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語文教學反思1

語文學習有三大版塊:一是基礎,二是閱讀,三是作文。這三塊都要給予以足夠的重視。如果閱讀與作文是個“大西瓜”,那麼“基礎”這個芝麻我們也要撿,它起着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隨着秋季長期班的結束,各學校密考接近尾聲。作爲語文老師,我也好好地反思了一下同學們語文的學習情況

現象

語文單科前十名中有六名同學來自品讀行,我想的是還有四名同學呢,還有前20名、前100名、前300名……中間有多少同學出自品讀行呢,可惜沒有完全統計。

因而只有以點帶面式地分析我們同學們語文學習的遺憾了。從參加過羊8考試的部分同學來看,在我們帶領大家學習中,閱讀與作文失分已經很少了,相反在基礎題上失分很多,很令人惋惜。因而我們孩子們的語文學習成績還可以提升,而且這個空間還很大,提升速度還很快。

存在的問題

經過在品讀行系統的學習,同學們的閱讀與作文能力有大幅度地提高,有的儘管總分沒有超過80分,可是閱讀和作文僅扣幾分。問題出自哪裏?

比如說:有個題目考的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罔”字的寫法,這一個題就3分。這個字在平時上課時,我很重視,經驗告訴我以前的同學會錯,現在的同學同樣會犯錯。於是我詳細地講解這個字的構成,並讓同學到黑板進行板書,讓他們自己知道錯誤,並改正錯誤。可是對易寫錯誤的字重複的'次數不夠,一些平時的牛娃也自以爲是,我也太高估他們的能力,認爲他們這些牛娃在這些小問題上點到即可,不必深究。可從結果上看,羊8考試正因爲這樣的小問題,還有一批牛娃並沒有突現出來。

再看下面這個題: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模mó 模範 模樣 模仿 模本

B.蒙méng 蒙哄 矇騙 矇混 矇昧

C.禁jìn 禁令 禁錮 禁忌 禁受

D.盡jǐn 儘管 儘先 儘量 儘快

這是一道看似很簡單的多音字題,一個班六十幾人大多選B項(正確選D)。其實蒙讀“mēng” 時釋義有①欺騙②昏迷,眼發黑③胡亂猜測。讀“méng”時釋義有:①沒有知識,愚昧②遮蓋起來③受④形容雨點細小⑤姓⑥同“艨”。這樣不難看出B項正確讀音應該是蒙mēng哄、蒙mēng騙、蒙 méng混、蒙 méng昧。如果沒有弄懂字的意思,從平時語言入手一定會出錯。

我們每一次課堂上都有小測,都有詩詞默寫,不管是小升初還是初中,甚至是中考,都會考默寫,可是每次能全對的同學一個班只有幾個同學,甚至是全軍覆沒。

分析

從以上幾個地方可以看到,同學們的基礎還是很薄弱,有的字不會寫,有的詩不會背,還有大多數同學以爲自己會背詩詞就高枕無憂了,結果提筆忘字,寫錯別字。現在我們做個小測驗,大多數人都會背《詩經》裏《關雎》裏的名句“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那你會寫拼音“yǎo tiǎo”的這兩個字麼?

語文的積累很重要。荀子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從點滴積累,語文難以學好。

解決辦法

學習就是一個與遺忘對抗的過程。對拼音、詞語、詩句要達到全部記住和會寫的目的,要用多種方法對抗遺忘。①全方位立體式學習。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這部分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學習一定要落腳點到動手上來,會寫才叫做真正地掌握了。②每個同學要準備一個錯題集,將每次學習後出現的錯別字、錯詞、錯詩句全部抄錄在上面,這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知識上的盲點了。平時多拿出看看,包括考試前也是重點複習的對象。③用滾動式複習的方式對抗遺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後的第二天將會遺忘昨天學習的40%,而且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所以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滾動式地複習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複習的時間間隔點是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4天、7天、15天。15天后,對於記憶的內容就基本穩定下來了。④在語文學習中還有一個難點,那就是成語。從成語本身來講並不難,難的是數量,數量龐大得讓人瞠目結舌。這就需要準備一個積累本,每天抄寫三個成語、意思及例句,每天記三個,日積月累,一年後就可以記住常見的1000個成語了,一直到高中畢業這個積累本都是有用的。當孩子形成摘錄的習慣後,就可以抄好詞好句、好的開頭與結尾了,這都將對閱讀與作文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⑤博覽羣書,博聞強記。大凡在文學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廣泛閱讀和背誦。《上下五千年》、《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經典》可以作爲孩子打開語文這扇門的鑰匙,它涉及到領域很寬,內容也比較集中。⑥善於使用工具書,推薦《大集結》。

我們的每一次課都涵蓋有語文的基礎內容,以常見常考的詞語爲主,看似平淡其實是去粗取精,讓孩子在拉網式的學習中找到重點,因爲我們對學習要求要更精細與精準。

因而在今後的語文學習和教學中,我們會把閱讀與作文這個大“西瓜”與基礎這個小“芝麻”都重視起來,從講義內容到上課的細節,加強研究,加強引導,以培養更多的牛娃。

語文教學反思2

【過程勾勒】

一、選用《海燕》原文,講解“鄭振鐸”名字的意思,“振鐸” 就是搖鈴鐺。引導學生說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寫了怎樣的燕子?這是一種怎樣的鄉愁?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伶俐、湊”等詞語的意思,並通過與《海燕》中的原句比較等體會語句的情意及節奏特點。

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麼背景下來寫的?重點抓住“爛漫、千萬條柔柳”體會春天的美麗;理解、體味“唧、閒散、痕”等詞語的涵義,並指導朗讀,體會語句的節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師:伶俐什麼意思?我給你們注好了。

生:聰明、靈活的意思。

師:對,伶:聰明,俐:靈活。伶俐:聰明靈活的意思。還有嗎?

生:活潑、可愛的。

師:這是怎樣的一個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師:讀,書上是哪一句話?

生:“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

師:(手勢擺出剪刀形)“加上一雙剪刀似的的尾巴”,看過嗎?所以我們就叫這樣的形狀爲燕尾。還有嗎?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寫得多棒啊!語文書上怎麼寫的?

生: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

師:“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比較一下原文,“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師:這句話好,爲什麼?

生:這句話寫出了燕子的美麗。

師:(再讀兩句話,引導學生比較。)有節奏吧?你們喜歡扯着嗓子“嗚”地一下子?(做上揚的手勢)還是喜歡有起伏、有節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樣)

生:喜歡有節奏的。

師:我們要體現出這樣的節奏來,把這句話再讀一下。(師示範讀)

生:(齊讀。)

師:後面還有個詞叫什麼?

生:(齊聲)積伶積俐。

師:“積伶積俐”,讀這兩個詞,節奏怎樣啊?(師做手勢,高低起伏)我們再來讀,要像聽音樂讀一樣。(着重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節奏。)

師:讀文章一定要讀出文章這樣的起伏節奏!故鄉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寫中顯得更加活潑,顯得更加可愛,這就是故鄉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麼背景下寫的?用作者的話說。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師:二月、三月是春天的開始?還是結束的時候?

生:(齊聲)開始。

師:開始的時候,叫什麼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師:春間二、三月間就是初春、早春的時候,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候呢?看看作者寫了什麼?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告訴我,體會一下作者的節奏,自己讀。大聲讀。

生:(自讀第一段中相關句子。)

師:讀後告訴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生:爛漫無比。

師:爛漫無比什麼意思?

生: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

師:顏色鮮豔,明亮而美麗,爛漫無比。無比什麼意思?

生:沒有什麼可比的。

師:沒有什麼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顏色豔麗,明亮而美麗。這是怎樣的春天?

生:美麗。

師:怎樣美麗的春天?有什麼?

生:有花,有草。

師:作者怎麼寫的?讀一讀。

生: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

師:作者爲什麼不寫“紅的白的黃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寫在一起,不是更簡潔嗎?爲什麼這樣寫啊?

生:這樣寫體現出春天的美麗。

師:哦,體現出春天的美麗。你有什麼感覺?春天好像在哪裏?(師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師:這個春天還有什麼?看,作者還寫了什麼?

生: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

師:(示範讀這句話。)齊舒什麼意思?

生:一齊舒展。

師:一齊舒展是什麼意思?(師做舒展動作。)

師:是很緊張地展開?還是很輕鬆地展開?

生:輕鬆地展開。

師:輕鬆地、放鬆地展開,一齊展開了。咦?柳樹有眼睛嗎?

生:(齊聲)沒有。

師:作者怎麼說它有眼睛呢?

生:這是它的嫩芽。

師:哦,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齊聲)眼睛。

師:齊舒了,就像人睜開眼睛,這又是什麼手法?

生:(齊聲)擬人句。

師: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擬人。千條萬條的柔柳,爲什麼不說千萬條柳?多簡潔啊!爲什麼不這麼說?你們聽,千萬條柳絲,千萬條柳條,千條萬條柔柳,感受到了什麼?

生:因爲這樣寫說出了柳樹的美麗。

師:怎樣美麗?

生:非常地柔軟。

師:非常地柔軟,對,非常地柔美。好,我們再來讀,讀出作者那種溫柔的感覺來。

生:(齊讀)“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熳無比的春天。”

師:在這樣的春天,這樣的燕子,這樣的故鄉的可愛的、活潑的燕子,它們怎樣呢?把春天中故鄉的小燕子的樣子那些句子找出來,自己讀,然後用自己的話說給我聽,行嗎?

生:(自讀課文。)

師:讀好了,想好了,就舉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學想好了。春天裏的小燕子怎麼樣?它們都在幹什麼?

生:小燕子在飛來飛去。

師:飛來飛去,在哪兒?

生:在天空中飛。

師:它是怎麼飛的?在哪兒飛的?讀出來。

生: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聲,已由這裏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你們滿意她這樣讀嗎?能不能讀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這樣輕快地、飛來飛去的感覺讀出來,每個字啊,它都有節奏。

生:(重讀一遍。)

師:滿意嗎?有點意思了哦!是嗎?

生:(齊聲)是。

師:陽光滿地什麼意思?

生:陽光照在大地上。

師:大地到處都是陽光,晴朗的春。好,微風中的細雨是什麼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風,下着毛毛雨。

師: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風,不是颳風;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嗎?

生:(齊聲)明白了。

師:在這個時候,它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曠亮什麼意思?

生:寬闊,明亮。

師:無比呢?

生: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

師:哦,沒有再比這個寬闊了,沒有再比這個明亮了,在這樣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個什麼字來寫它的飛?

生:唧的一聲。

師:唧的一聲,寫出了小燕子的什麼?

生:小燕子的叫聲。

師:飛的速度怎樣?

生:(齊聲)很快。

師:然後又停在了?

生:(齊聲)停在了高柳下了。

師:對了,所以第一句話寫得特別短,後面這句話寫得特別長。前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快一些。後一句話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讀讀看。

生:(齊聲)“唧的一聲,已由這裏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

師(示範讀。做手勢,飛出去了):飛出去了,這種聲音飛出去了。再讀一遍。

【教者感言】

這次之所以這樣來上《燕子》緣於我四五年前對另一篇課文《珍珠鳥》的印象,讀了馮驥才《珍珠鳥》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評論是多麼的妥貼,這從做過修改的課文《珍珠鳥》中是無法獲得的感受。因此我便開始以一種審慎的目光看待經過改編的課文了,這些年比較對讀的結果是——最好(說話還是留有餘地些,)使用原文教學,經過改編的課文往往會讓語文老師身處尷尬。

儘量使用原文進行教學,這是我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認識。我以爲小學語文教育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教材問題,教材改編原文之後的不忍卒讀絕非一篇兩篇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用糟糕的語言改寫了優美的語言,翻譯文本病句連連,不恰當的斬頭去尾,莫名其妙的應景時文,這些都成爲現在小學語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礙。小學生的母語學習不同於外語學習,過分的擔心小學生的理解力實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爲用原文進行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嘗試,同時也應該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趨向。其實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語文(小學生的國語或是中學生的國文)教材的課文基本未做過修改,上世紀之前的傳統語文教育就更沒有過修改的課文了。

就課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經過修改後的課文《燕子》幾乎是生物課老師講鳥類“燕子”時的一幅掛圖,沒有背景沒有情感的生物課教具圖。當然原文很長,似乎不適宜小學課堂教學,但是否一定要在課堂上將一篇文章每個字都交給學生呢,這似乎是我們的'一個誤區,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應該教什麼,這應是個重要問題,似乎在這短短千字中無法闡釋清楚。所以我嘗試選擇原文,提前一天讓學生預習。爲了幫助學生讀通原文,我爲原文《海燕》作了34個註釋,有這樣一些的註釋,學生讀通這篇文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在註釋時我非常仔細地核對原文,比如後來選這篇文章一直出錯的一個字“(xùn)”,就連《鄭振鐸全集》也弄錯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糾正。

用了原文,學生有了整體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鄉的燕子,帶着鄉愁的燕子,學生的情感才能被調動起來。雖然學生未必理解這樣鄉愁的燕子是故鄉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湊成”的,但學生知道這樣的燕子不是一個沒有感情的被說明的對象,於是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單純的說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當然沒有放過經過修改的課文,我讓學生比較“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和“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這兩句話,顯然原文的節奏感是多麼的強烈生動而改變後的課文則很是平直,“烏黑的一身羽毛”,節奏緩緩一起,“光滑漂亮”,節奏略略一頓,“積伶積俐”,節奏又是一伏一頓,這是多麼美麗的句子啊!漢語文學文本很重要的特點是聲音美,這樣的音律美就是應該在母語教育的開始階段就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用原文,在課堂上我試圖領着學生通過語言文本靠近作者,通過文學審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爲用心地去讓孩子體會文中“湊成”的意味,甚至讓學生去想象作者在寫下這樣一個得意的詞的時候臉上露出的淺淺的笑容。在這一環節上我花了很多的時間,雖然結果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那樣完美,但我至少讓孩子有了一個自己去文學地體味文章中一些關鍵詞語的意識,不是簡單的記住一個詞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讓這個詞在閱讀中有了活力和溫度。

通過原文,我試圖讓學生去靠近那位被迫遠離家鄉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羣極像家鄉春燕的海燕時生出驚喜和愁思的作者,爲什麼把春天寫得如此的爛漫無比,爲什麼把燕子寫得如此的伶俐可愛,不靠近作者這樣的一種特定的環境是無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當時的情緒才能讀“活”文章中的那種輕鬆的筆調和浪漫的氣息及溫馨的情味,學生才能理解那個“唧”字的速度和輕盈,才能理解“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盪漾了開去”的舒緩而優雅的節奏。

最後說說我之所以這樣呈現《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學作品——作爲文學的文本——進行文學教育。我以爲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分家”是語文教育將來的方向,是語文教育的迴歸和必然!語文教育走到今天這樣一個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說“壞到極點”的地步)根本不是什麼“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問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論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歸因錯誤的假命題!這是一個漫天迷障!

語言和文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將有另文詳論)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觀現實,兩者在不同語文教育的階段當然會顯現出有所偏重的狀態。張志公曾提出過兩種分開:寫字和識字分開;語言和文學分開。這是一種睿智的構想!此問題非本篇主旨,不贅。

我在課堂上基本採用的是文學賞析貫講的方法,雖然失之瑣碎,但文學教育的嘗試還是比較成功的,如“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得樹葉”處的賞析學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當然,那時已經是課堂的“下半時場”了,看來到半節課時學生就已經從語言教學的頻道換到文學教育的頻道上來了,我當時很是高興的,而我真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個軌道單行也儘快轉換成語言教學和文學教育雙軌並行!那將是更高興的事情,因爲漢語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漢語文學文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樂章!

語文教學反思3

第二單元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分別安排了《詹天佑》《懷念母親》《彩色的翅膀》《中華少年》,主要是讓學生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再通過演講稿的形式表達出來。

可想而知,“愛國”“演講稿”這兩個詞對於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下筆,沒有豐富的材料支撐,一篇好作文很難湊成。於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課之後,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愛國人士的資料,再通過“講故事”讓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話進行講述(也當作是才藝表演。實際沒有預想那麼好,學生大部分拿着資料讀,自己無法概括)。

在學習《中華少年》一課時,我再次發現學生的課外積累非常欠缺。《中華少年》是一篇詩歌,這個因爲作者對祖國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讀性。然而,在講解時,學生並不瞭解,所以講起來比較費勁,即使他們讀得很起勁。因此,我又讓孩子利用週末去查找了“四大發明、漢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飛船”等資料。

也剛好,我翻閱《社會與品德》一書時也發現第二課題適合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因此也提前將這一課題讓孩子學習了。

該有的材料有了,怎麼讓孩子寫好演講稿呢?在張老師的建議下,我佈置孩子回家抄一篇優秀範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學習範文的寫法,再配合以前蒐集的材料,讓孩子先確定演講的一兩個觀點,然後再將相關的材料模仿範文進行改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演講稿的熱情很快調動起來,一節課沒能完成,他們要求再給他們時間完成。

根據查閱作文的'情況,雖然發現有些學生由於對材料讀得不透,出現材料安排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出現笑柄,或者混亂的情況。但也驚奇的發現,以前學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課文的內容也讓孩子們當作作文的豐富材料,如劉丹寫到“看!萬里長城像一條巨龍,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中;聽!黃河那滔滔不絕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邊的岩石!望,崑崙山那峻拔的身軀,直插雲天,高不可攀。這都是我們祖國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蓮教會了我們純潔,海風中的乳燕教會了我們樂觀與勇敢,藍天下翱翔的雛鷹教會了我們頑強。”通過改寫,形成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因此,平時的資料積累對學生的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資料的打印比較浪費錢,摘抄比較花時間,這個問題,需要再另找解決的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4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爲,這得依據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裏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爲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藉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爲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繫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繫,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爲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爲原始的狀態,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爲,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隻語,且多爲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後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後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後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爲什麼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十則》的教學中,我們如果能用“場復原”的方法,把教師、學生置身於這句話產生的原生態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爲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爲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爲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師:你能結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爲,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XXX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爲全面的分析。即認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爲聯繫生活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繫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爲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爲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爲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繫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爲”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爲”。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語文教學反思5

本文以“將心比心”爲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因爲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爲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產生“一處傳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作家羅蘭的話,以及《紅樓夢》中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張九齡的“記人之長,忘人之短”、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學完這篇課文我在隨想本上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寫寫自己對文章最後一段的感想。第二天當我批改作業時發現,學生感觸還挺多的,特別是部分學生的心得體會讓我愛不釋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

去談自己對將心比心的理解,說得很好。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

學生的心裏話讓我不由得也反思起來,作爲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將心比心不也顯得尤爲重要嗎?曾經我們也做過學生,也知道當學生的辛苦,過去我們也有令老師頭疼的時候,也曾對着作業喊累,也有偷懶的時候,當然還少不了犯錯……現在我們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師了,慢慢的這些經歷也就淡忘了,站在講臺上的我們也許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們的孩子們,從我們的立場出發告訴他們那樣做不對,應該這樣。但學生總是喜歡逃離我們的視線,愛和我們玩躲迷藏。讓我們也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多點體諒學生,將心比心替他們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的某些錯誤是正常,可以理解。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那我們老師教得也不至於那麼累了,工作起來也就快樂多了。

語文教學反思6

有時下去聽課,經常會聽到“你讀懂了什麼?”這句話。高年級的老師在說,低年級的老師也在問,似乎這話成了當前閱讀教學課堂語言的經典。那麼,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呢?是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還是教師也在“趕時興”?

說實話,本人對這句話並不特別欣賞,尤其是在聽了幾次課以後。我看到曾有老師在學生連課文都沒讀通順的情況下就急於拋出這麼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於是學生一時僵在那裏,似乎在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老師見學生實在太安靜,心急地又問:“你們到底讀懂了什麼呢?來,先同桌討論交流一下。”於是學生中才開始有些嘀嘀咕咕的聲音……到了全班交流的時間了,小手陸陸續續舉了起來,你說,我說,他說,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回答後,老師的神情也顯得挺滿意,似乎讓學生自主探究這一目標已達成了。其實,作爲旁聽者,只要你仔細去聽,再把學生說的內容連起來整理一下,就會發現,學生剛纔回答的內容重複很多,浮在字面表層理解的很多,而真正體現學生個體思維,有獨特見地,較深刻內涵的精彩回答卻是“難以尋覓”。我不知別的老師們怎麼想,至少我覺得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顯得太單調,太蒼白,如果語文閱讀教學真是問那麼幾個“你讀懂了什麼?”的問題就能完成任務的話,那豈不是太容易了。

我時常在反思,語文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隻否被一些老師搞錯了,那就是閱讀教學最主要教什麼?我們在不斷地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好好問自己“我教給你什麼”。是啊!教師,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明明白白———“我教給你什麼”,幾度深思後,我覺得以下幾方面是相當重要的。(下面結合幾個典型教學片斷進行反思)

片斷一: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過課外查閱資料,你們對這兩位詩人有了哪些瞭解(注意了課內外結合,教師的着眼點不僅僅是學會這兩首古詩。)

生:杜甫被人們稱爲“詩聖”。

師:李白呢

生:李白被稱爲“詩仙”。

師:人們對他們的詩篇喜愛之極,所以給他們這樣的稱號。還知道別的嗎?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歲死的……(衆人笑)

師:應該說病逝。

生:李白是61歲病逝的。

師:雖然只活了六十多歲,卻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還了解些什麼?

生:我知道李白寫了九百多首詩。

師: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嗎?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

反思一:教活經典

古詩是中華文學的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佔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但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或許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扶助,其實這也正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本片斷中反映出執教者已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他不再是一味強化學生對詩意囫圇吞棗的掌握,而是注意了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爲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現階段,小學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爲了小學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所以教師一定要抓住那些精美的經典文章,引導學生在課外積極利用網絡、書籍等途徑走近名家作品,體味原汁原味,蒐集精美句段,然後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深入探討,交流體會各自的思維成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片斷二:

師:駱駝和羊都不認輸,此時,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生:假如我在場,我會勸他們不要因爲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要互相謙讓。

生: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互相謙讓的事,應想辦法弄清楚到底誰輸誰贏。

師:噢!看來要平息這場爭論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誰還有什麼妙計嗎?

生:我認爲駱駝和羊都有一種不認輸的精神,遇到對手,不甘落後,所以我會誇獎他們。

生:我會先表揚他們,再幫他們找到各自的錯誤。

師:你們想法都不錯,都能先看到別人的身上的閃光點,這是珍貴的。可是駱駝和羊卻只看到的自己身上的優點,你能不能幫他們找一找缺點呢?

反思二:教會辯正

這一教學片斷重視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的同時,又注重了對育人道理的滲透。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想象自己處於現場談感想。這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他們在理解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時,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民主,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其間適時引導、適時點撥,通過師生的積極交往互動既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又避免了教師空洞直白的講述,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從小學會辯正看問題的能力。

片斷三:

師:出示句子:“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齊歡躍起來。”大家細細讀讀《開國大典》裏的這段話,休會體會句子意思,想一想: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景? (生自讀、體會、想象)

師:誰把這句話讀—讀,其他人一邊聽一邊閉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指名朗讀句子,其他人閉目想象)

師:誰說說,這宣告、這聲音傳到了什麼地方?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生:這聲音傳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大家敲着鑼,打着鼓,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歡慶人民的解放。

生:這聲音傳到農村,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人們都擁出家門,歡呼着,高喊着,一個個激動萬分,不少人高興得熱淚盈眶。

生:這聲音傳到學校,大家拿着鮮花,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讓這個消息傳遍全世界。

生:這聲音傳到了劉胡蘭的家鄉,大家一下子擁到了劉胡蘭的家裏,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她的爸爸、媽媽。她爸爸、媽媽來到了劉胡蘭的遺像前,喃喃地說:“胡蘭子啊,你聽到了嗎?你盼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終於有了出頭的日了啦!”

(其他學生髮言略)

反思三:教會聯想

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解放,迎來了新生,此時此刻,人們臉上的興奮,人們心中的激動,是再怎樣描述也不過分的。但是學生僅僅從作者提供的句子,還是難以深切感受的。

但從上述片斷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人們無比激動、無比高興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這是爲什麼呢?主要原因就是教者抓住了課文中集中表達人物情感的重點句子,藉助想象,顯化形象,物化情感,從而使學生藉助形象的畫面,深刻地感受了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的過程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藝術的語言說,就是“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功夫。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藉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沒有想象與聯想、也就沒有語言的感悟。兒童認識長於感性,側重於形象思維。小學生閱讀最感興趣的是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豐滿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憑藉聯想,藉助想象、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補充語言潛在的形象,延伸語言相關的`形象,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視像,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體驗,形成對語言的感性認識,並進入語言的形象中去觀察,去傾聽,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客的“直觀”感知。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是《開國大典》中的重點句子,它集中表現了獲得了新生的中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歡樂的思想感情。這句話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隱含的、潛藏的,如果不引導透過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創造形象,那蘊涵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就難以得到具體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爲如此,教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閉目想象,睜大靈動的眼睛,到語言文字中去看。這樣,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就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城市裏“大街小巷彩旗飛揚,男女老少歡天喜地”;農村中,“田間地頭,村前村後,到處鑼鼓喧天”,“個個激動萬分”;學校裏,人們“揮着綵帶,放着鞭炮”;劉胡蘭的爸爸媽媽“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這些形象,包含看學生對語言意義的溶解,對語言情感的感悟,語言內涵的體悟。這樣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知識和形象的原始積累,並在與新的知識進行重構、重組及與學生語言、學生情感產生碰撞中促使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創造新的形象,從而使句子的內涵變成具體的形象在眼前顯現,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動。

可見,對一些蘊涵豐富形象的詞句,可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表象。使語言與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繫,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當學生憑着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作品就成了學生心中美麗的畫卷了。

語文教學反思7

經歷了一場中考總複習,結合中考成績再反思三年來的教學,我想我們作爲語文教師在下一輪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一、從七年級開始就讓學生閱讀課標規定的必讀名著,以及《語文報》、《散文》、《讀者》等優秀報刊。名著的學習和積累應該是從初一到初三實打實的閱讀和積累。而那些報刊雜誌每一期都有優美的文章、豐富的課外知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情感教育。除讓學生廣泛閱讀外,每星期還要求學生做一篇讀書筆記,對自我喜歡的'文章或片斷進行欣賞,把感悟寫下來。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積累了許多經驗,中考複習時,老師只是啓發和點撥即可。

二、平時注意抄寫、背誦。每星期佈置抄寫作業,名言警句和優秀的'段落或文章。這既能夠練字,同時也是潛移默化,擴大課外積累。同時在抄寫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背誦,“背誦雖是一種最野蠻的手段,卻是一個禮貌的辦法”。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大語文觀,豐富課堂資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平時教學能夠放開手腳,以教材爲基礎,但不是拘限於教材,能夠大膽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學故事、名人軼事、成語故事等資料,並關注其他的相關學科,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堂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四、課堂教學當注重有效地使用啓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使教學真正教會了學生學習,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潛力,並落實到了筆端。

五、重視點滴的作文訓練。平時教學中,當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時刻用眼用心體會生活,及時用筆記錄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提高觀察感悟潛力,併爲寫作積累鮃活真實的素材。讓學生寫日記或寫隨筆不失爲一個很有效的舉措。

所思爲所行,願在新的初一,新的起點,我能努力做到。

語文教學反思8

斷想之一:如何理解反思?

一個術語被頻繁使用之後,人們往往容易忘卻對這個術語原義的追問。“教學反思”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說話人往往賦予它個性化的理解。這就造成對“教學反思”這一詞語理解的歧義。善意一點理解,也可稱之爲內涵的豐富。

在一般的印象中,“反思”似乎與“反省”或“內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論語·學而第一》中有曾子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大概就是中國知識分子骨子裏的“反思”精神的發端。

“反思”通過內心活動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體和對象在這兒合二爲一了。換句話說,就是作爲統一體的“我”,一方面在做事,另一方面又扮演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冷靜地觀察、分析、批判、總結。黑格爾認爲,反思是統一體分裂爲對立面的二重性活動。

教學反思的主體和對象就是從事教學活動的“我”。在活動中,“我”把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所做的事情,作爲觀照對象予以關注,時時感到“我”在從事教學工作,又時時感到“我”在看着“我”工作。

斷想之二:反思要不要講真實的故事?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會擺事實、講道理,要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道理。故事的真僞,與我們反思中要講的道理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我們在一些研討會上經常爭論。我認爲,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待:

其一,講別人的故事。引用故事,轉述故事,把這些故事當作教育寓言來看,其真實與否,就是無關緊要的。我們僅僅是要借這個故事,引申或佐證我們的觀點。而且,此類故事往往無法、也無須考證。試想,有誰會傻到去考證“刻舟求劍”和“掩耳盜鈴”的真僞呢?

其二,講自己的故事。寓言故事能提供的,僅是概念化的啓示。但我們自己的故事,卻凝聚着我們自己內心真實而隱祕的想法、複雜而微妙的情感,乃至我們經歷的生活場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等等。它所能給自己和他人的啓發之豐富,遠非寓言故事可比。而且,有時講自己的`故事,還不一定非得總結出一些道理,有句話叫做“擺事實,就是講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故事的真實性就是至關重要的,是一個應當堅守的道德底線。

虛假的、美化的、僞飾的故事,自己讀了會臉紅,別人讀了會誤解。當然,如果你就是想製造“霧裏看花”和“水中望月”的朦朧境界,誤以爲這就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境界,是一種創作,像寫教育小說,那就是另當別論的了。

我總覺得,爲了預設的結論,虛構或者文飾自己的故事,有點像某些射箭高手。爲了表示他的百發百中,射箭時不是瞄準靶心,而是胡亂放幾箭,再圍繞胡亂放出的箭,畫出一些圈圈,以示都射中了……這其實就是掩耳盜鈴而已。

斷想之三:爲什麼牴觸“反思”?

“你需要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當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反思”這個詞的時候,我試着問自己。我想想,是啊?大家都在反思,我也應當反思。受“趨利避害”的從衆心理所驅使,我開始反思了。

可是我反思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別的,而是“我究竟需要不需要反思?”想了幾天幾夜,又添了些白髮,也沒個答案。我終於明白了,沒有答案實際上意味着,回答是否定的。

語文教學反思9

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經過幾周的教學工作體驗,感到有一條原則較重要,即讓賞識走進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愛學語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教學反思10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着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穫(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爲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啓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啓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侷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繫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繫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後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語文教學反思11

語文園地教學是鞏固一單元學習的綜合教學。本語文園地一共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旨在讓學生學習一些如何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詞句段運用”意在讓學生學會如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如何乘公交車出行;“日積月累”展示給我們的是五行、五穀、五音、五彩。通過教學,我有以下想分享的內容:

一、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對於“交流平臺”這一板塊,我讓同學們回憶以前學古詩詞時的一些方法,引導他們進行歸納。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有:(1)可以藉助註釋理解古詩詞;(2)有畫面感的詩句,可以通過想象去體會;(3)多瞭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古詩詞的意思。總結之後,我出示了幾首典型的詩句,讓同學們根據我們總結出來的方法去學習,效果很不錯。

2、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我先讓同學們讀例句,學習怎樣用一段話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出示一個觀點,讓學生練習圍繞着這個觀點寫一段話。對於中心句,三年級就開始涉及,所以學生們都比較熟悉,可是要真的自己動手用一段話來寫一個觀點,一部分同學還是比較欠缺。對於學做公交車,我出示公交車的乘車路線的`圖片,讓學生們自己親身體驗,如何找到要去的目的地,同學們參與度很高。通過體驗,我引導學生總結:公交車停靠的站點越多,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首班車是指最早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末班車是指最晚的一班車的發車時間。

3、對於“日積月累”的學習,我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五行、五穀、五音、五彩,引導他們猜測、解釋並弄懂其意思,再比賽背誦,學生們學習得比較紮實。

二、成功之處

在教授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各個板塊銜接自然,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很高,整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設計特別的環節,但學生們學習得還是比較紮實的。基本實現了這節課的目標,並實現了學以致用。

三、不足之處

對於這一課的學習,我雖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有很大的欠缺,因爲前兩板塊的學習佔用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後面的“日積月累”的解釋比較倉促,感覺學生們對五音的理解還有所欠缺。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繼續努力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把握時間、把握重點,加長時間放到後面的“日積月累”上。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五行都有什麼,展示稻子、麥子等圖片,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片理解五行、五穀等到底是什麼,從而使得整個課堂學生們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有趣。

語文園地的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爲主線,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學生纔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因此,我們要教學生從小就接觸和認識社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生活。

“交流平臺”欄目的重點是教學生學會一些理解古詩的方法,學生從自己平常的學習經驗出發,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然後通過交流,互相學習,最後理解一首課外古詩,驗證自己的學習效果。

“詞句段運用”欄目有兩項內容,一是從一段話中提煉觀點,二是學習選擇合適的乘車路線。教學此欄目,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發言,然後教師指導。

課堂教學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積累了知識,而且學到了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反思12

一.人磨課

《太陽》既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又是一篇科普說明文,還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說明文與說明方法。說明文、說明方法的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學如何突破重點難點、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課過程不斷地進行着思考與改進的難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很多:太陽的知識、太陽和人類的關係、說明方法的運用、句段中的語用等,在最初的上課時,我力求面面俱,結果導致課堂太滿、滿堂學、但學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重難點——說明方法的學習也沒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1.講解的順序爲重難點讓路:由最開始的從總結段(第8自然段)的講解,總結出“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進而講解到太陽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哪些方面(4—7自然段)——最後到因爲太陽有如下哪些特點才能與我們關係密切(1--3自然段)的倒敘講解,變爲現在的順敘講解。現在的教學主線更突出、明確,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

2.講解詳略合理安排:詳細講解的是太陽的特點(1—3自然段)。課前收集好預習單,整理好預習效果數據後,我就發現了學生對於對於文本的重點部分——說明方法的運用,只看預習單上的說明方法介紹、還是不太能理解什麼樣的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於是我以學定教,在教學中必須巧妙的設計了圖文並茂的課件,以文本爲基礎、一個說明方法一個說明方法地落實教學,在教學“太陽的特點”這一部分時、我讓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喜歡的'特點聲情並茂地朗讀,並以學生喜歡的順序進行教學。本節課中,學生順序是從太陽的“大”到“遠”再到“熱”,在講解“大”這一特點時順勢學習“作比較、打比方”兩種說明方法;從爲什麼太陽“我們看上去只有一個盤子那麼大”、因爲太陽離我們很遠,過渡到講解太陽“遠”這一特點,在這段的教學中學習“列數字、舉例子”兩種說明方法,讓學生用“——”劃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這一句話、並寫上“舉例子”三個字、以這一句爲例子學習作批註的方法;從“就算太陽離我們不遠箭也不能射到它,因爲太陽很熱”,自然過渡到講“熱”,有了“大”和“遠”的學習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四種說明方法,在講解“熱”這一段中讓學生給用了說明方法的句子作批註,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易到難,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紮紮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地進行重難點突破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趣、更輕鬆,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與老師的主體作用。非重點部分太陽和人類的關係(4—7自然段)告訴學生這是說明方法“舉例子”的運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說說這一部分列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進行充分的說的訓練,教師相機進行概括——太陽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體現在:萬物生存、自然現象、殺菌能力方面。繼而從用關聯詞語“有了……才……”、“如果……就……”說明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過渡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世界”。總結全文。

3.有效拓展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這篇課文後,嘗試做運用說明方法的練習題。

再設計小練筆:用上本文中學到的四種說明方法來寫一段介紹仙人球的話。教師設計的小練筆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四種說明方法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紮紮實實的寫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簡而言之,教學過程實行“一課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軸心問題重點——說明方法進行高效學習,其他語用、語法不作詳細講解,

二.課磨人

經過了本次精品課的磨課,我有不少的感觸:

1.教學要落到實處,

2.語言要乾脆,不要囉嗦,

3.不管什麼文體的文本教學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師要熱情高漲,學生才能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教學反思13

這學期擔任八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師,時常覺得自己經驗尚淺,理論知識儲備不足,遇到棘手問題總不能很好地圓滿地解決。以下就針對我遇到的教學上的一個問題,膚淺地談談自己的認識。

805班的學生總體水平中等,大部分學生聰明靈敏,有自尊心,有上進心,只有小部分學生會出現不自覺地違反課堂紀律,課後作業不按時按質完成,以說謊企圖矇混過關等情況,而以上問題又總不會集中體現在某一個學生身上。於是,我發現,這個集體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閃光點,至少你不會發現某一個學生是屢教不改,惡習纏身的。

但805班的學生完成作業又是在年級中出了名的數量少、質量差,在語文科目上情況甚是嚴重,每一天的作業水平都可謂是參差不齊,不寫、寫少、沒交等,而我時不時地抽查總是能發現,即便是交上來的作業也總存在一部分字跡潦草,抄襲他人,網上抄答案,更嚴重的是拿其他人的作業上交等。我在學期初總會在語文課堂上直接“質問”、批評這些同學,總認爲在班集體面前進行教育,能激起這些學生的自尊心,也能對其他學生有警示作用。後來,發現這樣做不僅降低課堂學習效率,也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時,我也會罰學生寫作業,這更是大錯特錯。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爲了出氣,爲了讓孩子屈服而運用於對孩子的懲戒上,那麼只會讓學生更加討厭學習,而且爲了逃避再被懲罰而學會撒謊,別說學習了,已經使人格受到扭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壞習慣總不是一日就形成的,所以,壞習慣的糾正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耐心。我想,在下學期能否嘗試以下方法:

一、請班主任協調好各科教師佈置的作業量,每天的寫和讀記做到均衡,數量又在學生可接受的範圍內。相處半年的經驗告訴我,對805班的學生曉之以理總是比“暴力鎮壓”來得有效多了,所以同時得讓學生明白老師的用心,動之以情。

二、細心發現學生不能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的原因,主要是不會寫,因懶和貪玩不寫,因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無法寫全。發現一部分學生不會寫,那麼應該反思自身的教學,更加註重課堂教學的效率性,讓學生能對新課知識當堂吸收消化,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適當降低這類作業每次完成的量,更加重質。發現懶和貪玩而不寫,談話和鼓勵已經是用壞了的梗,圍追堵截往往造成更加厭學的心理,我倒認爲應施力在培養優秀學生上,以學習優秀生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其他學生,大力表揚勤學好學者,而暫時忽略模糊這些“壞學生”。發現學習安排不合理的學生,先管以圖不管,先讓家長配合學生學習計算自己的能力和完成作業的時間,逐漸培養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

三、放寬心胸,學會容忍學生錯誤。我想,有時老師知道,一份作業沒有完成並沒有對學生學習造成多大的影響,只是氣憤於學生的不聽話。對學生進行批評訓斥,甚至人格辱罵,這種語言上的說教,有時是一種“語言暴力”,以爲學生好爲名強迫他接受你的觀點,然後乖乖聽話。而罰寫更是一種暴力手段,爲讓孩子暫時屈服老師的`權威而不得不去寫,當寫作業變成一種懲罰,你還能說出“我這是爲你好”“寫作業才能提高成績”這種話嗎?況且,學生爲了躲避懲罰,勢必會撒謊,找各種藉口,有極端行爲,久而久之,扭曲思想和人格,對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實在是得不償失。我想學習容忍學生的錯誤,如果他們誠實向我說出沒完成作業的原因,即使是說“我不想寫”,一次兩次我也會嘗試着原諒,但是讓他們放學留下補作業,告訴他們“因爲你們把順序搞錯了,之前玩,現在就得學習”。

四、將作業與學習聯繫起來。學生常把作業與學習、成績劃分得很清楚,總是表示先完成作業,再有時間學習,作業與學習不是一回事,所以作業馬虎完成也行。但我讓805班學生在課堂上說出昨天完成的練習題答案,然後給分和針對性地點評,肯定他的努力和答對點,糾正其中錯誤。我發現,他們重視老師的評價,得到表揚會開心會笑,得分很低也會點頭表示明白原因,如此一來,他們會注意作業的量和質,希望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結果顯示,805班在期中考後課堂學習效率和成績都有提高,說明這種方法確實有效。

以上是針對學生不能按時按質完成作業的問題,我提出的一點見解,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待考驗,但我總希望從學生角度出發,爲學生輕鬆學習,健康成長做點事。下學期,我會更努力,向其他老師請教方法,虛心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反思14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美景重新進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麼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爲什麼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而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讚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即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驚歎的.是什麼?爲什麼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爲什麼?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歎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爲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爲眼底美景沁潤着心田,引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然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 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 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 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 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語文教學反思15

語文考試——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學生爲什麼不喜歡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目前的語文考試所致。您瞧,考試的作文題目不管學生是不是有生活,不管學生是不是有感受,總之我出了題你就得無條件的去答,面對這樣的考試,學生是毫無選擇的,所以不管怎樣,到了考場上,有沒有生活也得“編”,有沒有感受也得“煽”,沒辦法,誰讓咱是被考的呢?

另外,這樣的考試,也帶給了老師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師不再研究作文學習本身的規律,不再研究過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試,研究起了如何對付考試作文,因爲不管怎樣,只有在考場上拿了高分纔是老師的成績,於是乎,爲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學出現了,老師不管是不是符合學習規律,忽視了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只要結果,哪怕學生在說假話,在無病呻吟,甚至在抄襲,一切均不在話下——不管白貓黑貓,拿住耗子纔是好貓!

作文批改——老師的眼睛不揉沙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語文老師都成了文學批評家,用挑剔的眼光看着學生稚嫩的習作,用放大鏡看着那些所謂的毛病,不考慮自己教的怎樣,不考慮學生的作文應該怎麼會寫,好像學生天生就應該會寫作文,而且應該寫出高水平的“作品”,所以,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一律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從錯字到病句,從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們不反對指出學生的錯誤、毛病,但是難道學生除了這些毛病就沒有值得你去誇獎的地方嗎?再說,從長遠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難道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嗎?祖慶老師曾提出讓老師不寫批語而寫讀後感,就文章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的閃光點,本人非常贊同。這樣批改,學生會喜歡,會覺得作文不難,每次看老師的批語就是在和老師交流,久而久之喜歡上作文,那很好玩!和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相比,那些毛病不挑又何妨?

有的老師之所以不放過學生一點點的毛病,其實還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這樣的作文拿到考場上還能那高分嗎?豈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喜歡寫作文,喜歡每天寫點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真正的作文能力,那還怕考試嗎?

閱讀教學——“讀”是根本,“寫”是點綴 讀中學寫,歷來被語文教學所認可,沒有讀就沒有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的課堂也是學習寫的課堂。但實際上又是怎樣的呢?現在的閱讀教學中有一個很響的口號——閱讀課讀是根本!沒錯,閱讀就是讀,但是怎麼讀?僅僅是翻來覆去,拿腔拿調的朗讀嗎?不出聲的讀不是讀嗎?讀的時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誦積累?這些都應該是我們所應該關注的。看看現在的閱讀課吧,爲了讀而讀,爲了展示老師的功夫而讀,爲了讓課堂迎合評委的要求而讀,真正的思考、涵詠語言的魅力的默讀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費力的去找,才能在一節課上找到那麼幾分鐘。

大家想想吧,40分鐘裏,學生在拿腔拿調的所謂朗讀中會學到些什麼呢?能掌握多少語言的規律呢?在這樣的讀中,學生會學會寫嗎?有人會說,我在讀中安排了寫呀,可僅僅是寫那麼一兩句,僅僅是爲了點綴而安排的寫,就把讀中學寫的目標完成了嗎?遠遠不夠啊!在讀中,要滲透給孩子們語言的'規律,在讀中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精彩語言的妙處,在讀中要學會如何表達,經典的語言範例要記在腦子裏成爲自己的文學素養的養分。

落地麥曾提出寫對讀的侵略,我反而要說讀對寫的侵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真的是侵略,而是野蠻的侵略。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讀要讀出興趣,要讀出品味,要讀出收穫,要讀出思考,這樣的讀才能形成真正的語文素養,才能爲寫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老師們在讀言讀,在寫言寫,我說讀和寫都分別在侵略着對方,也都不該侵略對方,而應該是聯合作戰。

這三大殺手的存在,嚴重威脅着作文教學的發展,學生剛剛出現的一些寫作的興趣萌芽,還沒等露出地面,就被無情的斬首了,這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