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老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小學八年級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八年級下期處於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繼續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並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

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爲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爲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

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爲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我在教《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一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二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我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既教給學生方法,又使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探究學習時,我採用問答法,最後由學生髮言、總結。這樣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穫、有一點提高、發展。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2

我國教育領域涌現出了新的局面:教育對象的理想志趣、知識視野、生活習慣、思維方法和行爲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教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設備、教學評價也都經歷着廣泛、深刻的變革。各種新鮮的教學手段向傳統教學方法和程式提出了挑戰。我堅信一點:那就是無論採用怎樣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都離不開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語文老師更是必要的。一旦沒有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參與,再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就如同魔術師的道具。

1、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心、真心、愛心之於語文教師的必要性

語文學習是複雜的心智活動,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將心理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中去,研究學生的心理規律與心理特點同教材教法的關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社會的思想和道德標準認識的過程中,產生自覺的態度和積極的動機,進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評價,並轉化爲情感體驗和行爲習慣,從而形成個人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這一課,雖然讀了不知有多少遍,但是每讀到這篇文章,心中總是難以平靜。沙利文老師面對一位性格孤僻、體弱多病的聾啞學生時,他的童心、真心、愛心尤如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啓了凱勒封閉的心靈。海倫凱勒在《我的老師》一文中寫到:“給我一個洋娃娃。我玩了一會兒以後,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個字母‘d-o-l-l'(洋娃娃)。這種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興趣。我不斷模仿老師的做法,後來我也學會了拼寫……”沙利文老師以童趣激發了海倫凱勒學習拼寫的興趣。看起來是個簡單的語文教學過程,但實際上是沙利文老師善於運用心理學知識。讓海倫凱勒在認知基礎之上(玩的洋娃娃還可以用四個字母“d-o-l-l”表示),產生了情感活動(使我很感興趣),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我不斷模仿老師的做法)。人在認知事物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情感,有了積極的感情,就能產生堅強的意志行動,努力去完成各項任務。爲了讓海倫凱勒認識和感悟大自然,沙利文老師用心設計了生動的一課。爲了讓她理解抽象的名詞美妙的真理,也許只有充滿愛心、充滿智慧的沙利文老師纔想很出那樣的辦法。

非智力因素對語文教師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它不僅能調節整個智力活動,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塑造高尚的師魂、師德。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運用作家所創造的作品去影響學生的心理、道德面貌,塑造學生的靈魂,做到心理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滲透,把學生培養成高尚的、有道德的、身心健康的人。對於海倫來說,肉體的痛苦是不幸的,然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沙利文、薩勒等老師給了她溫暖,給了她力量。如果沒有沙利文、薩勒等老師以是以童心激勵她興趣,以真心走進她的心靈、以愛心塑造她人格的活動過程,海倫凱勒是難於拒絕向內心的敵手屈服的。也很難寫出:“拒絕向那種令人癱瘓麻木的影響力投降,在心靈的領域裏,我要永遠地走在晨曦的光明裏”的自信。正如海倫凱勒自己所說:“是沙利文小姐啓發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來使我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愛和歡樂並

富有意義。她每時每刻都在動腦筋,使我生活得充實、美滿、有價值。”

隨着現代化教學設備引入課堂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那種師生關係,無論現代化教學設備怎樣先進,也不能完全取代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老師面對的是各有差異、千變萬化的活生生的個體,是一個個信息繁富的“小世界”。老師富有表情的面對面的講授,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其答疑解惑的時效性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企及的。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年齡不同,對教師語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老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心靈的接觸就要有民主、相容的氣氛,愉快、和諧的環境。這種環境少不了老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參與。

2、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童心、真心、愛心之於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是人創造出來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人類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積澱,因此語文教育應是語言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體。無論是從工具性還是從人文角度考慮,語文教學中都離不開情感教育。翻開語文教材,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質兼優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對祖國、對人民、對同志親友、對大自然的深摯情誼,字裏行間洋溢着或優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這些文字作品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而必須要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通過語文的工具性訓練昇華到人文性的薰陶和感受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們在通過自己的母語進行閱讀、寫作和交際時,總是在不知不覺地接受和表達由語詞所暗含攜帶的思想文化極其價值觀方面的內容。語文教師的童心、真心、愛心是實現這個過程的載體及決定着其活躍方式、程度。

直面以前語文教育現實,爲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忽略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因此,新課程標準“人文性”的提出是語文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理調整。語文教師的童心、真心、愛心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學生不但從自身感受到的師愛中陶冶良好的情感,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怎樣用高尚的情感去對待別人,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等良好的品質,培養起愛人民、愛祖國的高尚情操,並在這基礎上,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將文明積澱成人格。因爲只有當知識轉化爲個性特徵和人格特色時,只有當知識轉化爲行爲習慣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知識才發揮了作用。童心、真心、愛心正是語文教師實施這種教育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語文學科受到普遍的關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議。特別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這不是僅僅靠改變教材改變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所能解決得了的`。新課程的人文起點是“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知、情、意的健全、完善、和諧發展爲本。當代教育改革的理論,大部分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根據學生心理髮展規律提出來的。因此,語文教學應注重研究學生的心理,並根據研究結果糾正自己的教學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在完成語文工具性教學基礎上,昇華其人文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有童心、真心、愛心,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

清華大學作了一個調查,對人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語文老師。因此,語文老師的綜合素養直接關係到祖國的未來。語文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育人條件與機會。語文教師應當具有美好的情感,特別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語文教材中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嚮往,對邪惡的抨擊,對英雄的讚美,對山河的愛戀,對友情的謳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閱讀和講授這些課文時,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恰當地引導學生以純潔的童心、誠摯的真心、廣博的愛心發現並體會真、善、美。在潛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作用下,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拓展創新能力。

無論今後的教學設備怎樣升級,我還是會堅持以童心激勵學生興趣,以真心走進學生心靈、以愛心塑造學生人格。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崗位上,奉獻生命的點滴價值。希望我的見解能給語文教育教學帶來一縷陽光。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我剛剛上。

時至今日仍牽在心頭:感覺那是我自認爲較成功的一節課,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擴展,我認爲較好了闡釋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課標的一些理念。使在這一節課中學生學得挺輕鬆的,並且掌握的更好。

幾點做法:

一是先在班級牆上張貼了很多關於蕭伯納的故事,還有更多的關於人與人平等的故事。讓學生有意無意中受其影響,接近它感受它。這些資料都是用噴墨噴出來的,圖出把學生吸引到跟前,內容留住學生。

二是在班級書櫃中存放了幾本書,無論學生有沒有看到,但上完課之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有關蕭伯納更多的'故事請從書中找。

三是進行了寫的擴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師和長輩之外,有沒有比你小的人教給你一點道理,進行交流並且較好了引而不發,學生越着急,我越不讓講,當下課後再讓學生把它寫下來。進行全班交流。

四是進行課本劇的表演。面對表演學生更是興奮不已,一組雖是四個人可文中卻只有兩個人物我就要求兩個人演角會,一個人做解說了,而另外一個人的工作更重要,爲了使你們這一組表現的得好,你得認真觀察,指出他們優點與缺點,便於改進。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4

本堂課上完,得到劉藝華、楊華老師的高度評價,她們認爲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師生和諧的關係值得讚揚。

我自己覺得,這都得益於去年湖南省閱讀教學比武中湖南一師的陳靜老師所上的《搭石》一課。陳老師採用這種“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方法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讓我深受啓發。以前我也有過此種想法,在李東老師上《滿山的燈籠火把》時提出了這個建議,因爲當時條件不成熟,夭折了。聽了陳靜老師的課後,我深受啓發,寒假裏又找出了王崧舟老師上的《二泉映月》仔細琢磨,正好第二單元要求掌握的詞語較多,特別是成語多。如何讓學生在學會詞語之中,紮實有效的學懂課文內容,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在本單元四篇課文的學習中採用這種方法教學。《商鞅南門立木》《狄仁傑公正護法》上完後,我還是沒找到最佳感覺。於是我仔細鑽研了教材和教參,站在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上,讀上三五遍後,思考:我能讀懂什麼,我讀不懂什麼?哪些詞語的意思理解有困難,課文的哪些語句的含義需要在教師的指引下才能理解,通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引領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感悟語言,領悟主旨。如此這般,眼前豁然開朗,我決定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中的關鍵詞,“牽一髮動全身”,主要想緊緊圍繞文本,依託文本來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用“初次的眼光”透過這些詞語,閱讀、觀賞、感受、思考,潛心的觸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對話,產生共鳴。

一、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要求學生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堂課教學,爲了到達這一要求,體現第一課時的特點,在學生初讀課文,回憶學法後,我將本課的重點詞語按本文的故事情節分成三組。第一組:起因,抓“揣測、傷心、魂魄”;第二組:經過,抓“拾金不昧樂極生悲抽屜極其困惑”;第三組:結果,抓“憤憤不平和藹可親翻然醒悟”。分組先學生字詞,再通過咀嚼、推敲、揣摩、比較,把生字詞放到句子中,然後放到段落中去理解。體現字詞學習的層次性。反過來,讀篇,抓重點段,讀段,抓重點句,讀句,抓重點詞,通過“刪、改、換、添”和聯想、感悟、體驗等方法,隨文相機理解詞語。

例如學習“樂極生悲”這個詞,先引導學生從上文找到“樂極”的句子:“我高興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朗讀品味,體會“喜極而泣”情景。“悲”又從何出生?通過對6——8自然段的反覆誦讀,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也找了“我”悲的根源,並順勢理解了另一個成語“至理名言”的意思。整堂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教法樸實、訓練紮實。

二、讀中感悟,形成能力

閱讀教學當以讀爲主。崔巒先生說過:“課堂上一定要讀書,要充分地讀。整段、整篇地讀,用各種方式讀。沒有琅琅書聲的閱讀課,沒有每個學生充分閱讀的閱讀課,可以一票否決,不會是高質量的閱讀課。”讀既是促進學生感悟內化的途徑,又是學生感悟外化表達的載體。離開了“誦讀感悟”就學不好語言,學不好語文。因爲,漢語之美主要體現在音節的輕重緩急,音調的抑揚頓挫,音律的婉轉飛揚上。

雖然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但多樣的“讀”也讓學生更好地親近了文本,感悟了語言。例如:除了課堂常見的指名讀,還有爲了瞭解課文大意,畫出生字詞的思考默讀,體會“我”驚喜與激動的心情的分角色品味讀、改句式讀,感悟“我”從“樂極”到“生悲”情緒跌宕的師生聲情並茂的合作讀,爲理解“憤憤不平”而進行的聯繫上下文快速瀏覽讀,聽完老人一番真誠的話,“我”翻然醒悟後的齊讀等等,學生在讀中

,悟中讀,讀着,想着,比較着,玩味着,體悟着,情感因子被點燃,他們逐漸走進文本,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發自內心的讚歎:“那位黑人學生可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師!”在學生的情感愈見濃郁時,我拋出一個問題:翻然悔悟後的“我”,還會是憤憤不平嗎?還會認爲黑大哥不仗義嗎?他會怎麼想?學生的情感一觸即發,學生的語言自然是真情的流露。使課堂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落到實處,有助於學生形成閱讀敏感和閱讀能力。

三、強化思維,落實目標

課堂上,學生的讀如果沒有任務的驅動、缺少層次的推進,只是讀夠了次數,讀足了時間,這種讀是無意義的,是被動的,猶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如果學生的讀書有思維參與,讀書就會具有持久的動力。當然,爲了落實目標,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首席”角色是不能丟的,在學生個性解讀時要鼓勵,在學生認識膚淺時要引領,在學生矛盾困惑時要點撥。

例如:在理解了“‘我’爲什麼要常常揣測倫捷在幹什麼”後,聯繫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讀,體會作者丟失了手表傷心的原因。學生開始只是說,手錶是朋友送的,代表了他們的友情,所以作者傷心。我及時引導學生讀後面的句子:“因爲丟失的不僅僅是手錶,也不僅僅是時間。”那是什麼?並提出討論話題:從作者的心理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深處怎樣的情感?於是,學生帶着問題再回讀第二自然段,發現除了“珍惜友情“外,在作者內心深處,這塊手錶是他“獨在異鄉爲異客”孤獨時的慰藉,,因此他非常喜愛它!再次的朗讀,學生的感情變得豐滿了。

又如:在理解了“仗義”這個詞,學生並沒有讀出後面的感嘆語氣後,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我’看來,黑大哥怎樣做纔算仗義?”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紛紛發表意見:可以把“我”叫到一邊,悄悄的告訴“我”,讓“我”去補過;可以先幫“我”撕下廣告,再來教育“我”……總之,不要告發“我”!再讓學生細讀第8自然段,他們發現,這樣的高額處罰和黑大哥這樣的處事方式,都讓“我”不能接受,心裏極度憤懣!於是,學生讀得聲情並茂,相信他們的感受會更深刻。

再如:學生在知曉“我”“翻然醒悟”的原因後,爲了引領學生的思維朝縱深發展,我臨場質疑:奇怪了,剛纔“我”還是氣鼓鼓的,怎麼老人的一番話就讓“我”偃旗息鼓了呢?這個問題讓他們始料不及,學生一時怔住了。於是,他們需要再深入研讀文本,馬上有學生髮現了第11自然段中被忽略的信息:老人和藹可親,我覺得她像我的奶奶一樣親,所以滿腹委屈的“我”才能聽得進她的話。

這樣不斷的點撥,引領着學生思考,進行讀書的指導和提升,有層次,有梯度,就能夠把學生的認識不斷引向深入,把學生的感悟不斷引向深入。讓學生讀的過程猶如登山一樣,“轉過一座峯,繞過一道嶺,眼前又是一座峯”,讀的過程能夠充滿探索,充滿期望,似乎前面有無限風光在招手,從而杜絕那種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的尷尬。這樣,學生在讀書中才會有新體驗,纔會有新發現,只有在這樣的讀書中學生才能喜歡讀書,樂於品味,學會讀書,才能保持讀書的持久動力。

當然,課堂中的失誤也不少。例如:剛開課時,朗讀指導有些生硬,沒有讓學生讀充分;因爲總想體現教學的完整性,背時間包袱,在理解第三組詞時,處理得過於匆忙,以至於忘了讀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最後一個自然段草草收場,從後面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這個自然段出的問題不少;再就是板書設計不簡練,第二天我無意中看到了肖時勇老師的板書,令我受益匪淺,平時要多向年輕老師請教。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5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述作比較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能夠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述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談談你爲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思考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爲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述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能夠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就應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爲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資料。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但是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爲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爲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明白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

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爲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6

今天我執教了《我們贏了》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現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與課後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慾望這節課我先進行復習鋪墊,出示了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剛過幾時的時刻讓學生認讀,然後再向學生撥出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問:你會讀它嗎?當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說“不會”、“不知道”或是學生讀錯時,我就藉此契機說:好,同學們,像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設置此懸念,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瞭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精神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麼,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探討時分的關係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四、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訓練我設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撥你說”同桌遊戲,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就在同學們身邊,生活處處皆數學。啓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並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對於一些問題的設置留有太大的空間,導致有些學生胡亂回答;

2、在探求時分的關係及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雖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掌握不好,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但有的已經遺忘,造成教學上的困難。

3、整個課堂時間的把握也稍有點欠缺,在探討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表示時間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時花得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練習環節有點匆促。

4、沒能全面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更多的是對積極舉手的學生的關注。

以上是本人在這節課後的所感所想,總之,面對新課改,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後,我會積極鑽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強學習,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7

教完《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有點感受一直想寫下來,今天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一下了。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通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僞的能力。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後,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後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麼樣的.老師纔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爲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8

上語文課時,學生讀書,有時我會走到教室後面,站在他們後面,朝講臺看,想象着他們看到我的樣子。

孩子們希望看到的我是一個有個人魅力的人,他們希望我有恆心,有修養,有智慧,面對困難有更多的辦法,他們能有依靠。他們願意和我談心,和我交朋友。他們每天到教室來,就是想從這裏得到新奇,得到驚喜;下課了,他們走出教室時,腦子裏會思考新的有趣的問題。

我希望和學生一同學習,一起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的認識或感悟,我最大的快樂,很多是在課堂上從學生那裏獲得的,在課堂上交給他們知識和方法的同時,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啓示。我希望他們在課堂薰陶下,不僅學了語文,也變得善良友愛。至少他們不認爲老師浪費了時間,而知道這就是“學習”。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當有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同學們(特別是他的“死黨”)是多麼的焦急,這些作爲學生的時候纔會感受得到的。

課堂上,我會請一名水準不高的學生回答,比如劉海洋,他的回答總是一個調子,但是隻要他回答出了一點點,我都鼓勵他繼續說下去,要求其他同學耐心聽他說完,這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這是不是一種教學的損失呢?或許其他同學們不知道,這兩分鐘對像劉海洋一類的男生來說非常重要,他也許會因此又找回了學習的自信,而對其他同學來說,同樣有學習價值。在一個正常的教學羣體中,未必有什麼“學習競爭”,更多的是友情與合作。我不認爲這是什麼“損失”。就像旅行者經常地停下來等待掉隊的'夥伴,全力尋找一名失蹤者,求的是大家的平安。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思想活躍的孩子在一節課上,用兩分鐘時間,問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說了一些俏皮話,該不該吵他們?比如一個叫李夕涵的孩子,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李稀飯”,逗得大家鬨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是他故意的吧?他並不介意這個自己給自己起的名字。他說他愛喝稀飯,所以當我問他平時該怎麼叫他時,他說老師你叫我哪個名字都行。呵呵。樂觀的孩子!

我甚至想到,就人生而言,學校和課堂也許是人與人關係的最高境界了。你如果看《拯救大兵雷恩》時落過淚,那你同樣也應當想到:爲了一名學生的進步讓全班同學停下來耐心聽了兩分鐘,僅僅兩分鐘,對我和全班同學都是值得懷念的友情。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9

本課教學,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同學們圍繞“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來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的發言很活躍。有的說,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博學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有耐心的老師;有的說,這是一個古怪的老師;還有的說,這是一個愛捉弄人的老師……答案很多,也很有意思,這很好地調動起了學習的積極性,下面的學習非常順利,後來我又抓住一個要點讓學生分小組探討:你對懷特森老師的.這種做法有何看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異常熱烈,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入了一個高潮。之後的反饋更是五彩紛呈。持贊同,持反對,或覺得這種做法既有利又有弊的學生都進行了精彩的陳述,通過這一形式,其實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氛圍已然形成,而且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0

首先,在這節課中,我一開始採用談話引題的環節。教學時我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是誰?他們的發言較積極,而教師在此沒有及時的把握交流的時間,也沒有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地、鼓勵性地評價,反而對他們的回答進行了無謂的重複,更加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今後在這方面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通過一節課的訓練,學生的'朗讀幾乎沒有什麼突破。當時我只採用了男女對讀、師生對讀、集體朗讀的形式對他們進行訓練。僅僅是浮於表面的形式化的朗讀。我想如果在朗讀上先讓學生有一個選擇性的朗讀,然後讓他們挑選自己喜歡的讀,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了,再請同學起來讀一讀,做做表率,讓學生心中有個朗讀優秀的尺度,老師再做適時的評價,如此,老師的指導有了坡度,學生的朗讀有了層次性的提高。

另外,在圍繞課文主題進行問題設計時,我只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 想象中爸爸的老師是怎樣的?2 我眼中的爸爸的老師又是怎樣的?學生對這兩個問題沒有什麼負擔,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沒能得到積極的調動。如果再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爸爸的老師是我一年級的老師,這有什麼了不起呢?隨即讓學生討論交流,從中體驗到不管是誰,不管你現在的成就有多高,從小也是由老師教會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長大才有作爲。因此,我們要尊敬教過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這樣學生對課文的挖掘就能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1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__年的9月份開始,20__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爲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高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溫爲主,將語文知識點和本事點聯成網絡,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終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一樣的課型有着不一樣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資料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高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爲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方向:緊扣《考試說明》

充分領會《考試說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能夠從必須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忙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本事體系;還能夠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景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高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高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資料,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爲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所以,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經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高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本事立意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爲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爲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爲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爲此,我利用網絡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爲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匪淺。

3、精選習題,優化訓練。

針對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爲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閱讀,促進寫作。

加大閱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爲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忙。我們認爲,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能夠這麼說,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景,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團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團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進取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資料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魯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380個,要求會寫的有106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儘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儘快進入閱讀和習作。於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閱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 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 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3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資料、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資料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務必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潛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潛力,使學

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務必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telnote/fanwen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個性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超多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光,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光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潛力。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潛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僅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

新潛力,核心是獨立思考潛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潛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潛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個性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4

9月6-8日,我們聽了陳老師、桑老師和王雪老師的彙報課,一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聽了桑老師執教的《小露珠》一課,感覺在桑老師的解讀下,小露珠是美的,美在外形:閃亮、透明、圓潤,美在心靈:具有奉獻精神。整堂課,小露珠的身影一直在我們身邊,老師的精彩表現就像一顆顆小露珠閃爍着自己耀眼的光芒。

桑老師充滿兒童化的語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麼美的小露珠,小動物們可喜歡了”“看,它們都來了”“還有哪隻小青蛙想誇誇小露珠”“真是個有禮貌的小蟋蟀”……這些語言的運用很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把學生很好地帶入了學習情境,讓學生感覺自己彷彿就是其中的一個小動物,正與小露珠對話呢。

王雪老師的課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處處都閃現着教師以人爲本的思想:新課伊始,王老師帶大家唱唱《郊遊》歌;課中,又讓學生看看情境圖和有關錄像,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景。一開始,活潑的音樂,配套的情境圖,教師輔之以愉悅的表情,簡潔明快而富有感召力的話語,一下就喚起了學生的積極情緒。這樣,有了良好的開端,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此我想說說我的意見:

1.誦讀整篇韻文時,最好配上音樂,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從而使課堂達到最高潮。

2.教師評價語言要豐富,小孩子都喜歡被誇獎,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3.生字教學中要注意筆順的教學。

4.語文課堂一定要多讀,一些詞語的意思不需要解釋,讓孩子在朗讀中去理解。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爲學習的主體,主張引導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那麼,在一年級新生中怎樣來實現學生“主體”呢?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應該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學習中,怎樣讓剛上學的新生適應合作型的學習方式,這個問題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勵交往熱情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藉助課程內容這個重要中介而進行的認知、情感態度諸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要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針對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缺員參與的問題,教學要多方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熱情,引導學生從交往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可以從兩個方面嘗試:

一是創設交往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產生良好的'交往情緒,從而主動地參與交往。創設問題情景、遊戲情境、交際情境都是激發學生參與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識字教學《自選商場》時,針對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習慣,設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讓大家說說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學生立即充滿興趣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二是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對小組合作交流的評價,除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以外,更要注重對小組團體交往過程的評價,會利用恰當的時機表揚小組學習過程中團結合作精神,並對這些小組給予整體的小獎勵(如小紅花、得紅旗等),激發學生的小組榮譽感,讓學生願意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培養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交流作爲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秩序混亂等狀況。爲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地引導。比如提倡學生“說明白話”,小組合作交流,每個成員都有說的機會。一年級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脫口而出,有時是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話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要對他們提出更正的意見,再重新來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說的意思。在實際課堂上我們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聽的習慣特別不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比如讓學生靜靜地聽老師讀五個詞語,然後再按詞語順序說出這五個詞語。也可以請同學說一句話,聽完之後讓同學來複述,逐漸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

當然,學生交往技能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纔會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有目標導向的活動,強調課堂上的互動交往,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在班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儘量提供適量的交往機會,不要老是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而剝奪學生交往的機會。教學中注意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識。

(1)在交往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在聽讀識字的過程中,通過聽與問的途徑自學生字,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提供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夥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裏的夥伴可以提醒再認一認。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賞。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後在家長的幫助下,許多學生會做出許多的漂亮實用的生字卡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在夥伴的欣賞中體驗親自動手勞動的快樂。從而更願意動手去做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