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爲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身手,在萬畝水塘裏穿越,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測爲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發生的複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蹟和鮮明的個性流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啓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爲學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發明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身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研討,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用兩個課時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在教學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習方法得到了貫徹,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爲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沒有完全深,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爲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爲採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着,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爲教學並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餘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於同學們的瞭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瞭解不多,對於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瞭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爲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並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爲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於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瞭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於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於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做老師已經整整十年了,職業熟悉度麻痹了曾有的熱情。9月22日,一場語文教學比賽激活了從前的教育情結。課後,心中一直承載着重壓,也許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了——

第一份重壓來自課堂。

一直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如何對知識進行化難爲易的處理,如何在梳理之後讓學生愛上語文。《信客》教學的第一環節中,我進行了三次知識分解嘗試:第一次是爲文章的'四個部分擬小標題,結果失敗;第二次複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結果失敗;第三此次歸納文章動人的故事,結果依然失敗!我茫然了,難道課改之後的語文教學已經無需如此的梳理了嗎?

隨之而來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彙總”?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夠以點帶面,貫通全文的切入點,但怎樣的嘗試都無法達成心願。最後,一位恩師指點我,可以從課後的一個問題入手提挈全篇,問題是:年輕信客死後爲什麼留下遺願,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問題看似簡單,竟把全篇的精華串連。欣喜之餘,我懂得了:原來在語文教學領域,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第二份重壓來自課後。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爲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爲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爲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爲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賽課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我卻有了終生難忘的收穫:我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爲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驪道元《水經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之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表達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脫俗世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全文通過對庭院的月光的描寫,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觀潮》是南宋詞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流露出身爲南宋遺民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張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故國情思。

《歸園田居》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詩歌描寫了作者棄官務農後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作者不與污濁現實同流合污的願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詩作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讚美和對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情。

《遊山西村》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詩作。詩歌通過記遊抒情,寫出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反映了農家的盛情之意,表現了作者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新學期的第一次彙報課結束了。

我們本次執教的課文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於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後竟茫然不知其所云。於是又連讀三遍,之後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纔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於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儘量順着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首先,在導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着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後深入文本,作鑑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讚歌。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爲難,最後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繫,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爲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爲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爲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彙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於《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爲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本本身的優劣,我認爲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於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於文本字裏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給文本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爲,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理念: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談體會、談感受。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呈現出,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課題切入直擊重點---以讀代講、自讀感悟---充分感悟感情朗讀---拓展練習新知巧用”四個環節。

一、課題切入直擊重點

課伊始,是通過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導入新課,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緊接着回顧第一課時所講的內容,目的是注重課文的整體性,引出課文的重點部分,即“潮來時”。並由重點內容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自讀發現作者是怎樣把這部分內容寫清楚的?

二、以讀代講、自讀感悟

在教學“潮來時”這一部分時,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充分朗讀入手,感悟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清楚的,然後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即朗讀---感悟---感情朗讀。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培養了學生閱讀感悟能力。在學生感悟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既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又是在與老師進行合作學習。除了師生互動,還有生生互動。當一個學生彙報之後,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一設計讓學生感到在課堂上人人平等,朗讀和感悟是他們的權利。

學習課文寫作順序,不是讓學生直接說出,而是通過作者描寫大潮的聲音、形態的特點,或文中的`某個句子、詞語等,感悟到作者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三、充分感悟感情朗讀

充滿感情的朗讀必須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之上。設計這一環節時,通過讀課文、看圖片,使學生感受大潮的聲音越來越響,氣勢越來越壯觀。繼而啓發學生說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最合適。

考慮到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運用了自讀、同桌讀、齊讀等方式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訓練,加深對課文的感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拓展練習新知巧用

如果只是看着別人的作品,只是口頭的表達,總是紙上談兵,會讓語言的魅力停留在淺層次。所以在本課賞析之後,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寫作方法以及好詞好句,寫出對海潮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用筆去思考,用筆抒發自己的感受,讓情緒體驗形成文字,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寫文章時情感的重要。而隨時運用文中的語言,也會使語言的積累更具有實際意義。

雖然每位學生寫得不一定都好,但通過練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長此以往學生會受益匪淺。這樣做也充分體現出,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這一思想。

在醞釀、準備這節語文課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兩個教學困境:

第一、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忽略教師的指導。

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自主探究仍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學生的認識水平就會停滯不前,或是偏離了重點、難點的“航線”。介於這一想法,當學生熟讀課文之後,把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找得很散亂,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要按文中的寫作順序說出潮來時的特點。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就能按照順序進行排列,並且從詞語的排列順序中發現作者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同時也是幫助學生了解潮來時江面從遠到近的變化過程。由此看來,學生讀書和教師的指導是緊密結合的。

第二、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小學語文課應倡導“以讀爲本”的學習方式。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應該從理性中走出來,回到感性中、人性中去。我想語文迴歸的應是生活,追求的應是自然,尋求的應是快樂,感受的更是美麗。對此我有兩點體會:

1、讀在其中。在語文教學時,要讓人感受到腳踏實地而又賞心悅目。如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到了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教師請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並鼓勵學生讀出這種體會。這樣做讓學生感到讀的重要,感到讀的魅力。緊接着指導學生不止一次的讀課文,採取多種形式練習讀,直到讀得基本符合要求。在指導學生讀時也要有目的,比如:師說:“無論是聲音的描寫還是形態的勾畫,作者都運用了合理的觀察順序,如果你仔細讀課文,就可以把這些描寫聲音、形態的詞語按順序排列出來。”是什麼順序?就在文章中,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自己去尋覓。教師不歸納什麼方法,方法靠學生在積累中感悟。

2、悟在其中。在第二課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之後,提出“想像自己就是觀潮的人,感受一下潮來時的壯麗景觀?”這種方式讓學生置身其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知。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課文語言的把握到位,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舒服,從中感受到鮮明的語文特色和濃郁的人文色彩。

由於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所以使學生真正的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適時的點撥,發揮了指導作用。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知,並且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教學中的困難迎刃而解。

以上就是我從這節語文課中得到的一些體會,這也將成爲我以後教學的內在動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工作中,我會更深入的研究新課程理念,爭取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美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爲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基本不做過細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說得較爲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

慢慢地,一個個頭腦“轉”起來。

一學生:老師我來讀一句話‘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張嘴在青石板上啃,結果啃了一嘴泥沫子。’這句話很真實,以前農村的孩子都這樣,沒牙的小孩子亂啃東西,弄溼手指,弄溼衣服......他的話沒說完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

一學生:我想把兩句話放在一起比較着讀“去煙火時,把煙槍的銅盞對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菸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省悟臺階是水泥抹的面,不經磕。於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我覺得這個父親的努力不值得,奮鬥是爲了更好的享受,新屋建好了,父親卻更壓抑了、更不自在了,還不如住原來的老屋。現在,我終於理解了爺爺奶奶,他們寧可住自己的土房也不來住我們的四室二廳,應該是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一臉的深沉)

瞧,因這文章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作爲第一次參加省級“微課堂”教學比賽的選手,走下講臺後,我感慨萬千,深切地體會到了“教然後知不足”這句老話。

本人和同行都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1、教學切入點好,問題設計得當。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我提問:作者是帶着什麼樣的情感寫下這篇文章的?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的最後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我接着問:老王的不幸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是苦,閱讀課文,用下列的句式說一說。

句式:老王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 的人,具體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

2、思路清晰,條理性強。一堂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要有內在的邏輯性。如用一個字來概括老王的性格特徵是善,體現在他的老實、厚道、細心和知恩圖報。我是這樣設計過渡的:從同學們的分析看,老王的遭遇的確很不幸,那麼在這樣遭遇下生活着的`老王,又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呢?

3、師生互動,效果較好。學生反映很好,從課堂現場和作業完成情況中可以看出。

本人認爲存在的不足是:

1、時間把握不好。由於第一次參加“微課堂”教學比賽,缺乏經驗,超時了3分鐘,截取時不得不刪去,稍微影響了完整性

2、有些重要語句沒讓學生多讀,來深切地體會作品樸素、簡潔而飽含感情的風格,充分體會“善”的深刻內涵!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爲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裏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慾望,他們的表現是多麼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於“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彷彿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穫: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爲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後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瞭解學生真實的需要,並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着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願”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爲。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今日上詩人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從課後思考題入手,首先拋出問題,讀完全文後,作者僅僅是寫他小學的一本國語書嗎,還記錄了什麼,同學的預習作業裏有多種答案,其中答問有虛有實,實者寫“還記錄了父親修補書的故事,上學帶狗的事,爸爸抓我背書的.事”等等,虛者則寫“還寫了父子之情,同學之誼,童年讀書之樂,實際這本書乃是人生的第一課”之類。

然後抓住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通過二黃毛·喬元貞前後的對比,讓同學感受詩人那荒寒歲月裏的父子情同學誼和讀書樂。懷有敬重,感激,沉重等情感。這樣全篇貫通,教學條理井然。

倍感一篇文章找到切入點是最佳的導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終於上完《信客》後,略感輕鬆。餘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學生所缺乏的,所幸在這節課上同學們與我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爲餘秋雨喝彩,爲當代中國有如此優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後又感困惑,或許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是一種偶然,或許這只是後排坐着的許多領導與老師所營造的壓力氛圍下的一種激情,然而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五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語文教學也是爲許多教育家、專業或非專業人士詬病最多的。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即是南山區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我抱着極其虔誠的心態去聽各種各樣的課(特別是公開課),突然發現大多數語文課聽不懂了。有在課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課堂上離題萬里者,有整節課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見識之淺陋,於是在課堂上依樣畫瓢,結果有一天一位前輩聽完我課後醍醐灌頂式地問了我一句:“你在上語文課嗎?”我猛然間全身震顫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語文課嗎?由此發現,其實當語文課離開語文本質的時候已經異化了。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屬於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於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已五年有餘,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我們似乎一直堅信,我們是自然的主人,可在我們令自然屈服的過程中,卻不得不面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畢竟我們也是這個地球的生靈,我們影響其它生物同時也觸動自身,我們常常以自己擁有智慧而自大,殊不知人類的智慧只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種工具,讀完本文,你也許會有如此感受。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回顧這節課的前前後後,我感覺整個課堂都是處在一種求知的氛圍之中。師生積極投入,學生的精彩發言一個勝過一個。課上完了,學生似乎還是興猶未盡。一直以來,我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怎樣的學。而這節課嘗試讓我改變了看法。上好一節課,教師要做的不再僅僅是交給學生更多知識,而是要給予學生恰當的表現、表演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主動獲取知識,增強能力。這節課的教學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爲主線,課前充分準備,課堂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積極有效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體現,教師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師生間不再是施受關係。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和諧的對話氛圍,不斷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感悟,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實現有效語文綜合性學習。

不足之處就是,活動中一部分學生牢牢把握話語權,少數學生參與極少,熱鬧中也有寂寞。在教學有限的45分鐘內,那些性格外向、準備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較多,這也使得有些較爲內向、反應較慢或課前準備不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重視,既要備好教案,也要備好學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前要佈置並落實好學生的預習準備,課堂注意調節,給那些有困難的學生相應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只有讓儘可能多的學生都參與其中,才能實現更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上真的需要教師能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踐行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有益的嘗試。試着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感悟,在質疑中成長壯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爲了進一步深化上學期進行的教學改革,學校於本週進行了聽評課活動。

我聽了兩節語文課,首先聽得是是白叢林老師講的《雪》,這節課白老師上得比較成功,充分落實了合作探究的課堂理念,學生基本上能夠做到小組的合作交流,在學習中,小組能起到比較積極的作用。不足之處就是,白老師不注意一些課堂細節,如在課堂上,亂用口頭語和方言,並且,有時候,不注意傾聽學生的問題,導致了有的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沒有及時的改正。

我聽得第二節課是蔣佰紅老師講的《木蘭詩》,這節課蔣老師做了充分的備課,並且,整堂課老師充滿了激情,一直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是學生就是不怎麼配合,就是不進行合作,小組的'作用基本上沒有發揮出來。我想,造成這種情況,也許是因爲學生沒有預習好,也許是因爲學生在平時沒有養成合作的習慣。

我上課的體會是如果在課堂上採取一些評價機制,如給小組加分,或者獎勵星星等,學生的積極性是提高了,但往往出現了小組參與爭先恐後,但他們老是想着分或獎勵,而忽視了課堂的紀律,有時爭得面紅耳赤,難以收場。

通過這兩節課,還有自己上課的體會,我感覺到,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效率,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各個班級的方法,因爲我們這次課改的目的就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帶動起所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