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處暑養生小知識資料大全

處暑養生小知識資料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生活因“處暑”而變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處暑之時,人們的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穿着提示:不宜急於增加衣服。“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爲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裏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2.睡覺夜寢提示: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3.室內提示: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發病及時用食物療法恢復平衡。

5.飲食提示:可吃溫補食物。臉無痘、面不紅者若有吃辣味的習慣,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精白麪補氣爲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可適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斂。

6.這段時間儘量不吃蘿蔔(胡蘿蔔除外)。蘿蔔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蔔易傷中氣。

  處暑將至 “多事之秋”養生保健有講究

處暑將至,“多事之秋”養生保健有講究。8月23日是農曆24節氣中的“處暑”,在處暑過後仍會遇到俗稱“秋老虎”的悶熱天氣。處暑過後的氣候特徵是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對於這一變化,人們往往來不及適應,特別是老年人,此時更要注意身體保養。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自處暑這一天開始,夏天的炎熱就結束了。實際上,24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春秋時代、秦漢年間古人實測當地氣候、物候變化情況,逐漸確定、流傳開來的。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如東北、四川、滬蘇浙地區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與黃河流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在上海,立秋過後出現酷熱天氣是常事,處暑過後也常遇“秋老虎”,持續日數約一週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在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處暑過後,日常生活要注意五點:

穿着:雖有“春捂秋凍”一說,但處暑過後,早出晚歸者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別是夜間外出,要多穿衣服。

鍛鍊:早晚可適當運動,中午氣溫偏高,仍需要避免室外運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練一直到太陽當空。

飲食:有些人在處暑過後往往胃口大開,但此時仍不宜多吃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可選用適合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夜寢:白天若室溫不高可不開空調,開窗使空氣流通。晚上入睡前,應關好門窗,因深夜往往降溫幅度較大。

滅蚊:處暑過後仍是蚊子繁殖高峯期,必須重視家居滅蚊,噴灑殺蟲劑。需要注意的是,僅用驅蚊燈是不能殺滅蚊子的。

處暑養生小知識資料大全

  處暑過後 每天應該多睡一小時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代表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說明夏天的暑氣即將退去,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夏打盹和秋乏都會在這一時期出現,讓人感覺渾身上下懶洋洋。北京中醫醫院王國瑋教授認爲,“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建議調整起居,保證睡眠充足,每個人最好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

處暑後,之所以還會有乏力現象,是由於整個夏季炎熱的氣候會讓人消耗太多能量。比如長時間大量出汗會讓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相應減弱,睡眠也得不到充足的保證。到了處暑,人體開始修整,準備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會產生疲勞。也有一種說法認爲,處暑後入秋,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

專家建議,處暑後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儘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並要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防秋乏的“備戰”狀態。此外,還要適當午睡,這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因爲老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爲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

由於油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易使人睏倦的酸性物質,而蔬菜水果中的很多維生素能迅速排除代謝物,加快代謝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所以,少油膩、多蔬果,是使人消除疲勞的方法之一。