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大綱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爲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力求全息解讀文本,擇取文章精華,刪繁就簡,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試圖藉助精心的設計,精妙的點撥,精彩的迴應,牽引學生靈動於字裏行間。

小學語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高年級的文章這麼長,時間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長文短教呢?我細細分析,全息閱讀,巧妙整合,決定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由這一片段完全可以輻射前面父親在絕望中重新挺立,人們再三勸阻但父親依然堅持的場景,從中還能體味到父親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讓”得感人肺腑。這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這一“讓”精巧地將父子重逢,相互對話的情景統領起來,甚至與文章中心無痕融合。

在整個教學中,我以尋找最震撼你心靈的場景爲主線,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和“兒子‘讓’的了不起”這兩個文眼折射全文的語段,努力做到“一線串珠”,“瞻前顧後”,在承上啓下處反覆回扣讀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種立體多維式的建構,於大氣中隱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張顯着個性,體現了閱讀的整體性,提升了閱讀的品質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在這節課中,語文教學要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覺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爲重要。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於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上課伊始,我播放有關大地震的視頻資料,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動態化,刺激學生的感官,撥動他們的心絃,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和課文融爲一體。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爲“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並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爲深刻的感悟。

我在教學過程中,還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讓學生在語文過程中受到精神的滋養。我始終強調朗讀訓練,披文入情,以讀促思,讀中感悟。通過反詰、引導聯想、多種形式的讀等一系列方式,讓學生感情朗讀父親努力拯救兒子的過程,在對語言文字準確、細膩、深入地把握中獲得準確、細膩、深入的體驗,以增強語感。比如“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應讀得堅定不移。“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他們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我們呼喚生命課堂,那應是學生真情驛動的課堂、暢所欲言的課堂、深思飛揚的課堂。在這節課中,我與學生隨着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學會了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但由於個人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由於課堂時間控制能力不足,出現前半節課拖沓,後半節課毛糙的問題;對一些有價值的課堂生成因素及學生的回答,有時缺乏教學機智,不能做到靈活變通,凸顯出個人的應變能力不夠;在教學設計時,對寫的訓練還沒有做到紮實有效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克服與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