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3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精品13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着力點主要集中在“語言”上,這一點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十分鮮明,於是在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板着面孔教,學生板着面孔學的現象。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嘗試着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爲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爲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爲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又是普通班,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

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小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纔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纔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邁步,教師作爲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挑戰。尤其是在小地方,無論是新的理念還是與此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面對課改,“上級唱高調,學校哼低調,教師唱跑了調,學生跟不上調,社會根本不知什麼調”的現象比比皆是。雖說目標令人振奮,但過程令人質疑,基礎令人憂慮。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需要我們立足現實,樹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積極開展“以校爲本”的教研製度建立活動。從現有的教學行爲去反思,從教學反思中去診治“病根” ,對症下“藥”方爲上策。

一.教學反思的定義與意義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臨控方式 ,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俗話說“敗局有妙招”。從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中盤點“存貨”,清除“垃圾股”,擴張“績優股”,整合自身教學資源,無疑是現實的。反思教學正基此而產生。在教育戰線上,許多教師一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嘴說別人的話”,都在做教學參考書和教材的奴僕,年復一年地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到頭來緊攥一張“舊船票”難於登上教學改革的航船,只在岸上聽“依舊的濤聲”,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豈不可嘆?而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爲產生影響,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是轉變教學觀的轉折點,是新舊理念碰撞的焊接點。從一定角度上說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上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我認爲主要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兩個基本環節進行。

(一)備課反思 ,樹立以學生爲本的'大備課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任務。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必然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備課觀念。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爲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而在教學實踐中,備課往往被曲解成了備教案。在學校管理中,往往把教師的備課緊盯在寫教案上: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充分、認真。備課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備教案等同於備師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是單一的、淺性的,靜態的、大一統的流水線。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這種教案使教學過程成爲單向度的信息傳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成爲單一的傳遞信息與接受信息的關係。是以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原則設計。其價值可想而知。像這類備課乃無效勞動多,僅爲應付檢查而已的,是空洞的,是狹義的備課。

新課改形勢下的備課應是遵循以學生爲本、立足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廣義的備課——備課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調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是 備課的一部分,它包含師生閱歷;它以教材、課堂教學爲核心,向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輻射;包含有形的書面教案及無形的融入教師心田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教學機智與激情。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了一節公開課後感慨到:他這節課表面上只花了15分鐘準備,實際上卻是我一生的準備。的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

堂上自主學習和探究時間多了,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備課的投入得少了。在“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的三要素中,大綱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了學生永遠最關鍵。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這句話來概括。“搭臺”就是教師要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構建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地組織學生“唱戲”。

如何落實呢?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變單一知識目標爲多元目標。語文教學不應單純要求學生掌握知識,而應該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同時,給學生以豐富的內心體驗和個人感悟;要變統一目標爲多層目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要變固定目標爲開放目標,教師要設身處地地關注、呵護、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自主學習和探究。

(二)課堂反思,放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想

1、課堂實施由嚴守文本向超文本變遷。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說: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珍視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歷對教材進行更多的延伸、遷移、拓展。

可在現行的課堂中,巨大的習勢力嚴重地阻礙着學生主體意識的“出籠”。應當說,“異見”的產生說明這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積澱,經驗背景,對文本進行了獨立的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思考,產生了獨特的感受。可教師沒有珍視,掐滅了學生在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時迸濺出的智慧火花。這就是隻知道囿於教材而沒有把教材當例子教的典型標本,這就是教師本位與教材本位的典型例證。更精典的還在當教師講冬瓜是躺着的,茄子是掛着的。有幾個學生馬上接嘴說,也有的冬瓜是掛着的,(原來這其中有2個學生的外婆家是蔬菜專業戶,成規模的菜地裏,冬瓜地裏搭 起了排排支架,冬瓜長大後就在排架上垂掛着。)可教師斷然否定。這使我不由得起王安石與蘇東坡的《詠菊》之爭。

宋朝時的一年秋天,宰相王安石忙於變法,不在家。造訪的蘇東坡進王安石書房後,見案几上有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菊花只有枯死在枝頭,哪會落瓣呢?當即續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回家見後,見蘇東坡孤陋淺薄,十分無奈。後來適逢“烏臺詩案”事發,王安石就讓皇上派他到黃州爲官。到黃州後的第二年秋,蘇東坡果然見菊花被西風吹落,滿地金黃,只剩枝條兒在風中晃動。想到早年在王安石書房續詩一事,深感自己學識不夠廣博,歉疚之意頓生。回京後立馬登門道歉。

“冬瓜也有垂掛的”,這裏且不說爲師者的孤陋寡聞,也不說師不必賢於弟子,但爲師者總要有姿態,有寬大博愛的胸襟吧。怎麼能武斷地斬斷學生對文本的“異見”呢?這樣的課堂,只是教師唱“獨角戲”,又如何能落實新課標要求的理念呢?如果教師能“蹲下來”用心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不也能從學生身上學到許多知識麼?若利用學生在與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同構時產生的個性化閱讀,不正好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何嘗又不是件快事呢?

2、真正理解自主互動學習的內涵

新教材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纔算是還給了學生 ,什麼是真正的自主互動。

例如我在新課改教學研討會學習上聽到的一位語文執教的蘇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的第12課《甜甜的泥土》,講了被父親離異了的生母在兒子亮亮生日那天送來一包奶糖的故事。讓小亮感受到了久別的溫暖,而後母的虐待卻使小亮產生巨大反差而痛苦傷感。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第一塊“整體感知”中,在聽完開頭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後,要學生完成對聯:甜甜的泥土, 的媽媽。學生答案衆多:關愛孩子、無私、狠毒、自私、愛子心切、失落、離愁、望眼欲穿、傷心、悲痛、無情??學生盡興後,馬上轉入第二版塊“把握人物”的教學。在評課中,當資

深人士提到教師應在第一版塊以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互動對話,以提升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或給予適當引導時,那位授課教師馬上以這樣做就以“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剝奪學生自主學習權力”來反駁,使在座的各位同仁啞然。

現在說到“自主性學習”,有的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滿堂灌”“滿堂問”的老路。而我認爲,在教學時,如是淺顯淺易與學生 的生活相重疊的選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已設疑、自已解答,或者組織學習小組進行互動學習;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選文還是應重視教師的“橋樑”作用。

學生自主原則的實質在於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惟此,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纔是有價值的。目前的語文課堂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彙報、表演、檢查,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他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教師淡化出場,一切都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着教師的行爲,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當前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爲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

現代教學論認爲,當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隻看教師的講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爭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評的:“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說:“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和?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他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爲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堂實行計分制。我們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以小組爲單位對學生進行計分評價。比如展示自己的一個問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問題、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對他人進行評價等等,這些都要計分,一節課下來學習委員要記錄各組的分數,每天在評比臺上公佈,每週一總結,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這樣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小組的團結與合作。

爲合作而合作是一種課堂誤區。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

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

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是上好課的關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合理的組織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較好的獲取知識,有利於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課堂中,我讓學生採用不同讀的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比賽式讀等。通過細讀課文,學生不僅體會了荷花的美;而且通過對課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文字的反覆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看學生會不會認,會不會寫。還要看他在學習中是怎樣獲取知識的,存在什麼問題,瞭解學生的思維狀況,才能及時的調控教學進程,將問題解決在課堂之中。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的體現。

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爲重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科學引領作用,使課堂教學處於教師精講、善導,學生樂學、會學,氛圍活躍、和諧、愉悅的狀態之中,逐步形成快樂課堂、高效課堂。教師必須有“放心教”的勇氣,相信學生的能力,徹底革除“滿堂灌”的傳統做法。

 三、注重教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情感,並藉助正確的課文朗讀,把感悟的情感給予充分地表達,從而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形成,促進學生口語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學中,以讀爲主,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讀的內容來看,有全文朗讀,有自然段細讀,有句子精讀,由整體到部分;從讀的形式來看,有自由讀,有指名個別讀,有師引生讀,有全班齊讀,有朗讀,有輕聲讀,有不出聲地讀……學生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從讀的層次來看,開始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接着是讀中領悟、讀中理解,最後是感情朗讀,環環緊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質”有“量”的讀催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注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應試教育”的影響迫使教學要求無限制提高,嚴重偏離了教學大綱,這樣一來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有礙於教師水平的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深入鑽研大綱,把握大綱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課內損失課外補,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遵循起點低、臺階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則設計課堂練習。

(二)調整課外作業結構。調整課外作業結構是減輕負擔的有效措施。調整課外作業結構可將單純的書面形式變爲多種形式,如口頭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語文課外活動等形式。例如,我們學了幾篇有關描寫春天的課文後,結合探究型課程,就可以佈置“我眼中的春天”這一作業。學生可以去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謎語、諺語、古詩、詩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畫成圖畫;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編制春天的剪貼小報、手抄小報。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最後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在濃濃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體驗了“春”的魅力,激發了對“春”的喜愛之情。同時學生的欣賞、想象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必須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意識,採取相應的對策,真正轉化師生角色,努力創造條件,把學生從過去被動學習的境地中解放出來,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爲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爲豐富,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從而創造更高效、更優質的課堂。 (責任編輯:龍大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程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新課程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成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程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程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第三篇:《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

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中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中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

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 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

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後,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非重點學校尤其如此。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

一、夯實基礎。

(一)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早下手,抓反覆。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況且從初一到初三,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初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初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初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餘時間背誦。爲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爲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

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在初一一開始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楚文言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再不必進行文言語法方面的教學,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爲後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爲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初學生的能力。

六冊書的課內文言文我們幾乎全部上過,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瞭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爲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

在作文教學上,我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從夾敘夾議的記敘文開始,逐步訓練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再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批改,詳細講評,學生的寫作能力一步步提初起來。

二、廣泛拓展

(一)擴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將有些故事作爲論據寫入作文,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二)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三)堅持以剪報的形式擴大學生閱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四)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年級。

(二)專項複習。包括文言虛詞、實詞,古文化常識,詩詞鑑賞等,每項複習結束都有自編配套試卷加以檢測鞏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課堂時間寫限時作文,提初學生臨場作文能力。根據各班不同情況,從審題、結構、材料、語言等方面專項突破。

(四)適度訓練綜合性試卷。爲避免重複操練,我們對衆多綜合性試卷作了挑選,選擇難度不同的試卷,全年級統一測試,重在訓練考生考試的感覺。

老師兢兢業業,認真塌實,任勞任怨。不僅解答學生的質疑,而且常常與學生談心,進行心理疏導。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把對老師的感情轉移到學科學習上來,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

篇四:體會

有一位教育家曾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紮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趕超優秀生,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範圍。原來有些人成績平平,但到了現在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3、給差生以上進心

一個優秀教師的眼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嚐到了一點學習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二、把情傾灑給每一個學生

1、對好生注入嚴厲的情感而非寵愛。常言道,嚴是愛,鬆是害。

2、對中等生關愛並非溺愛。

教會她們協調各科的關係,樹立她們單科精品意識。發揮自己的優勢科目,不放棄自己,因此,這類同學的語文成績往往保持優秀。

3、對差生包容而非放棄

差生,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課堂上犯一點點小錯誤,如聽課走神,作業做不完等,但並沒放棄。

三、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創造者。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3、課後輔導落實每一類學生

培優補差是落實的重點,對待優生我在課堂上進行拔高訓練,比如寫作技巧的指導,閱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讓這類學生真正優起來,而對於差生則注重基礎的訓練,有關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淺易的閱讀等達到一個鞏固過程,這樣因地制宜,適得其所。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作爲一個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語文教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每當學期的期末或新學期開學前,學校發下新課本時,教室裏會突然安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原來大家 都在專心致志地看新發的課本。再仔細觀察一下,竟有90%以上的同學看的是語文課本。他們看得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那麼主動,你會得出結論說:“學生是愛學語文課的”。因爲語文 課文的美,深深攫住了同學們的心。但是,我們也同時會失望 地發現,隨着教學進度的推移,學生中的大多數是越來越不喜 歡學語文課了,問其緣由,學生會一言以蔽之之:“沒勁!”因 爲語文課本身固有的美,全叫教師們的繁瑣而肢解式的“分 析”分割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了。更叫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 是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把課文中的美,沖刷得蕩然無存了。更有甚的是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專業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每節語文課就要像一篇散文,讓學生欣賞其中。

幾十年來,我的語文課總是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每一節課都像散文一樣,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課堂上我喜歡放開,說這說那,東拉西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但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每一種版本的語文課本,我常常自己認真研讀,確定先上什麼,後上什麼,做到心中有數。先上同學們喜歡的以及優美的課文,後上其他的。對於學生喜歡的美的文章,上得仔細全面,說不定一篇文章上它個把星期。對那些學生不感興趣的文章、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只是蜻蜓點水一般。這樣,學生喜歡,我也輕鬆。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兩課作爲示範,剩下的讓學生舉一反三閱讀自學。語文課每課一定要有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都要服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一篇語文課要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這些目標:1感受並理解文中表達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實、真情是寫好文章的基礎。3學習選擇生動的細節、運用樸質的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後部分寫家境慘淡和父親老景頹唐對於表達父子感情的作用等。當然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這也不假,但我們不能因爲這就不要課堂目標,這是不對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按目標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必須要有目標。否則什麼也完不成。

以課本爲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體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漁,讓學生頭腦清晰,一學起來,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開闊開闊眼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新課標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爲語文教學行爲提供了一個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大舞臺。筆者現結合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普遍行爲進行反思,以便對新課標新理念認識得更爲深刻一些。這些普遍行爲是: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麼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爲: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週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爲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爲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這些,僅僅是本人現在的一點反思而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上好一節課容易,但要上好每一節課談何容易。尤其是對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而言“使每一節課都精彩”實在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與其望洋興嘆,不如放好心態,莫要好高騖遠,紮紮實實,向45分鐘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樣百出,滿堂皆彩,但求實實在在,易行有效,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有所得。

回顧從教以來約一年半的語文教學生涯,不敢輕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對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的一些淺薄看法。不妥之處,望諸君批評指正。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級授課制這種組織形式下,語文教學能實現預期目標,效果明顯。

簡單的說完成了教學目標即爲有效,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即爲無效或低效。可見課堂有效與否,首先在於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上。若課堂目標設定脫離學生實際,往往會使課堂教學陷入困境,使學生痛苦不堪,使老師尷尬難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課前準備

要提高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課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1、鑽研教材,潛心與文本對話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不如小學教材那麼淺顯,易理解,而且篇幅較長,教學難度大。所以一定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結構體系;對於單元教材,要掌握其重點、難點;對於一篇篇課文,更是要潛心研究。只有教師與教材的用心對話,纔會有學生與課文的真心對話。教師研究教材的感受、體驗全面、深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會有基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纔有可能指導學生讀懂教材。

2、充分解讀學生,尊重羣體差異及個體差異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爲活生生的力量,帶着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做好教學方案的預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善於在新舊知識之間爲學生搭建橋樑。

往往語文老師都會代兩個班,而這兩個班的學生會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備課時就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這個班學生活躍切好表現,那個班的學生文靜而不愛表達,那麼備課時教法上就要區別對待。另外在設計問題時要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僅如此問題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問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廣泛參與其中。

3、精心備課,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預案

教參僅供參考,他人的教學設計也有其針對性,生搬硬套必然會導致課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備課,設計教學預案尤爲重要。教學設計要能體現施教者的獨特見解和課堂組織的思路,目標明確,教學可行。總之,教學方案要經過自我設計,服務教學。網絡的普及,使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名師關於教學設計的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整堂課照本宣科,即使再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既要研究書後習題,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學習課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之後,再參考、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會學習,讓即將實施的多邊對話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着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說實話,我爲這次參加市級骨幹教師的比賽所準備的三節課中,《長江》這一課是我下的功夫最多的一節課,但並不是我最滿意的一節課。將近一個月的備課時間,按說利用課餘時間準備三節課,備課時間應該是綽綽有餘的。我也竭盡所能力求把課備的更好,也曾多次試講並廣泛徵求聽課老師的意見,我也虛心接受並加以改正。我曾兩次把備課與試講結果,回報給縣教研員陳老師,並聽其指導。在講課之前,我曾到鄆城郭屯中學試講,反映效果不錯。但是我知道要想上好一節優質課,不經歷一些磨練是不容易做到的。更重要是我們一線教師都想上好每一節課。

我設計這節課的基本思路是:既要教給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內涵美;同時我還想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一點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許因爲想的太多,那一項都想做好,但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都所有計劃實現。在我的課堂實錄裏,可以看出我教讀本文時,本文的重要知識點得到了落實,學生對於我總結的學習方法也是有所感受的。但是本文是一篇有着豐富內涵的散文詩,文章的內涵美缺少了朗讀是不能充分體現出來的。這也正是劉老師慧眼獨具,當時就指出了我的不足之處。課後我認真的反思了整節課的過程,我的教學設計中開始時有認讀感知朗讀;解決生字詞後,還有理解課文內容,落實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性的朗讀;最後有欣賞性的.朗讀。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只落實了兩次閱讀。因爲減少了朗讀的時間,文章的內涵美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我知道語文課是不能離開朗讀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學到知識,也能感受到文章的內涵美。

不過在講完這節評比課後,我感覺到這一節課還不如我在下面試講時的效果。以至於讓劉老師感到有些失望。不過我知道這是劉老師對我寄予了過高的期望,我會繼續努力,力爭有所進步。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通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我校正在進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學探練評”的教學模式,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有效地教學途徑。鑑於此,我在教學《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設計的重點是:教學準備、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和表演課本劇。

新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爲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設計好導學案,於是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準備”,一共4點。其中,1-3點學生只要通過查找資料就能解決,這樣設計,可避免課堂上老師的滿堂灌,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着重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時,這三個問題的難度不大,學困生通過努力也能解決,讓他們也能找到學習的樂趣。第4點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學有餘力的學生最感興趣,學生在充分解讀詩歌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適當地想象詩人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自編自導課本劇。這一設計,讓學有餘力的學生也充分嚐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會感覺到語文學習永遠“吃不飽”。同時,這一設計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課堂效果看,表演的學生能模仿詩歌寫到的內容,但缺乏創新。

教學設計的最重點部分是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注重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無論是爲了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訓練。經過考慮,我設計了4個環節。讀的形式有聽錄音朗讀、生齊讀、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等,每次讀要完成的任務的設計也由易到難、逐層深入:聽讀時注重把握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和感情基調,做到讀好詩歌;齊讀後讓學生藉助註釋、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講,一人聽,這一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後,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四部分的內容,

再思考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最後默讀詩歌,揣摩語言。後面的兩個問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再給予評價。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基本上能讀懂詩歌、能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當然,由於學生的經歷和知識積累有限,對詩歌中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理解要達到深層次,還是有難度的,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經歷,因爲新課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識、新問題的提出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背景”【1】,努力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薰陶感染目的。

教學時,我還設計了蒐集關於憂國憂民的名言名句,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最後,我還強調這首詩的名句,這樣既能加深對整首詩地理解,又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宗旨。

總之,教學這首詩時,我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爲主的做法,緊跟課改的步伐,讓學生做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有一定的收穫,但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原因,一些設計的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的,如表演課本劇。

《雲南的歌會》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教完了《雲南的歌會》。

昨天那節課的前十五分鐘,我讓學生默寫附錄古詩,並聽寫課後生字詞;後半節課教學新課《雲南的歌會》。

在教新課之前,爲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我提問同學這樣的問題:“大家看過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嗎?如果聽他們唱歌,喜歡室內還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學知道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卻不完全知道少數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爲了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我給學生清唱了劉三姐兩小段唱腔,一段是關於愛的:“多謝了,多謝四方衆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另一段是關於憎的:“天下怪事樣樣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山中的老虎都見過,難道怕你這條狗!”然後簡單介紹廣西桂林劉三姐當年與財主指派的秀才們對山歌的情景。

接下來,我佈置學生思考的問題是:“課文按照先總後分的思路寫了雲南彝族哪三種唱歌的場面?請按照唱歌場合的不同,給分寫部分分成三個層次,在適當的位置打記號。”

結果,學生雖然比較順利地給課文劃分了層次,但是,他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麻煩是讀不懂課文寫什麼,或者說對課文的內容停留於似懂非懂的狀態。我以爲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者沈從文的文筆顯得凝練古雅,二是學生對雲南彝族的文化習俗還缺乏應有的感性認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導學生從細處步入課文的字裏行間,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筆要旨。

第二教時,我設計了幾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麼歌?用什麼方式唱歌?”先把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後要求學生在三個唱歌場面分別一一找到相關的答案,找到後在文中做相應的批註。幾分鐘後,用串讀串講。我每請一位同學朗讀一段後,都要請另一位同學解答“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麼歌?用什麼方式唱歌?”。就這樣,學生順着作者的寫作思路解讀了文本,深入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老師一邊點撥,一邊板書。板書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男女對抗,才智比拼(側重外貌描寫)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隨心即興,自然成趣(側重環境描寫)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民歌傳承,場面壯觀(側重場面描寫)

到最後,我跟學生說:等到10天后,請大家不看書口述雲南的歌會盛況,我想檢測今天上課的效果怎麼樣,看大家是否都記在心上了。同學們都非常配合,很高興地說:“可以!”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爲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重大。於是不斷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爲單一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求知慾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預習,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背景和作者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最好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爲僵化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新課程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執行者。尤其是現在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會怎麼樣呢?同學們紛紛去說。有說,他懊悔之極,後來自殺了;有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說,他在一次次噩夢中死去了;還有說他後來遇到了一個好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後來就用自己所有錢,買下了對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公園……學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想象。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方法,但是對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悲慘命運。《口技》則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同學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樂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後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教育是失敗,沒有情感課堂是痛苦,讓學生能把自己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標,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父親,想想父親給自己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崇拜,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我們精彩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學生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提高。要讓學生更多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積極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爲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爲教學課程而變得過分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活力。尤其是現在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師們在複習時候有時會過多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文章,了老師教學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知識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輝煌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爲學生學習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一種人文積累,而不是文字積累。古人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發展現在理念。由於有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爲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考試來說,對於關係着學生命運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峯。

不過,教師也可以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精煉,可以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己喜歡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背誦課本上幾篇,幾首。

六、教學內容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重要交際手段之一。

但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聯繫,以及科目交流和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然後說語文怎麼也考不好,怎麼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弊端,而導致應試和素質衝突。課程過度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內容,使課程變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是最近考試出現了科目交融,儘管只是那麼1、2分,可就是爲了這一點分數老師們會苦心去經營,會努力形成一個教育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科室分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教學也應該是適當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爲自己不是英語老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爲自己不是物理老師而爲自己對物理知識淺薄而做解釋,其實老師應該是一個多元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不倫不類,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快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負擔。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心願。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課前反思,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說起反思,有很多老師自然會想到課後反思,但對課前反思卻忽略了。筆者說的課前反思,包括新學年(學期)開始時對學年(學期)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課程教學計劃的安排,也包括每課上課前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與捨棄、補充與延伸,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教學方法的確定,對教學媒體的使用,對教學想象的設想,對探究問題的篩選,對學生參與的預測,對教學效果的初評,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失誤、困境的解決與把握等等。這些反思都要求教師在課前一一思索,並在備課及教案上反映出來,不留盲區,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課,有的放矢去引導。

例如筆者在上《在山的那邊》一課前,就反思過這首詩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堂語文課,所以此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規律、學習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指導與點撥,並把這些指導與點撥的內容有機的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去,比如:預習、學習、複習、聽課、探究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作筆記、查找資料、發表文章、課後小記等方面。我還反思由於學生閱歷淺、聯繫實際的人生背景不夠,課前蒐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經歷用於課堂上去啓發學生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學習名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灰心喪氣,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難,從失敗中勇敢地站起來,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的求索,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關於朗讀訓練,我也反思在朗讀訓練中需要給學生以切實具體的指導,要克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讀指導的缺點,可在課堂上以一個片段或一兩個句子作爲例子來指導,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導,可以對一個詞的讀音、語氣、語調單獨指導,讓學生有勇氣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初步讀出語氣,還可以播放從外面購買的、教師的、學生的朗讀錄音帶,讓學生跟讀,以糾正不夠準確的地方。這樣的反思,有利於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課程,更快的提高教學質量。

課中反思,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有了課前反思,還要有課中反思,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反思,不斷調整,不能按照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一成不變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參與方式、探究效果、整體狀態進行靈活的引導,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完善,確保每一堂課的順利、高效進行。

例如:筆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在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後,是不是就可以結束呢?不行,我們對一篇文章不能老是從一個角度去讀,正如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說,從不同角度的對同一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多角度閱讀。我在引導學生歸納中心後,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可探討的問題呢?學生興趣很高,在文中不斷的找啊,找啊,在老師的適時點撥下終於有了結果,那就是:第一個問題,作爲父親,應該怎樣教孩子脫險?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課文中父親的做法相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說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個問題,你們喜歡傑利嗎?說出你的意見及理由。第三個問題,你們怎樣評價4個孩子?大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既活躍了課堂,又對課文加深了理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樣的課中反思,有利於挖掘出課文的深意,有利於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爲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