高層面上介紹給學生,看到學生心神領會的頷首,也是老師最大的欣慰。

我認爲一節有價值的課首先要達到以下幾點: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教學節奏緊湊順暢,課堂自然天成;三是學生學有所得;四是教師有教學的成就感。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動畫朗誦的激趣導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徵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說的象徵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於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是課堂上對於學生的回答,由於實力不夠、經驗不足,我有時傾聽不仔細,沒有敏感地把握住學生分析的亮點,及時給予學生肯定的讚許,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導契機。

學生學有所得,是老師的最大收穫。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瞭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在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思維定式下有了新的認同讚詞,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鬥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爲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鬥。

從教學的成就感來說,莫過於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質疑到認同、從理解到深受感染,在課堂上我看到學生心領神會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挺直身背,結束時似有不捨與回味。同時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着在今後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課堂總是一們遺憾的藝術。上完之後,掩卷沉思,對於課堂內容的設計、對於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8

1、學生的習慣養成靠老師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如改卷子全用紅筆,齊讀全把書豎起來,聽課主動記重點,每天背四個成語等等。這些我也對自己的學生要求過,從高一就反覆要求,但是直到現在也沒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爲什麼?就是因爲教師不能堅持督促檢查,你都不能堅持,怎麼能希望學生形成好習慣呢?我們有的時候太能找客觀原因,總認爲要求一遍記不住,又要求一遍還記不住,就歸結到學生差,根本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上來,然後給自己的“索性不管”找個很好的理由。事實上我們的學生是難教育,但是難教育不等於不能教育,我們的學生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需要接受“錯誤常反覆”這個事實,要堅信,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規矩出來。

2、備課要深入研究,授課要有針對性

X老師的散文閱讀課,課件做的特別棒,能看出課下真是深入備課了,而且每道題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都展示給學生。

X老師教兩個班,一個尖子班,一個普通班,授課方式和深淺度就不一樣。我聽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級,她講文言文,課前提問知識點,所有知識點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特別直觀。我們提問文言知識點的時候往往教師口頭說句子,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們呢,往往嫌麻煩,也嫌屏幕佔地方,就越過這一環節,很不應該。X老師講課時翻譯得非常細,一直是她自己譯,並無學生活動,也無小組合作什麼的,但學生真是跟得特別好,都拿筆在書上寫呀記呀,只要不偷懶,一節課聽下來收穫特別大。

一中老師的授課特別貼近高考,很有針對性。高一備課組在講散文單元以前先講了高考散文閱讀的一般要求,做了純正高考題。X老師還在每節課前加入了詩歌鑑賞的內容,在高考中能力級別是E級的',我們的高三學生做起來都會覺得困難。高二備課組也在授課之餘做了xxxx年的高考模擬題,而且是形成常規,一直在做。可能有些專家批判這種做法,認爲太功利,但說實在話,對於提分來說真的有效。

教師的地位不高,但是影響很大,教師的收入不高,但是責任很大。潛心教書,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簡單平凡的小事,來成就自己的不簡單和不平凡。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高三17,18班兩個複習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語文這個科目博大精深,我還需要不斷學習。自九月份以來,我先後聽了張賢斌、黃詳珍、張華、張豔四位老師的課,在聽課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對我的後期教學有很大的啓發和幫助。

張賢斌老師擔任特奧班的教學工作,教學進度比我們快,我們還在複習新聞和訪談的時候,他的班已經在複習傳記了。張老師備課詳細,知識儲備豐富,在教授過程中引導有方,深入淺出,善於抓住重點,對相關知識實時補充,講解詳細,補充全面,聲音洪亮。黃詳珍老師作爲資深語文教師,傳記文本解讀細緻,循循善誘,重點突出,體現出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張華老師講的傳記,能從本班的實際學情出發,低起點,小步子,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步一步調動起來,讓文化課薄弱的班級也能在語文課堂上活躍起來,充分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特點,教師評價點撥及時到位,展示了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張豔老師,課堂於平靜中充滿靈動,教師善於引導安排,學生能積極響應,沉浸在文本中並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有序整理規範答案。她的課在如何讀懂文本方面給我以極大的啓示。

以上是我聽課的總體感受,對我來說,每一節課都有收穫,讓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但在聽課中我也有一些個人的思考。從學校當前的指導思想來看,學生上高中的目的是爲考大學,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在強調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確,現在的學生語文素養普遍較低,閱讀量很小,輸入的`少必然導致輸出也少,我們的高中教育時間很緊,幾乎沒有給學生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雖印發有一些晨讀晚讀資料,但這些快餐式的閱讀未必在培養學生素養方面起到多大作用。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還在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淵博的知識給學生以灌輸着“素養”。在高考中,這些灌輸的素養未必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老師講的快,學生記得快,老師走的快,學生忘的快。由此我認爲,高三語文再奢談培養語文素養爲時已晚,把知識講的過細,過精,反而耽誤時間。我校高考要突破高考個數和質量,靠老師講,靠學生互教是不現實的,高三複習,要把訓練落實到位,在訓練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基礎知識掌握好的學生,提高訓練難度,減少他們做簡單重複勞動的量,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在聽課過程中,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班,學生的作業負擔都比較沉重,老師講課過程中學生沒有充分的自由訓練的時間,如果能把課堂內容在精簡一點,老師再少講一點,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對於傳記類文本閱讀,各位老師已經複習過半,在複習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按部就班,已經不符合新題型的需要,我們在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針對新題型的引導訓練,加強簡答題的答題規範訓練,因爲文本的閱讀最終都要歸結到答題上。讀懂文本是答題的基礎,但讀懂文本不等於會答題,答好題。因此在我們後期的課堂上還應注意加強答題規範的訓練。

在今後的課堂中,我要努力學習以上幾位位老師的優點,進一步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在高效複習方面多動一些腦筋,力爭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0

現實告訴我如何進行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三語文教學。我將系統、重點地梳理五本必修教材的基本內容和知識點。我將研究近年來高考的考試指導書和語文試卷,然後逐一比較分析,掌握各類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趨勢,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我應該從大量複習和訓練題中仔細挑選、裁剪和拼湊出一套練習題,然後讓學生來做。完成後,他們會糾正,糾正後解釋,解釋後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干燥出汗,頭暈目眩,筋疲力盡,據說這就是對學生負責!

我必須這樣做。然而,一種羞辱感和羞恥感在我的心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干擾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能夠減少培訓次數、提高效率的實用方法體系,以應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經過長期不懈的探索,我覺得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

用於管理層;沒有字面意義。這不能簡化爲管理層;,也不能孩子氣地將其定義爲紀律。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引導”和“指”,即引導學生的精力投入,安排時間是激發學生的方法,激發主體的慾望,激活學習活力。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技能和競爭水平,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和複習語文,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首先,增加負擔總是失敗的

高三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高中三年級,人們覺得進行高劑量、高難度的訓練是合情合理的。通過考試促進學習可以一箭雙鵰:能夠檢查水平、發現問題、促進複習、能夠真是一箭雙鵰。爲什麼不呢?老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也很好。然而,這種誤入歧途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增加負面影響的做法,似乎毫無疑問,既沒有科學價值,也沒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是一種永遠無法彌補損失的失敗。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和難度沒有正相關,沒有“質量”保證的“量”的疊加不可能導致“質量”的飛躍。此外,提高難度也不能穩定知識的基礎。因爲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理科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要求、目的、應用方法和知識結構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理解、聯繫和使用,即理解原則、理解經驗、聯想、遷移和應用,以及在漢語學習中,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學科都無法比擬的。這是學生必須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理解”和“理解”既不能通過教師也不能通過考試來完成。可見,目前高三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是教師錯誤地將教學重點投入到頻繁、無休止的考試中。第二,教師和學生必須應付頻繁的考試,而且精疲力竭。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進取的準備,效率很低。他們將不可避免地缺乏成就感,這使人們身心疲憊和悲觀。爲什麼考試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這是許多中國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證明,在考試中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談論一切的做法已經走到了死衚衕。

我認爲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求的原則。高三語文教學的成功在於讓學生取得好成績。

要實現這一目標,有兩種方法:

一是降低考試難度和頻次,

二是加強管理,創業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II、讓高三學生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在學習漢語方面缺乏成就感,這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的積極學習願望和條件有因果關係。

此時此刻,是時候思考以下問題並做出選擇:

① 爲什麼漢語知識和考試場地很少,但學生不善於學習,老師對他們的教學不滿意

② 教師和學生最需要的結果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經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 高考語文試題的整體難度不高,爲什麼我們的學生總是不按預期

成績我們需要學生取得優異成績,而更難更奇怪的訓練是學生取得優異成績道路上的絆腳石。學生的語文成績很差。從膚淺的邏輯推理中得出的結論將是簡單、簡潔和令人信服的:學生的“雙基”確實太差了。事實上,語文學習不盡如人意,歸根結底是過時的、誤導性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必然結果:過多的訓練妨礙了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梳理鞏固了訓練難點,消耗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和信心,讓人們產生教師徒勞無功,學生一無所獲的錯覺。從長遠來看,削弱的是前進的動力,增加的是失敗的情緒,削弱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質量,浪費寶貴的時間。

正確的.做法是儘快降低漢語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有效性,適當難度的訓練也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言測試和培訓中。只有當我們有條件大膽承認學生的學習和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活力和興趣,穩定他們的信心,而且有助於發現、思考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有助於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的複習。

正確的做法是儘快減少考試或培訓的頻率,讓教師和學生反思過去,糾正現實,規劃未來,讓教師有機會引導學生,讓學生有條件儲備知識。給學生時間去利用,而不是把時間交給老師去做毫無價值的、不知疲倦的考試。不"練"一段時間,練幾千天,不"練"一段時間,不"用"後備力量,如何迎接挑戰?,管理第一,指導最重要確立“管理第一,指導最重要”的基本戰略,摒棄盲目、不計後果地增加時間和問題,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努力追求管理效益,從指導中收穫成果,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有效消化中追求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和發展語文技能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是高三教師最常使用和享受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的敘述

② 大量的訓練

③ 不斷地否定學生。

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數據成分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很明顯。這種方法的缺點不僅是學科倒置,學生的參與被取消,教師過於屈尊。

此外,這種方法也符合孫子所謂“圍攻”的戰術特點:

① “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 它是長期的,而且“長時間會使士兵變得遲鈍,打敗犀利者”,這種效果在高密度、高強度的敘事訓練中被抵消了。值得注意的是,敘事與訓練是兩把“雙刃劍”。

③ 在訓練不力和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們會逐漸失去提高漢語學習水平的信心,士氣越來越低落,意志消沉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1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學來說,又是一篇難文硬文。我們最怕辛辛苦苦教下來,學生的感覺卻是一句“有什麼好的”。《滕王閣序》就常常遭受這樣的命運。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網查了一下資料,也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頂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爲鑰匙打開滕王閣的大門。但這樣一來,學生要花很大的時間去打理,恐怕那點興趣也被蠶食得差不多了。後來靜下心來仔細地閱讀課文,居然發現一條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斷亦續的感情線索。相對典故相對文采這些“技”上的東西,它應該是“道”,是最根本的。那麼能否以情感爲“綱”,綱舉目張,帶動全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王勃陸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於文章確實在文字理解上有難度,爲了便於課堂上的教學,我佈置學生預習時畫一副王勃情感變化的心電圖。因爲以前從沒幹過類似的事情,從課堂上兩個學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學生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歷程。當兩條情感變化圖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接下來的教學就簡單了:一問是不是這樣的情感,二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三問這樣的情感變化說明了什麼,哪種情感是最真最根本?舉最初的情感爲例,絕大部分的學生概括爲“興”,也有學生認爲興中有悲。這樣的理解無疑是對的,但又無疑以前者爲主。那它從何而來?學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兩句話,“遙襟甫暢,逸興遄飛”“興盡悲來”,從文中篩選信息體現了學生的一種閱讀技巧,不過教師不能到此爲止,應該引導學生具體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探究性學習。經過討論,學生是能概括出這麼幾點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這樣一來,王勃的`“興”就有了落腳點。

可以說,王勃在最初表現出來的逸興只是斯時斯地的感觸,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後對賓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對《滕王閣序》而言,這些均不足觀。足觀的是“失路之人”在強烈的渴望“望長安於日下”,在熱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觀的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吶喊助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足觀的是“有懷投筆”者“無路請纓”,只好“奉晨昏於萬里”,無奈到絕望。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那一個個典故背後真正的意圖,體會笑臉背後不堪回首的坎坷經歷,年輕後的滄桑,輝煌後的傷痕。只有這樣的情感纔是最真的,只有這樣的千古同悲纔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這樣讀出來纔算對得起王勃。

這樣兩節課下來,自己覺得上的較爲輕鬆,也較爲沉重。輕鬆的是綱舉目張,一氣呵成;沉重的是爲王勃的失意與傷感,掙扎和自我安慰,爲一顆不甘的靈魂。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2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爲“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爲“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啓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爲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爲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爲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爲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爲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③ 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爲“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3

反思以往的高三語文複習教學,我認爲要提高高三語文複習的有效性,必須認清教學的三大禁忌,卻也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根本模式:大量講述,大量訓練,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認。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表達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曠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中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開展要充滿信心,併爲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時機,爲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適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開展。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也是關注到了學生心靈需要的教學觀。

我認爲,學生了解了自己,明確了學習目標,纔會有奮鬥堅持的.毅力,纔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纔會感受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併爲之而欣喜。

高三語文老師必須正視學生的差異,應該幫助學生把學習的內驅力真正化爲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分析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優勢和薄弱環節,從而制定符合實際的個性化複習方案。我們可以設計一張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表格,表格上根據高考的各個大項,從語知語用到作文,分別呈現,然後由學生自我反思總結,明確各自的優勢區域、薄弱環節,然後根據其根底、能力、開展前景、努力方向等,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商定,然後選擇最易達成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完成目標的方法,進行重點突破。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4

課堂場景一:臺上教師滔滔不絕:”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臺下學生或是夢遊周公,或是課堂自學,或是無所事事.課堂場景二:臺下學生:”這道題我是這樣想的……”,臺上教師面帶微笑,頷首讚許,舉重若輕.一、對傳統試卷講評課的反思

政治課難上,高三政治課難上,有效的高三政治試卷講評課更難上。平時聽課,事前打招呼,總聽到教師說:不好意思,這節課講題。言下之意是試卷講評課沒有什麼可聽的。以致造成課堂場景一所示,教師講得周到詳盡,興高采烈;學生答案改完,不知總結,不懂反思,百無聊賴,昏昏欲睡.下次同樣的題再考,一切照舊!由此可見,學生甚至教師不重視是政治試卷講評課缺乏實效的根源,方法不得當是政治試卷講評課缺乏實效的關鍵.二、對提高政治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嘗試

基於以上的思考,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下面談談對提高三政治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做法。

1、課前認真批改,詳細分析——提高政治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前提。

教師只有經過充分的課前準備,把握學生答題情況,講評時纔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加以剖析。首先,要認真批改試卷。通過批改試卷,瞭解學生對哪些問題解答的比較好,哪些題錯得多。閱卷不是簡單地打“勾”、“叉”就完了,而要把學生的錯誤逐一記錄下來並加以統計,尤其是客觀題,力求對每道小題得失分率進行統計。另外,對於主觀題,力求在每個同學的試卷上都寫下批語,比如“材料沒有讀懂”、“審題不清”、“注意關鍵詞”“考點不熟”等,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癥結。這樣,學生拿到試卷之後,就能有針對性地改錯,同時反思自己在思維方法上的問題,認識到對哪些問題解答存在缺陷。其次,要詳細分析試題和學生答題情況。

一要分析試題內容,即講評前要分析試卷本身是否符合本班學生實際,是否符合課改方向與改革理念,試題覆蓋了哪些知識點,試題考查了哪些政治能力,分析試卷中各試題的難易程度,解析命題的意圖,哪類題型學生已見過,哪類題型學生初次見面等等;二要分析學生答題情況,在細緻批閱試卷、全面把握試卷的基礎上,認真進行統計分析,弄清哪些題錯得多,要找出錯誤的癥結,分析何種能力需要加強,學生需要何種幫助,做到心中有數。

2、創設民主寬鬆、思維碰撞的課堂情境——提高政治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重點。

德國一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與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考試作爲檢查、鞏固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方式,要求試卷講評課同新授課和複習課一樣,要形成民主、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係,以消除學生因成績優劣引起的不良情緒,激發學生認知上的衝突,鼓舞學生學習、思考的動力。爲此,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正視學生差異,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如把學生的試卷中出現的好的解題思路、方法介紹給大家,也可以由學生上臺講解;試題難度相對不大的試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回答,讓他們體會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壓抑感,激發其內在興趣;對學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斷地否定,而是要耐心地聽取,積極地引導,在教學中徵求學生的意見,瞭解學生的想法和需要,請學生獻計獻策。

3、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政治試卷講評課實效性的關鍵。

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想學、能學、會學、樂學,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使試卷講評課取得最大實效。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根據本校學生的學情,採用“考試分析→ 合作糾錯→重點講解→課後輔導”的教學模式。第一步,考試分析。這一環節主要是結合改卷和試卷分析的情況,給學生介紹考試情況。

首先定量分析整體成績,以便圍繞優劣,激勵鞭策;其次,定量分析得失情況,以便凸現典型,補救矯正;最後定性分析失分原因,以便把準脈膊,對症下藥。

考試除了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功能外,也是評價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也直接影響教師試卷講評的情緒,有的老師在講評課上或喜形於色,或大發雷霆,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學習進步。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要心態平和些,要善於利用考試的激勵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成績優秀、進步明顯的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老師不要一味責怪:“這道題都做過多少遍了,怎麼還會錯”,而是要幫助他們認真分析原因,同時善於挖掘他們試卷中反映出來的閃光點,要讓他們也能在讚揚聲中獲得滿足和愉悅。

第二步,合作糾錯。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個體存在的錯誤或疑難,自查自糾,通過教師適當點撥和巡迴答疑,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和辨別分析,強化正確信息,分清錯誤癥結。

這一環節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自我評價,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如答問、質疑、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不要挖苦諷刺考得不好的學生,不要對這些學生指桑罵槐,而是要幫助他們認真分析原因,幫助他們彌補缺漏、樹立信心,使下次考得更好些。通過教師的巡堂,也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知曉學生的疑惑,以便下一環節更加有的放矢地集中講解。

第三步,重點講解。這一環節是講評課的重點和關鍵。教師要結合閱卷記錄,重點剖析錯誤普遍、失分較多的試題,既要分析錯誤的原因,又要探討糾正的方法;既要歸結答疑的要點,又要指導答題的規範。這一環節切忌只是簡單地向學生公佈答案。老師可以就自己在批改試卷和對試卷統計分析中掌握的情況,結合試卷上的題目幫助學生分析解題思路。

首先,教師應該打破“一言堂”的'習慣,發動學生參與評講分析試卷。比如,對一些比較典型的題目,可以請解答的比較出色的同學講一講是如何驚醒正確思維的,爲其他同學進行思維示範;也可以就學生做題中出現的典型錯誤,請出現這種錯誤的同學談談他當時是怎麼思考的(請解題有錯誤的同學,老師一定要對其給予充分尊重),瞭解同學出現錯誤的原因,其他同學聽了有利於糾正自己思維上的誤差,也有利於老師今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針對性;另外在必要的時候,發動學生對認識比較模糊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解題經驗,技巧、思維能力培養的交流;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同學,鼓勵他們自己制定主觀題的評分標準,或是對已有答案進行修改和補充;最後,講評時把試題和書上的重點知識、考點結合起來,把相關知識有效整合起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和遷移。使學生在做一道題時,與這道題相關的知識能得到鞏固。如就某一材料問學生,這一材料還可以從哪些角度設問,還可以考到哪些知識點。引導學生結合熱點想考點,根據考點想熱點。

其次,講評課不必每題必講,應該適當取捨,詳略得當。有人說,一堂好課是一件藝術品。教學的藝術也是留白的藝術。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學的時間、想的時間、說的時間,而不是象場景一所描述的從頭到尾,逐題講解。

最後,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種題型都應有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因而講評試卷過程中還應教會學生解各類題型的方法和技巧。應特別重視主觀題的解題方法指導。如要教會學生審題,審題枝、審題幹、審設問的技巧,學會找出關鍵詞和關鍵句,從多原理和相關原理中進行篩選取用,注意答案的簡明有效等等。如題“運用矛盾分析法的有關知識,分析互聯網信息傳播加速的社會作用”(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我在念題目時,故意在“運用矛盾分析法的有關知識”加重語調,引導學生迅速找到關鍵詞,一些審題不清的同學也自己找到了丟分的原因。

另外,授人以漁還要教會學生對成績進行反思,對試卷進行分析。這不僅僅是對分數的統計與分析,更要對試卷中的正誤情況進行統計。比如說選擇題,要統計做對多少,做錯多少;主觀題方面,有哪些答案要點回答出來了,有哪些要點沒有回答出來,還有哪些是思維方面存在的偏差。在進行精心統計的基礎上,還要作深入細緻地分析,分析自己在解題中出現的錯誤是什麼類型的錯誤:是書上知識點掌握不牢,還是沒有弄清題目的要求,還是思維上存在偏差等等。

第四步,課後輔導。課堂上師生主要是對學生考試中存在的共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個別學生在解題中的特殊問題,在課堂上往往無法得到關注。這就需要課後老師與學生個別交換意見,進行個別輔導。當然要有效進行的個別輔導,首先取決於老師在批改試卷和對試卷統計分析時是否注意對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個別問題進行了記錄。其次,要求老師能夠與學生真誠平等對話而不是訓斥,才能理解到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爲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再次,在個別輔導時,不僅要幫助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更不要忘了對學生的欣賞,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在解題中的成功之處,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

總之,試卷講評課是高三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考代練”的備考理念下,政治高考成敗的關鍵,也是教學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的保障。

構建有效的政治試卷講評課就是要堅持“以人爲本”的學生觀,通過教師的精心準備和積極引導,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提高政治學習和考試的信心,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評有所獲”。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15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xx年的9月份開始,20xx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爲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高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溫爲主,將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聯成網絡,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後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有着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高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爲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方向:緊扣《考試說明》

充分領會《考試說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可以從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還可以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況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高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高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爲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因此,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通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高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爲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爲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爲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爲此,我利用網絡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爲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匪淺。

3、精選習題,優化訓練。

針對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爲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閱讀,促進寫作。

加大閱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爲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助。我們認爲,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可以這麼說,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首先,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集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集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四、再有,我對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作了一點思考。

(1)閱讀理解很重要。

高三綜合訓練中,學生拿到一張張訓練卷後,首先想的是快點完成題目,而不是認認真真地讀一讀文章。一張考卷做完,不要說文章,就算是那些做過的題目,也可能轉眼就忘。講評時,我向學生講我的想法,認真閱讀與領悟一篇文章,比之完成幾個訓練題,往往更具意義和價值。當你真正會讀能讀之後,什麼樣的語文考試能難倒你呢?

(2)閱讀習慣比訓練量級更重要。

就語文學科而言,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讀了多少,所得又有多少,而不單是學生今天做了幾道語文題目,練了幾張語文試卷。賽場固然需要訓練,但盲目的訓練往往是事倍功半。語言學科,更強調多讀多記。然而,現在的高三學生,他們更注重的是書面題目,對於不需要用筆完成的口頭作業,很多學生甚至都不把它們當成作業,這也就是爲什麼有學生認爲語文作業少,語文成績遲遲不能提高的原因,更進一層,對於閱讀的忽視,往往使學生在高考中茫然不知所從。

(3)閱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

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閱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埋頭做題,學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過,一個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爲什麼做題?做這個題有什麼意義和收穫?學生很少思考,成爲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爲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更需要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思考所讀文章的內涵意義,思考閱讀於自己而言有何收穫,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有何啓迪,這樣的閱讀與思考纔是我們所需要的。

此外,我覺得,我們要積極改變學生的語文學習觀,讓他們充分重視語文。因爲,相對於學生在語文學科上投入的極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講,單位時間內的收穫,語文學科可以說是最多的。學生基本上除平時課堂時間和課外適量的書面作業時間外,主動投入的時間和機會是極其節約的。二是在學生中普通存在着這樣一個觀念,語文學習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時間未必與最後的產出成正比,其實,我們應該糾正學生這個觀念,一份耕耘纔會有一份收穫。那些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是因爲他們天資聰穎,而是因爲他們在語文上付出比別人更多,他們的學習更得法。相對一位在及格線上掙扎的學生,只要有時間保證,且注重學習的方法,要把語文成績提高個十來分,還是相對容易的。150分的考卷,是從90分到100分容易,還是從130分到140分容易,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是我在一學期高三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我會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